“It’s a terrible thing, I think, in life to wait until you’re ready. I have this feeling now that actually no one is ever ready to do anything. There is almost no such thing as ready. There is only now. And you may as well do it now. Generally speaking, now is as good a time as any.”
—-Hugh Laurie
「我想, 在生命中等待,直到你準備好了, 是一件可怕的事。
我現在就有這種感覺, 實際上沒有人可以準備任何事情. 幾乎沒有準備好的東西. 只有現在。
你現在就可以這樣做, 現在是和任何時候一樣的,美好的時刻。」
—-休·勞瑞(英國演員,作家,藍調樂手)
「你說,「現代化」是由近500年前的「啟蒙運動」開始至今,所以我們現在還在「現代化」嗎?」
「不一定,要看個別的地域與社會進程,有些社會已走到「現代化」的末端,進入「全球化」;有些還在「前現代化」,被軍人與神權統治。」
「什麼是「全球化」?」
「「現代化」的終極版本。
系統化持續擴張,逐漸納入不同地域國族,要求各地依成本考量,專精與放棄部份在地產出;
在免關稅的誘因與加關稅的壓力下,強制與其他國家社會交換產出,形成「全球化」分工體系。」
「這是進步嗎?」
「就文明進程來看,是的。但卻是要付出在地文明代價的進步。」
「那我們一定得接受嗎?」
「不一定,但那也是要付出代價,被世界扔在角落,無法跟人家交換資源與能量的代價。」
「那怎麼辦?」
「既加入全球化,又設法保留在地化,談談打打,設法在這個過程中讓在地文明因競爭而強化,準備因應現代化的結束。」
「現代化會結束嗎?」
「沒有什麼時代是永恒的。
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必然排出廢熱,累積失序,進而讓系統的內部成本變高,邊際崩壞;
故在「現代化」完成「全球化」的同時,也一定在某些社會,開始進入「後現代化」。」
「什麼是「後現代化」?」
「我以為的「後現代化(Post-modernization)」,是指啟蒙退化為教條,系統擴張(全球化)過程中出現異化;
階級磨擦加劇,國族衝突升高,世代鴻溝變深,內部成本高於外部成本,系統崩解,成為分散式網絡與碎片化資訊領導的時代。」
「那會怎樣?」
「不確定性與風險增加,富人開始減少創新事物的投資,傾向避險避稅,房地產成為保值標的,土地價格高漲;窮人再也買不起房子,但沒有選擇,只能繼續儲蓄。」
「聽起來很熟悉啊?」
「學習變得更為焦慮,不再是文明長期浸潤出的人文教養,而是強調一週見效式的專項學習。
但也由於資訊通透與市場競爭,技能與產出的成本降低,但成效更好,從「前現代」的「堪用」,到「現代化」的「適用」,終於變成「好用」。」
社會公共裝置是全球網路與城市捷運,不同產業各自形成聚落,個人資料變成重要資產,由國家與特定的公司監控;
由於戰後嬰兒潮開始邁入老年化,養生送死機制的需求大增。」
「可是老人還是掌握著最大的權力吧?」
「嗯,這群在1945年~1964年間出生的老人,由於趕上戰後經濟成長,又因為數量最多,的確是人類有史以來,掌握最多資源與權力的團塊世代。
但也由於他們的成功是建立在過往的經驗上,所以也註定在未來二十年內,會因著不斷的做錯事,說錯話,看錯局勢,而讓權力瓦解。」
「你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好嗎?不要切割撇清。為什麼你們會不斷的做錯事,說錯話,看錯局勢?」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嗎?
由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必然排出廢熱,累積失序,之前成功的法則都會失效,規矩也會被推翻。
當「後現代化」來臨時,如同神話中的「諸神黃昏」,大部份在現代化過程中品嚐過美好果實的老人們,將在沮喪,困惑,失落與惱怒中,一邊懷想著往日美好情境,一邊步履蹣跚的走向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