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 you’re smiling out the window Of that crummy hotel
Over Washington Square Our breath comes out while clouds
Mingles and hangs in the air Speaking strictly for me
We both could have die then and there
而你在窗前微笑 在破舊的旅社中
華盛頓廣場前 我們的氣息呼出
白雲在風中交會盤旋 獨自向我訴說
當時當地 我們可能就會死去」
—-Joan Baez.《Diamond and Rust, 1975》
「你說「基於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必然排出廢熱,累積失序,進而讓系統的內部成本變高,邊際崩壞;故在「現代化」完成「全球化」的同時,也一定開始進入「後現代化」?可不可以說得再具體現實一點?」
「「全球化」是「現代化」的終極版本,試圖把全世界納入一個彼此分工交換的系統,所以必得先建立一個讓資源、資金、資訊、乃至人民自由流通的網絡。
但如此一來,原先侷限於地方,不容易擴散的事物,也會在極短的時間內,擴散到全球:疫病傳播,難民潮,宗教與種族極端主義;反而激起各地部落主義的復甦與反擊,切斷現代化邁入全球化所做的連繫,這就是「後現代化」:失序混亂的開始。」
「那會一直混亂下去嗎?」
「那也不大可能,畢竟碳基生物的功能就是讓自然能量有序化,而人類目前看來是碳基生物演化的終端物種,我們會在混亂中再次有序化,在部落主義中開啟「超越現代化」。」
「什麼是「超越現代化」?」
「我所以為的「超越現代化(overcome modern)」,意指在舊系統的巨大廢墟中拼湊新事物,重新打造個別場域、族群適用的微系統,是個人與經驗值發揮影響力的時代。
在那個時代,不確定性仍然持續,但我們已學會與不確定性相處。
為了適應不確定性,每個人都得持續性的學習與積累,並保持改變的彈性。」
「你是說換了屁股就要換腦袋嗎?」
「對。當時空環境改變,屁股下的位置也改變了,如果還是堅持之前看到的方向是對的;那不是堅持理想,而是看著理想的後照鏡往前開車,早晚會將全車人開下山崖河谷。」
「那改變想法的人就不會掉入山崖嗎?」
「開車上路就會有風險,但不上路的風險更高。掌握方向盤的人,不一定有工具可以解決問題,但他得要有面對風險的態度,就是盯緊眼前的現實,三不五時再看一眼理想的後照鏡,用來時路校準而非遵循,這才是務實前進的方向。
相較於「現代化」的適用,那時的技能與產出會進入「爽用」的階段,不止解決問題,還要有附加價值。
社會裝置會出現:虛擬空間與自宅,產銷合一,社群學習,身份經營,紀念服務(回憶與解釋編輯)。
不同血緣種族的人們,在共處的地緣環境,與跨國的網路廢墟中,重建部落的規矩,有彈性且因地制宜,不再無限擴張。
這樣的組成現象,其實現在已經在某些角落隱約可見,或可稱為「隨機性集置」。」
「什麼是「隨機性集置」?」
「我所以為的「隨機性集置(Randomness Ge-stell)」,意指以偶然為前提的必然,務實的收攏眼前剛好到位的資源物件,使其有序化;先確認戰術上能做到的極限,再據以發展戰略上的可能。
同時開放特定邊界,有方向的交換資源,容許部份失序混亂,開啟不確定與可能性,重新建構有序的微系統。」
「啊這不就是違章建築嗎?」
「對。但是最具備生存彈性,又能讓人自在的在裡頭過著日常生活的空間,都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像生物一樣,依著在地條件與制約,自然長出來的。
在後現代結束時,我們將看到人類社會,在不同的領域,開始長出這些像違章建築的在地微系統,重新建立有序的社會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