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agmentation-碎片、碎形、碎化】
「一個粗糙或零碎的幾何形狀,可以分成數個部分,且每一部分都(至少近似地)是整體縮小後的形狀」
——-維基百科
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生活與運作的工作型態,來自上個世紀末的三項發明:
1980年代的「PC-個人電腦」,
1990年代的「Internet-網際網路」與「Mobile phones-行動電話」。
「PC-個人電腦」解放了大型集中式運算,讓數據運算力回歸到每個人身上,也同時將資訊的解釋權交回個人。
「Internet-網際網路」讓解放後每個獨立的資訊,重新連結在一起,產生一個完全數據化的文明生態與商業環境。
「Mobile phones-行動電話」讓資訊真正的隨身化,也讓「定點」式的數據運算蛻變成「移動」式的資訊處理,最後總合「PC-個人電腦」與「Internet-網際網路」的力量,創造出改變一切的「行動運算系統(手持裝置,4G網路,雲端中心)」。
在科技變革中,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發生再也「回不去了」的崩解。
這個「崩解」,就是 Fragmentation-碎形化:
1- 時間使用碎形化:同時處理多樣事務,公私混同,「待辦/暫存」項目暴增
2- 空間使用碎形化:辦公室/居家共容,咖啡店/客廳化,移動空間(捷運、車站、暫停等紅燈…)/連接虛擬空間
3- 資訊輸入碎形化:即時新聞/ 隨時更新,海量資訊/注意力分散,印象決定/品牌效應極大化
4- 資訊輸出碎形化:隨時show in(讚),隨時show out(打卡),隨時碎碎念(臉書、line)
5- 工作方式碎形化:流程重組,外包派遣,行動辦公室,24h待命
6- 消費方式碎形化:內容隨選(youTube),商品隨選(PKG),上網下單/到店取貨(有別於傳統交易的「我來我買我拿走」,銀貨兩訖)
7- 社會溝通碎形化:政府宣導/媒體打槍,企業宣傳/鄉民吐嘈,綜合論壇/微型雜誌,Line 群組/臉書自拍
原先在一個時空場域所完成的一件有頭有尾的事,現在可以(或必需)分散在不同時空場域完成(或未完成)。
但就算使用不同的工具與技術,卻又具有相似的特徵與共同可連結的整體性。
這是什麼意思?
所有的事物都在流動,所有的事物都做不完卻又可以突然結束,所有的事物都看得到但又不確定;所有的事物,都被打回現實,各自求生。
我們的文明,已重回街頭。
http://ibabel.tw/fair/index/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