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好觀察點・並確定布局後,此時要注意的基本繪畫要素是”透視”( perspective)。
描繪景物時,絶對不能遺漏掉透視此一元素,透視也是畫家會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
所有畫作都與視平線( horizon)脫不了關係,畫家有責任要了解這層關係。」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概念,並作好我們心中的布局,這些都是主觀的審美,然後呢?」
「然後回到客觀觀察的基礎:立足點。
站好立足點後,妳會看到世界遠近大小不一的比例,但妳得決定視平線,才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空間與物件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透視。」
「視平線與立足點的差別在哪裡?」
「立足點是妳站在哪裡看這個世界,視平線是妳站得多高看這個世界。」
「我們站得多高不是天生就被限定了嗎?啊我長得多高,我的雙眼就在多高的位置上?」
「大部份人是這樣的,但妳如果仔細觀察不同畫家的作品,就會發現並非每個人都受限於肉身雙眼的高度。」
「真的嗎?@@」
「真的。有些人的雙眼彷彿長在心口,望向世界時,像虔敬的信徒仰首讚嘆造化萬物;有些人卻如出竅靈魂般,目光總在頭頂三吋處往下俯視;又有人老是在眨眼,左眼右眼輪番上陣,搞得物件的位置不停移動,從而創造出後世稱為”立體派”的風格。」
「這三種哪種比較好?」
「沒有好壞。視平線愈低下,妳就有機會觀察到更多事物的細節與質感;視平線愈高,妳就可能看到更遼闊的整體與完整的結構;老是切換視點的位置,也許妳就會感受到光線的變換與世間的流動無常。」
「那如果這三種我都做不到,只能受限於我肉身給予我的視平線位置呢?」
「那也很好,就老實面對,誠懇觀察。」
「觀察什麼?」
「消失點。」
「什麼是消失點?」
「妳眼前的事物,由近到遠,最終必然有一個妳再也看不見的收斂之處,就是所謂的”消失點”。」
「消失點有什麼意義?」
「消失點是由妳眼前的世界隨機排列組合後,所必然出現的一個結果。
看見那個看不見的”消失點”,看見這個必然的結果,就如同覺知到事物無常,畢竟消亡。
我們就有機會,在所處的當下,看出構成眼前所見的原因與關係。」
「看出原因與關係?」
「是的,所以這被稱為”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