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這樣是可以的,現在這樣不行了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 我常常看到人們要做「這樣的」一件事,結果做成了「那樣的」一件事,他們以為做好了,因為,已經做了麼。

他們習慣於把「做了」看作是「做好了」,不分別「這樣」「那樣」。 」

—-木心.《此岸的克里斯朵夫》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我們花了那麼大的精神力氣,不說無法被『證否』的語言,不做不能被『試誤』的行為,那又有什麼好處?」
「如果這個社會上,有一兩個人願意如此自我要求,就會慢慢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怎麼可能?你也太樂觀了吧?」
「嗯,我並不樂觀。但從實證上來看,這個社會的進步其實已經在發生中,除非發生人力不可逆轉的悲劇,否則這個社會是可以被期待的。」
「你哪隻眼睛實證看到這個社會進步了?我們不是有很多老人家懷念過去的美好生活,都說現在不如過去了?」
「暫且不談那些老人家回想過去時,自我或被別人過濾了多少不利的資訊記憶;檢測實證社會是否進步?可以從四個正負向的比較點來衡量檢視:

一.技術工具上:『以前不行,現在可以了。』
以前我們一出門,就等於跟家人斷了訊息;現在卻可以隨時連絡傳訊,出了門的父母也可隨時看見家中的小孩老人狀況。
技術更方便了,但隱私也愈來愈少了。

二.生活品質上:『以前只有這個,現在還有那個。』
我小學時,有錢同學的零用錢100元,與我的零用錢1元的差別,不過就是一顆彈珠與一百顆彈珠的差別。
但現在同樣是百倍差距,有錢小孩的零用錢一萬元,與一般小孩零用錢一百元,卻是一隻手機與一個飯盒的差別。
選擇更多了,但階級差距也更大了。

就物質文明而言,這兩種進步,都是正向的,但也讓我們付出不可避免的代價。」

「那有負向的嗎?」
「當然有。就精神文化層面而言:

三.工作產出上:『以前這樣就差不多了,現在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以前這個社會大部份人,是待在生產線上,做著每天重複的工作,要求簡單一致,大多數時刻,因為SOP(標準作業程序)有效,所以做完也就等於做好。
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不會再回來了。當我們待在辦公室裡,靠著說說話,寫寫字,算算數,就等著每月5號會計自動把薪水匯到妳的戶頭時,妳永遠要自問:
我做這些的產出是什麼?為什麼老闆願意付錢來讓我說話寫字算算數?做到這樣就好了就可以了嗎?有更簡單更有效的作法嗎?我的同業是怎麼做的?

四.行為規範上:『以前這樣是可以的,現在這樣不行了。』
我小時候公車一來,大家蜂擁而上,生怕擠不上去就會遲到,排隊的人只是自找麻煩。
我小時候警察的權力很大,走在路上,大家都不敢看他們,如果跟他們四目對望,妳可能就會被叫住,站在路邊詢問,問妳是誰?要去哪裡?身份證件拿出來,或者跟我去局裡一趟。
我小時候晚上聽廣播要很小心,有時不小心轉到某些頻道,在沙沙聲中傳來悠揚好聽的管弦樂,大人會突然衝過來,啪的一下打在妳頭上,把收音機關掉,小聲怒問:妳是想害全家被捉去關嗎?
我小時候聽說有家銀行被搶了,搶匪還用鄉音嗆聲: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上頭震怒,下令限期破案,不久警察果然捉到一位開計程車的老兵伯伯,他也認罪了。卻在送去法院中途,跳河自殺。
大家都以為結案了,不料過一陣子,又傳出捉到真正的搶匪了。那時大家才想到,那之前被逼得自殺的那位老伯伯呢?

這就是很多老人家懷念的,那個治安很好,大家都不敢做壞事,人民都活得既安心又快樂的年代。
這些事,在這塊土地上,都曾經發生過。現在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那就表示,我們跟以前不一樣了。
這兩種負向的制約,節制出一些些比以前社會更好的品質,讓我們得以進步。」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Published by

馬修

I'm Matthew.I walk in the street. watch, listen, Awareness and feelings: "How the Light gets in ?"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