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壞苦行苦。無色界有行苦。
無量壽經上曰:「以諸法藥救療三苦。」
法華經信解品曰:「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
——佛學大辭典

佛家謂人有三苦(Duhkha):
「苦苦(Duhkha Duhkha)」
因著此刻肉身病痛與精神焦慮,渴求解脫而不得的苦。
→這樣的苦,來自人的本能行為所致,是「爬蟲類腦」的苦。
「壞苦(Viparinama Duhkha)」
因著感受到事物變化無常,渴求永續而不得的苦。
→這樣的苦,來自人的情感核心,是「哺乳類腦」的苦。
「行苦(Sankhara Duhkha)」
因著意識到受困於業力結構之中,渴求自由而不得的苦。
→這樣的苦,來自人的理智中樞,是「靈長類腦」的苦。
三苦何以解脫?唯有不求解脫,而得超越。
何謂超越?身受其苦,但不以為苦。
超越如污泥中生出蓮花,故稱為「聖(Arya)」。
「聖(Arya)」不以此身可得,不從現世而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