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Uneasy lies the head that wears a crown)」

—-莎士比亞.《亨利四世》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權力,來自欲望。

當你對某人產生欲望,就已將宰制自己的權柄交予那人。

當許多人對某人產生欲望,不管那人是否有意願,他都會成為領導者。

伴隨著權力而來的,是責任。

權責相稱,風險伴隨利益,行使權力者,必然是承擔責任者。

坐在行使權力的位置,卻輕忽權力的使用,指稱「一切責任盡在某方」,以為只要卡住權力但不負責任,就可以坐享尋租卻不冒風險;其實只是一點一滴剝蝕自身權力的底座。

所謂王者,是先承受風險與責任而完成那些事的人,才會成為王者。

而非先得到權力的寶座,才去做那些有風險與要負責的事。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想戴王冠卻迴避其重,最後自然會得到與其德行匹配的下場。

群眾追隨的,是那個願意為其承受風險,擔付責任,並為之付出代價的人。

The fla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Paris

亞瑟王的結局

City landscape, Taipei

【 臨  六五,知臨,大君之宜,吉】

以柔居中,下應九二,不自用而任人,乃知之事,而大君之宜,吉之道也。

《象》曰: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City landscape, Taipei

「你說”我應該親自帶領自己的人馬,迎向各種不確定的挑戰與機會”?」

「是的。」

「然後就像亞瑟王帶領著圓桌武士一樣,東征西討,為天下帶來安定和平嗎?」

「聽來偉大,但那只是經歷的過程。」

「過程?啊不然是要怎樣?」

「你知道亞瑟王後來的結局嗎?」

「不知。」

「圓桌武士們分崩離散,各自去追尋心目中更偉大的聖杯;最後老王戰死在森林湖邊,臨死前將神劍擲回水中歸還女神,缺憾還諸天地。」

「這是必然的結局嗎?」

「歷史沒有宿命論,但你在意興風發,握權得勢時的決定,往往就埋下日後的結局。」

「那我應該怎麼辦?」

「此刻,你已走到這一局最好使力的位置,手下的人馬也都可以獨當一面,這是許多組織夢寐不得的優勢。

所以,你應該適才任命,讓這些人向外發展,去接觸外部的資源與合作,帶來更多發展的機會。

如果你與團隊還沉迷在小團體的同甘共苦,革命情懷;就會愈來愈封閉在同溫層中,累積內部的失序與劣勢。

最後,這些內部的失序會引來外部的威脅與挑戰,而你就會像沉溺衰老的亞瑟王一樣, 孤身戰死。」

「靠,聽來好慘。但亞瑟王怎麼會走到這般下場?」

「他英雄一世,卻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可以獨自運作的知識體系與資訊系統。

他前半生的知識全來自老師梅林,梅林一被關入水晶洞穴,他就沒有人可以咨詢。

他後半生的功業全來自武士們的四方征討,但卻沒有分封治理,掌握領土內的資源與資訊。

在既沒知識可以理解,又沒資訊可以判斷的情況下,踩入陷阱,奮戰至死,已經是他能領受的最好結局了。」

City landscape, Taipei

自己的班底

Sunset over mountains, Taipei

【 臨  六四,至臨,无咎】

處得其位,下應初九,相臨之至,宜无咎者也。

《象》曰:至臨,无咎,位當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unset over mountains, Taipei

「我還是不懂,為何在治理系統時,有個階段我必須扮演鄉愿混蛋?」

「因為那個階段你不上不下,上面對你有疑慮,下面對你有猜忌,一個失衡,你就會從位子上摔下來。」

「所以我就得審時度勢,看人說話,來維持我的位子?」

「對。」

「靠,那這樣得撐到什麼時候?」

「撐到上面對你的疑慮消失,讓你更上一層樓。」

「然後下面的人也會對我不再猜忌嗎?」

「不。這時你與原先指揮不動的人之間的階序更遠了,猜忌只會更深不會解除,這是劣勢。」

「那我應該如何解除他們對我的猜忌,建立內部的優勢?」

「很難。若可能,你應該直接組建自己的班底,一個可以徹底執行你意志的系統,才有優勢可言。」

「那原先的人馬呢?趕出去嗎?」

「原先的人馬趕出去,反而有機會與外部的資源串連,最終形成你的威脅。」

「那應該怎麼辦?」

「留在體制內,處在你的控制下,與系統內其他部門隔絕,無法得到更多資源,讓他們愈來愈不重要。」

「那我自己的人馬呢?給予所有的資源嗎?」

「不可以。你的人馬才剛組建,一下子給太多資源只會鬆散敗壞。

他們唯一能得到的資源就只能是你。你應該親自帶領他們,迎向各種不確定的挑戰與機會。」

Sunset over mountains, Taipei

那些不記憶的人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最大的為惡者是那些不記憶的人,因為他們從未思考。

而沒有了記憶,他們就肆無忌憚了。

對於人類而言,思考過去的事物意味著向深層境界移動,意味著紮根,讓自己穩定下來;使他們不至於被任何可能發生的事物 席捲而去,不管那是所謂時代精神、偉大歷史,或者就只是單純的誘惑。

最大的惡不是根本的惡,它沒有根。

正因為它無根,它就沒有任何限制。

所以它可以走向難以想像的極端,橫掃整個世界。」

—漢娜.鄂蘭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啟蒙時代,歐陸各地方言並起,逐漸將中古時統一歐陸的拉丁文拋置一旁。啟蒙諸哲紛紛用各自母語書寫,遂有棄拉丁文學程之議。

傳謂某哲,向古背新,獨議拉丁文不可廢,其友異之,遂私信相詢,何以此事逆流而行?

某哲回信:

「我發現,當我想胡言亂語,編造記憶時,只要以拉丁文寫出,皆會有人深信不疑。

古語神威顯赫,豈可棄哉?」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進退兩難,左右逢源

Spring afternoon, Taiwan

【臨  六三,甘臨,无攸利,既憂之,无咎】

陰柔不中正,而居下之上,為以甘說臨人之象。

其占固无所利,然能憂而改之,則无咎也。勉人遷善,為教深矣。

《象》曰:甘臨,位不當也。既憂之,咎不長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pring afternoon, Taiwan

「當我待在基層,透過掌握實際環節而發揮影響力之後呢?」

「如果建制系統正常,上面的位置沒被人卡住,之後你會在系統裡繼續往上昇。」

「位子更高,權力會更大?」

「位子更高,但權力不一定會更大。」

「不懂,一般建制系統不是位子更高,責任更重,然後權力當然也會更大?」

「一般說來是這樣,但現實不是概念,也不是理想,所有的人為組織設定,到了現實一定會有落差,然後執行時出現誤差,最後人與人之間產生磨擦。」

「為何會這樣?」

「你向上昇到一個不用再執行現實細節的位置,所以認知上必然會與此刻的現實產生落差,這是劣勢。

產生落差後,你還是依著過去的成功經驗想複製,就必然會有誤差;而此時實際面對外部的執行者若是不同意你的指令,你們之間也難免會有磨擦。」

「這是威脅嗎?」

「是的。內部的磨擦,終會積累,引來外部的威脅。」

「那我應該怎麼辦?」

「你的位置現在雖然上下不得,進退兩難,但別忘了,你卡住的這個位置,也是上下相聯,可以左右逢源的樞紐,這是你的優勢。」

「那如何善用這個優勢?」

「樞紐的任務在於去磨擦,而非製造磨擦。所以你應該與人為善,說些好話,儘可能不要讓磨擦加劇。」

「靠,這不是人家說的官僚鄉愿,德之賊嗎?」

「是的。你會意識到自己扮演的角色是個混蛋,就表示你會憂心,不會那麼自以為是,就有機會把你身處這個難為尷尬的位置期間,讓傷害降到最低。」

Spring afternoon, Taiwan

意識形態-ideology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意識形態-ideology,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也譯作觀念形態、思想體系;

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

—-維基百科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意識形態,是指各式各樣的,由前人/他者所整理過的,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作,並據此判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思考模組。

透過意識形態理解這個世界,就如同用過往的眼睛,看眼前的當下;用別人的記憶,決定自己的選擇。

愈是缺乏現實生活經驗的人,愈需要意識形態。

愈是缺乏自信心的人,愈相信意識形態。

人類世累積了萬年文明,層層疊疊,沒有任何一個個人,有足夠的自身經驗可以理解全盤世界運作的邏輯。

所以我們不得不使用意識形態。

少數自覺而心虛的人,會在用意識形態看世界時,自問那些沒讓我看見的是什麼?

少數狡猾而強大的人,會使用意識形態讓別人相信他,但他自己卻不相信。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被期待,是一切機會的開始

spring sky.Taipei

【臨  九二,咸臨,吉,无不利】

剛得中而勢上進,故其占吉而无不利也。

《象》曰:咸臨,吉,无不利,未順命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pring sky.Taipei

「在上一個狀態結束時,你說”被期待,是一切機會的開始”?」

「是的。」

「被人所期待之後呢?」

「那你就得證明人家對你的期待是正確的,是值得的。」

「如何證明?」

「每下愈況。」

「靠,這是說愈來愈糟嗎?」

「不是。愈來愈糟是”每況愈下”,每看一眼就更往下跌。

“每下愈況”是指,愈到第一線,愈去檢視底層運作,基礎細節,就會愈清楚愈明白事物是如何在運行操作。

此時你已初具實力,也佔到一個可以發揮實力的位置,這是優勢。

但你的能量初備,靠得多是借位置使力,稍一失衡,就會被看破手腳,這是劣勢。

同理,你的位置在底層之上,高層之下,上下都必須依賴你運作,這是機會。

如前所述,若你失衡,就會被上層摒棄,被下層無視,成為一個被架空的環節,這是威脅。」

「那如何保持平衡?」

「任何系統,一定有它原先的運作模式,過去通常是合理的,但對應不確定性極大的未來,也通常不可能持續合理。

關注運作的細節,想通系統的模式,就不會亂改瞎搞;而是在合理的基礎,在運作節點上進行嚴格的試誤與證否。」

spring sky.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