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小取大,並非易事

Ferry in the fog

「 隨 六三,係丈夫,失小子,隨有求得,利居貞。

丈夫,謂九四。小子,亦謂初也。三近係四而失於初,其象與六二正相反。

四陽當任而己隨之,有求必得,然非正應,故有不正而為邪媚之嫌。故其占如此,而又戒以居貞也。

《象》曰:係丈夫,志捨下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Ferry in the fog

「如果我從結構底層要往上爬昇時,很容易會因小失大,那我如何改變這個陷阱?」

「捨小取大。」

「靠,這不是廢話嗎?」

「話是這麼說,但還是有人捨不了小,也取不了大。」

「為什麼?」

「小與大是相對的,相對於不同的時空處境,也不同於相對的個人心境:

今天的大,可能就是明天的小;明天的大,往往在今天小到沒有人在乎。

如果前方有你尚未取得的,更有能量的資源,你只要主動跨過去就能爭取,那自然就是你的機會;

而你只要願意付出代價就能取得,那這個之前累積出的代價就是你的優勢。

但這個代價因為是你長期積累出來的,要拿出去換,勢必有不小的成本支出,這會形成你的劣勢;

拿代價出去換,也有一定的風險,不一定能換到更好的未來,反而可能帶來更多的,不可測的威脅。

所以捨小取大每個人都懂也都會說,但真要讓他捨時,正常人都會說:呃,再看看吧?」

「觀望一下不對嗎?」

「觀望沒有錯,但若一直觀望而無法作出取捨,就會永遠待在河的這一頭,成為被人捨小取大的那個小。」

Ferry in the fog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

Christmas Eve

「解讀無誤的話,聖經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有力量的無神論文件。」─ Isaac Asimov.《Yours, Isaac Asimov》

Christmas Eve

神啊,如果祢存在的話,請忽略我,當我不存在。

如果我被祢看到了,嗯,今晚是平安夜,跟祢說話的人不少,請去關注其他人,他們渴慕祢的眷顧。

Christmas Eve

如果祢在聽了,那我唯一的請求,只是別理我,不要為我作主。

如果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請讓我付出代價,罪有應得。
如果我做了讓別人喜樂受益之事,那是我情願如此,與別人無關。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讓我平安。

阿門。

Christmas Eve

學習以小成眾,而非以小成大

Use the small to reach the masses

【 隨 六二,係小子,失丈夫】

初陽在下而近,五陽正應而遠,二陰柔不能自守以須正應,故其象如此,凶吝可知,不假言矣。

《象》曰:係小子,弗兼與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Use the small to reach the masses

「你說在結構變化之際,像我們這種位處底層,身處邊緣者,要”出門跟平行的外部單位交易資源,交換資訊,慢慢形成一個利害共同體”?」

「是的。」

「然後我們就可結盟另立一國,跟那些身處結構上層者對立抗衡嗎?」

「不對。」

「……」

「交易資源,交換資訊,形成一個利害共同體,是為了讓彼此形成一股勢力,但不是真的要去結成一個有形的組織。

透過交易與交換,你們各自都會茁長壯大,累積實力,這是優勢。

形成利害共同體,很多事不用簽約結盟,你們各自也會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前進,在遇到挑戰時,反而會看到機會。

但如果真成了簽約結盟,條條款款之間,反而束縛了彼此的彈性,優勢會變成劣勢。

最後,形成一個有形的組織,敵人也就得到一個具體可打擊的目標,反而帶來威脅。」

「所以?」

「所以,在這局的這個階段,位處結構底層,身處版圖邊緣的諸君,要學習如何以小成眾,而非以小成大。」

「眾與大的差別在哪裡?」

「眾是網絡關係,大是組織建制。」

「但我如果還是很想以小成大呢?」

「那你就有很大的機率,會因小失大。」

Use the small to reach the masses

當相信人。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一個人接受了公眾的信任之后,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公共財產。」

—傑佛遜(美國開國元勳)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當相信人。

不是相信我們認識的人必得言行一致,磊落光明。
而是相信,他們跟你我一樣,也就是個凡人,
不會多麼神聖高貴,也不會特別邪惡卑劣。

他們遇到未知會害怕,遇到困境會逃走,遇到羞辱會怨怒,
不知如何是好時,會先保護自己所珍視的,那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小小事物。

相信他是個人。我們才得以去聖除魅,平常交陪。

記得自己,放過他人。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什麼是”有病”?

wilderness, england

【豫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以陰柔居豫極,為昏冥於豫之象。以其動體,故又為其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

戒占者如是,則能補過而无咎,所以廣遷善之門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wilderness, england

「你說”為了穩定,而迴避挑戰,放棄進化,只為了追求不死的共同體,其實就是有病”?」

「是的。」

「什麼是”有病”?」

「不妨先問,什麼是”健康”?

我所以為的健康,是身體狀態除了必要的維生需求外,不會過度的積累資源,蓄養能量;而是將資源與能量不斷的與外部交換,以風險為試誤的成本,視挑戰為進化的誘因;

讓自身與世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追求其命維新,接受有始有終。」

「所以”有病”,就是”健康”的相反嗎?」

「是的。超過維生所需,不求交換共生;而是以積累資源,蓄養能量在自身為最高目的。

將自身所處的生態資源耗用迨盡後,就不擇手段的,將所有能接觸到的外部資源搶奪佔有,最後破壞所有跟它相關的世界,這就是”有病”。

這種共同體的優勢,在於它不僅繼承了先人所留下的資源,還不斷的從外部掠奪能量,所以實力與影響力都非常強大。

但為了支撐這個強大實力,它必須耗費大量的資源去組建運作結構與維穩系統,但這些結構系統都不具備可以對外交換產出的生產功能;

只要一旦外部可掠奪,內部可分配的資源能量小於支撐結構系統的成本,它就必須面對自我崩壞的劣勢。

當這樣的共同體初生時,由於看來無害,而且它所擁有的資源能量讓外部其他共同體對它產生欲望,樂於跟它交換,並將其納入整體世界的系統之中,這是它的歷史機遇。

但當它開始變成龐然大物,只取用而不付出它之前向世界承諾的代價時,世界就會發現它已成為整體系統的威脅,而也必然要在它成為不可逆轉的災難前,處理掉這個威脅。」

「這樣的共同體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這樣的共同體在歷史上時不時就會出現,這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難以迴避的變種基因。發生在人體內,就是我們常聽聞的”癌細胞”。」

「等一下,那你剛說”健康”的定義時,最後是”接受有始有終”,健康會結束,算什麼健康?」

「健康不等於活著,生存也不等於生活。所謂”無疾而終”,就是健康的,自然的生命終止,讓世界進入下一個改變的可能。」

wilderness, england

我們為什麼該尊重來自不同生命的文化?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Charles Darwin

「能夠生存下來的,既不是最強壯的、也並非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查爾斯·達爾文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我們為什麼該尊重來自不同生命的文化?
因為時間不停的流動,我們既是過往的全部,也是未來的片斷。
不同的生命與文化,所構築的多樣生態,相較於單一而自認血統高貴的文化,能承受更多未知的打擊,產出更多精采的未來。

那些到了新地方,卻念念復興故國傳統; 與面對新來客,一心「矯正」對方,要求對方認同己身文化的人; 都是企圖用死去的光榮,悶死新生的未來,從而失去選擇的機會。

一個不會啐啐念提醒你要愛她的土地,才會成為你衷心不渝的母國。

文明是一個不停演進的過程:今日的叛逆,明天的傳統;昨夜的邊緣,來日的主流。
我們尊重外來與不同,是為了保留未來的選擇,與無法預期的可能。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以自己為代價,向世界交換更美好的可能。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

「人必須忠於自己,喬伊。不能違背自己的本能,沒有任何事物比活下去更艱難。
這條路沒有退路,是對是錯,你我必須背負,終其一生。
現在快回去找你的媽媽,告訴她一切安好,山谷裡不再有槍聲了……」

—–《原野奇俠》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

「你說,當我們能夠觀察自己之後,就可能有意識的使用三種腦所控制的四種功能,來創造不同的自我?」
「是的。」
「怎麼創造?」
「本能與行動維繫了肉身在這個物理世界的存在。
感情是我們想要做些什麼,完成什麼的主要能量。
理智透過語言與文字,創造了我們認知的世界。

但這四者常常會試著取代對方的角色,造成不可避免的錯置。
既然錯置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可能透過有意識的訓練,將錯置納入控制中,進而因應時空環境,創造不同的自我。」

「從哪裡開始?」
「不妨從”本能妳的感情”開始。」
「什麼意思?」
「我們通常最容易發生的錯置,就是本能覺得恐懼時,會搶奪感情的能量來為它所用,於是產生了委屈與怨怒,這是”感情妳的本能”,本能是主體與目的,感情是資源與手段。」
「這會發生什麼事?」
「小則私人恩怨,大則國仇家恨。」
「啊大家不都是這樣?」
「但妳是妳,妳可以選擇不必然要跟大家一樣。」

「那”本能妳的感情”呢?」
「剛好倒過來:感情必然有個投射對象,小則某人,大則家園,先以感情為主體,再啟動本能的生存與保護機制。」
「這會發生什麼事?」
「為妳所愛的人與事物付出而甘心,為妳珍視的家園環境犧牲而不悔。」
「那我不能只愛自己嗎?」
「也不是不行,但那就不是以感情投射為主,而是以本能自我為主;
當妳只愛自己時,妳就會失去與世界交換價值的能力,妳不愛世界,世界也不會愛妳。」

「好吧,那我試著”本能我的感情”時,會發生什麼事?」
「在東方,我們叫作”願力”;在西方,則被稱為”救贖”。」
「什麼意思?」

「妳會以自己為代價,向世界交換更美好的可能。」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