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價的,自以為中立的生態位;只會得到既不需要你的同情,也不在乎你的譴責的,廉價對待。
倫理學(英語:Ethics 或 Moral Philosophy)也稱為道德哲學或道德學,是一門哲學學科,主要探討道德價值;在此,「道德」被定義為一群人或一種文化所認可的所有行為準則。倫理學試圖從理論層面建構一種指導行為的法則體系,並且對其進行嚴格的評判。
廉價的,自以為中立的生態位;只會得到既不需要你的同情,也不在乎你的譴責的,廉價對待。
【豫 利建侯行師】
豫,和樂也。人心和樂以應其上也。
九四一陽,上下應之,其志得行,又以坤遇震,為順以動,故其卦為豫,而其占利以立君用師也。
《彖》曰:豫,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
豫順以動,故天地如之,而況建侯行師乎?
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
豫之時義大矣哉。 極言之而贊其大也。
《象》曰: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
雷出地奮,和之至也。先王作樂,既象其聲,又取其義。殷,盛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你說,繼承了先人以謙得位而來的後人,卻有可能成為一個搞不清楚文明季候,醒著做夢的人?」
「是的。這是歷史上一再出現的路徑重覆。」
「那有可能出現不同的路徑選擇嗎?」
「當然有,但那就是全新的一局了。」
「那全新一局開局時的狀態是?」
「這一局開局時,內部已經自然完成整合。」
「整合?你不是說在位者不可妄圖整合嗎?」
「是啊,在位者只能維持秩序,制定規則;不怕內部意見紛擾喧嘩,時間久了,內部自然會形成共識。」
「什麼樣的共識?」
「一種所有人都不儘滿意的共識。
雖然意識型態有差異,彼此也還會爭權奪利,但關鍵的價值取捨,卻會在存異的基礎上慢慢趨同。」
「內部完成整合後呢?」
「就可以一起面對外界的天翻地覆。」
「什麼樣的天翻地覆?」
「不一定,有時是一個龐大帝國的崩毀,資源溢散;有時是不同新興勢力的掘起,逐鹿天下。」
「所以他們也可以逐鹿天下?」
「可以,但他們也可以選擇不要。」
「什麼意思?」
「當大家都在搶同一個資源位子時,那個擁有最大實力,卻站在一邊不搶的人,就會變成大家爭取的朋友,成為這場世局典範轉移時最大獲益者。」
「所以他們應該?」
「他們應該先獨立於世局之外,世界之邊,再來審時判勢,決定是否出手,參予這盤大棋。」
「How will you be part of the story?」
—-倫敦地鐵標語
「接受,經歷,與體會這個現實的世界後,能改變什麼嗎?」
「能。妳跟這個世界都會改變。」
「怎麼改變?」
「世界無時無刻不被人的行為所改變。
一絲一毫,看來微不足道的行為,都會在線型時間中被記錄積累,再經過群體的推移擠壓,將世界推向沒有一個個人能決定的路徑上,這種來自行為的力量,一般稱為”業力”。
而人的行為來自意願,妳對現世當下的不滿,成就妳對明日未來的期盼,這種期盼形成妳的意願,我們稱為”願力”。」
「你是說大家都聽說,但都裝作不知道,那個可以跟宇宙下訂單,心想就會事成的秘密嗎?」
「嗯,那個原理不能算錯,但大多數人都弄錯了…。」
「弄錯什麼?」
「一來大多數人想的是如何滿足自己,但那是欲望,不是意願。
二來就算妳可以心想事成,也永遠不會有滿足的一天,因為人生不是用來心想事成的。」
「什麼是意願?」
「妳希望讓所處的世界變得更好,而非妳個人或親朋好友得到什麼好處。」
「人生不是來心想事成的,那是來幹嘛的?」
「來”如願以償”的。」
「什麼意思?」
「妳必須為妳的意願付出償贖的代價。」
「然後我的意願就會成真嗎?」
「不一定,要看業力積累的條件是否成熟。」
「靠,那我發這個意願,還為此付出代價是幹嘛啊?」
「我們向這個世界表明意願,是向這個世界說明:” 我是誰?”,意願介定了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因此而付出的代價,則決定了我們在這個世界裡,所施予的行為質量,也就是所產生的”業力”能量。
意願是我們向造化表態的方式。
我們在這個世界出場時的角色,通常由不得我們;
但意願,卻能決定我們在人生落幕前的角色是什麼。
就算我們的意識有可能被掌控決定,不一定是自由的;
但願意付出「償贖的代價」,卻是來自”自由意志”。
妳今天的意願,決定了妳明天的行為,為了完成妳的行為,妳可能要因此付出一生的代價。
如同那位捨離富貴的王子,或釘上十字架的木匠,他們的意願,因著付出在現實世界看來不合理的代價,而改變了世界的方向。」
「戰爭不是解決各方歧異最好的方法,但可能是唯一不讓對方幫你做決定的方法。」
(War is not the best way of settling differences; it is the only way of preventing their being settled for you.)—-吉爾伯特.基思.卻斯特頓(Gilbert K. Chesterton)
這本大書裡,記載了兩次大戰期間,為了守護自己家園而犧牲的,利物浦在地年輕人的名字。
神職人員每天都會來打開玻璃盒,小心的翻動一頁:
「每個名字,都應回來塵世呼吸,讓人念想。」
—-利物浦英國國教大教堂
【謙 上六,鳴謙,利用行師,征邑國】
謙極有聞,人之所與,故可用行師。然以其質柔而无位,故可以征己之邑國而已。
《象》曰:鳴謙,志未得也。可用行師,征邑國也。
陰柔无位,才力不足,故其志未得。而至於行師,然亦適足以治其私邑而已。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你說用「謙」得位的人, 當後世連最基本的謙讓退順也忘了時,威脅就會來到門外,猛力撞門?」
「是的。」
「彼時是一個什麼狀況?」
「彼時是一個此刻坐在位子上的人,以為他還擁有先人那種不用耗用實力,就可以影響他人意向的德性威望;
因而號令天下,卻發現有人不從,而且愈來愈多的尷尬狀況。」
「所以他會怎麼做?」
「首先,繼承了先人的資源資產,他還是在那個有力量的位子上,這是他的優勢。
但是,威望隨著德性消失,他必須開始花錢灑幣,才能換回一些打折後先人的影響力,這是劣勢。
他會更高調的向世界頌揚他的祖先榮光,宣佈將再次偉大;而這也會帶來更多弱小他者的附從,讓他看來聲勢壯大,可以換取交易談判的機會。
而這些弱小的附從他者,只能從外在聲勢上幫助他,卻會在實質效益上不斷削弱啃食他的資源,最後造成他的威脅。」
「什麼威脅?」
「因著誤判,對無法以意志改變的外在現實,以為可以動手衝撞,而帶來整個世界的反撲。」
「他為什麼會誤判?」
「為了統治的合理性而創造出的黨國神話,最終會讓統治者自己也相信迷戀,成為一個醒著做夢的人。」
「醒著做夢的人?」
「嗯,睜開雙眼時,看見天色微明,以為那是應許國族的黎明將至;卻渾然不知,那其實是帝國暗夜將臨前的暮光返照。」
【謙 六五,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
以柔居尊,在上而能謙者也,故為不富而能以其鄰之象。
蓋從之者眾矣,猶有未服者,則利以征之,而於他事亦无不利。
人有是德,則如其占也。
《象》曰:利用侵伐,征不服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你說掌握資訊流是一切的源頭,然後才有商流,促成交易?」
「是的。交易,是文明的動力;交易促成了分工,分工讓每個人得到角色,讓每個家庭以其各自產出參予了社會的建構,也讓少數家族掌握了資產資源,形成了階級複製與固化。」
「為什麼階級可以複製固化?不都說是交易了嗎?難道資產資源沒有交易交換出去嗎?」
「當你透過交易交換,突破某種臨界線,來到某個位置時,你就不用拿真的資源資產去交易交換了。」
「那用什麼去交易交換?」
「因著這個位置所帶來的權勢與影響力,這就是優勢。
只要位置還在,你與你的家族就可以一直利用權勢與影響力,依不同送上門的機會去變現,換得真正的資源資產。
積累的資源資產又會繼續鞏固強化你家族的位置,從此不停的循環下去,子子孫孫永保用,世世代代傳香火。」
「靠,這是什麼狀態?」
「這是這一局的最強狀態:這一局你以局外人入局,以柔弱化解敵意,以勤勞掌握資源,關鍵就在「謙」這個字。」
「謙不就是謙虛?謙卑?謙和嗎?」
「虛以納實,卑可取上,和則不戰而屈人之兵。謙字在遠古時,與兼字並用。
兼者,併也。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懂得用謙的人,就可以win win,連續贏兩次。」
「MDFK,那難道就沒有劣勢威脅嗎?」
「當然有。家族開始懂得用位置去交易了,就算開基祖如何勤懇務實,後世也不會覺得這些基本技能有用,於是劣勢也就在基因裡慢慢形成…
等到哪一天外部形勢劇變,而後世連最基本的謙讓退順也忘了時,威脅就會來到門外,猛力撞門。」
【謙 九三,勞謙君子,有終吉】
卦唯一陽,居下之上,剛而得正,上下所歸,有功勞而能謙,尤人所難,故有終而吉。
占者如是,則如其應矣。
《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遠方高處有人召喚你,你也隨順適從,躬身入局進廚房了,然後呢?」
「嗯,你會很累。」
「這不是早就知道的事嗎?是只有我累還是大家都累?只要公平就好。」
「只有你累。」
「靠,那我幹嘛啊?這不公平嘛?」
「不,很公平。」
「為什麼我要比別人累還很公平?是別人比我高貴嗎?」
「從前從前,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有一個小小的菁英團隊,在有著強大煽動力的領導者帶領下,鼓動了廣大的人民,推翻了古老的帝國。」
「這種故事常聽說不是嗎?」
「領導者帶領團隊進駐了古老的皇宮,要開會時,大家都搶著發表意見,卻沒人肯作記錄。」
「啊就叫那個最菜的傢伙負責作會議記錄不就好了?」
「對。這群菁英,誰也不服誰,但大家唯一的共識,就是都看不起一個從偏遠鄉下來的土包子。
他不像大家去過巴黎倫敦,見過文明世面;也不像大家對什麼事都有自己一套看法,而是默默的傾聽,這種人派去作會議記錄最合適不過了。」
「是吧?那這種人會有什麼優勢機會嗎?」
「這個人在菁英團隊裡,出身見識都不如別人,自然是他的劣勢。
但也因為大家都看不起他,沒把他當成自己往上成為領導者接班人的障礙,所以他也就沒有太多威脅。
但因為這個人長期作會議記錄,所有資訊比那些只顧著發表意見的人更能全面掌握,所以成為他無人能及的優勢。
最後,也因為由他負責記錄,他也從中取得了對許多事件的解釋權,最後在領導者逝去後,他捉住機會 ,打敗那些之前看不起他的人,成為新的威權領導者。」
「這就是你所謂的公平嗎?」
「是的。天道酬勤,不講道德,不論品性。
從此,這個改變世界歷史的小小菁英團體,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不管檯面上有多少看似偉大的頭銜,但真正掌握權力的人,都叫「總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