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脆弱的時刻

Old Town Market, Taipei

【 无妄  六三,无妄之災,或繫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災】

卦之六爻,皆无妄者也。六三,處不得正,故遇其占者,无故而有災。

如行人牽牛以去,而居者反遭詰捕之擾也。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災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ld Town Market, Taipei

「你說”要讓自己學會一種可以面對未來的心態,因為此去多難,絕望時有”?」

「是的。」

「怎樣的多難?是有多絕望?」

「你之前相信的秩序都失序了,你再也無法依循判斷,這是劣勢。

因為失序,也連帶的讓社會動盪不安,那時地上沒有王法,人人咨意而行,彼此互為彼此的威脅。」

「為什麼會這樣?」

「天嘸按甲子,人不照天理。

任何再精密的系統,運轉到一定時數,都會積累一定的誤差值,在某個時刻崩潰。

彼時好人會受到懲罰,壞人會得到獎賞。」

「那我還有優勢與機會嗎?」

「如果你理解這是系統運作必然會出現的週期崩潰,這就會是你的優勢,讓你不致於像別人一樣絕望。

而你的機會,就在於當人都放棄時,你知道崩潰後必然要重組秩序,在那個脆弱的時刻,任何勇於涉入的行動與想法,都會影響日後的秩序生成。」

Old Town Market, Taipei

卡珊德拉

Old Castle in Winter, Sintra

「她和古希伯來的眾先知一樣直視事理的真相,不論過去、現在或未來;但是她的明晰無誤的眼力,和她心中負荷的宇宙事理的可怖奧秘,卻使她隔絕於正常的人生,使她在世人眼中成了個瘋子。這便是古來先知們一再遭遇的命運。」

——Bernard M.W.Knox

「虎狼並處,不可以仕;忠謀輔政,禍必及己;退隱深山,身乃不殆。」

——《復之謙/ 焦氏易林》

Old Castle in Winter, Sintra

根據量子理論,愈被預見的未來事物,就愈容易偏向另一條路徑而失準。

如果凝視未來,就可能影響時空量子,進而改變身處的歷史路徑,那我族要付出的代價何其輕微?

在被嘲笑為偏執譫妄者,與成為特洛依城的卡珊德拉之間,這選擇有任何猶豫為難之處嗎?

Old Castle in Winter, Sintra

總督府的吐司

Taipei bombing, 05.31.1945

「我們這10架飛機5月31日的目標是在臺灣臺北的臺灣總督府及其周邊官方廳舍,投擲70顆1000磅的GP通用炸彈。

在轟炸中,有二顆炸彈擊中了總督府廳舍的北角、八顆成串地擊穿政府辦公房舍、五十三顆擊中公共建築物並且冒出火花來。此外,還有7顆落在商業區,濃煙往上竄至800英尺的高度。」———-William D. White(美軍403重轟炸中隊少尉)

Taipei bombing, 05.31.1945

車子從台大醫院駛出時,年邁的母親踡在後座,抬眼望著高聳的總統府塔樓…
「今嚒總統府倘啊開放給百姓參觀囉?」
母親看著府旁排隊的陸客,淡淡地問。
「嘿啊。」我一邊迴轉,一邊用只有與母親對話時才會用到的母語回答:
「咁有欲去看?」
「日本總督府時都入去看過囉…攏嘛對你叔公祖牧場的馬車過去唉。」

彼時,士林圓山,台灣神社後的那片山埔,是御供總督府牛奶的乳牛牧場。
每天早晨,剛擠出的新鮮牛奶,就由負責送貨的叔公祖,駕著馬拉貨車,一路晃蕩的沿著鋪滿白色碎石的敕使街道送進總督府後門。

那是母親九歲時,一個初夏晴朗的早晨。
因著日益加劇的美軍轟炸,學校早已停課,終日無所事事的母親,見到叔公祖駕著滿載牛奶鍚罐的馬車,自山坡轉入街道時,便高呼著要跟,叔公祖來不及阻止,母親便一屁股蹭上馬車後的貨架上。
「彼當時,攏嘛要配給,厝內根本呷抺飽;對你叔公祖入去總督府灶腳間,啊擱有日本人剩的吐司倘呷。」母親笑笑,彷佛又是當日那個打著如意算盤的小女孩。
「啊咁有呷著?」我看著後照鏡。

彼日上午,馬車剛駛至新公園前,便聽到空襲警號大作,遠遠看見總督府門口的駐軍紛紛進入鐵絲網與沙包交錯的掩體工事,叔公祖顧不得馬車,一把拎住母親,兩人閃進公園門口,那輛作為展示的清代火車頭下。

在火車頭下方,小女孩張望著驚恐的目瞅,聽見震耳的空爆聲持續飛過,看著總督府四週落下炸彈;最後高大的,彷佛永鎮台灣的城樓,在火光與黑煙中,斷然崩毀倒裂。
奇怪的是,很多年後,她還記得,在嗡嗡作響的空爆與倒塌聲中,她居然聽到身旁那男人低聲的啜泣。
小女孩心中明白,再也吃不到總督府廚房的吐司了…。

「有啊,有呷到。」母親忽然回話:
「美軍駛吉普車來士林了後…。」

Taipei bombing, 05.31.1945

此去多難,絕望時有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 无妄  六二,不耕穫,不菑畬,則利有攸往】

柔順中正,因時順理,而无私意期望之心,故有不耕穫、不菑畬之象。

言其无所為於前,无所冀於後也。占者如是,則利有所往矣。

《象》曰:不耕穫,未富也。

富,如「非富天下」之「富」。言非計其利而為之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所以,不管我如何準備,最終還是要以我的潛質本色去面對總以意外來敲門的現實?」

「是的。」

「然後我還得不抱任何期待的去做我應做之事?」

「我很高興你聽懂了。」

「靠,聽懂有屁用啊?你做得到嗎?」

「嗯,現此時也做不太到。」

「是嘛?做不太到拿來說嘴幹嘛?」

「已經知道,但做不太到,這不就是我們得以修習的可能嗎?

在這一局裡,現實將以你無法預知與期待的冰冷逐步向你展開,這是你無法迴避的劣勢。

而你的優勢,僅僅是這一點點小小的知道,讓你覺知此刻處境,知道該往哪個方向修為鍛煉。

如果不去耕田就在等收穫,不想翻土就想等別人翻好的土來做田,那威脅就近在眼前。

在這個階段,你還有機會讓自己學會一種可以面對未來的心態,因為此去多難,絕望時有。」

「什麼樣的心態可以面對未來冰冷的現實?」

「回到之前說過的,『觀』的那個狀態:別把自己當回事。」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宗教極權

Winter, Czech Republic

「人類對一種不可見的超人力量之承認,這力量控制著人類的命運,人類對它絕對服從、敬畏、與崇拜。」

—-《牛津字典/宗教》

Winter, Czech Republic

所有人(生物指涉/上師、聖樹)、事(概念指涉/科學唯物、偉大國族)、物(物境指涉/靈山、寶玉),只要被供上無上位階,只有衪是絕對價值,終極依歸時,就是宗教化。

人會需要宗教,因為在生命的汪洋大海中,風暴來時需要定錨,不知何往時需要指引。

宗教成形涉世後,極權化就是一個很難抗拒的路徑依賴。

極權化起源於崇高的信仰,繼而成為信眾的沙文主義:「只要是□ □(自行填入)都是好的。」

不可質疑,不可嘲弄。

沙文主義形成信眾核心後,涉及現實的行事取捨,就會進一步凝聚固化為法西斯主義:「既然□ □如此美好,那 所有事物當然都應為□ □(自行填入)服務。」

不可抗拒,不可怠慢。

Winter, Czech Republic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

Taipei

「解讀無誤的話,聖經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有力量的無神論文件。」─ Isaac Asimov.《Yours, Isaac Asimov》

NewTaipei

神啊,如果祢存在的話,請忽略我,當我不存在。

如果我被祢看到了,嗯,今晚是平安夜,跟祢說話的人不少,請去關注其他人,他們渴慕祢的眷顧。

London

如果祢在聽了,那我唯一的請求,只是別理我,不要為我作主。

如果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請讓我付出代價,罪有應得。
如果我做了讓別人喜樂受益之事,那是我情願如此,與別人無關。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讓我平安。

阿門。

Taipei

有人寫,有人看

Librairie, Paris

「有人寫,有人看,那就是出版了。」

—詹宏志

Librairie, Paris

1- 「閱讀產業」:意指受眾必須「主動的投射注意力在靜態的,非線型的,可與時間不同步的圖文資訊」上,而產生需求的市場與供給的產業。

「閱讀產業」不同於:受眾可以「被動的接收動態,線型的,與時間同步的聲音影像」的「視聽產業」。

2- 指稱「閱讀產業」式微,是一個錯誤命題。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這個世代,是有史以來每天花最多個人生命配額(就是時間啦),在閱讀與視聽上的時代。

較準確的命題應是:建立在過往製造物質(原子)基礎上的出版產業,在歷經閱讀行為的典範轉移到位元(bit)時,因為市場需求變化,而原先製造業基礎的生產(出版社),運輸(物流中盤)與銷售(書店)裝置的規格成本,都已不符合現實的收入盈利,故而產生式微的焦慮與恐懼。

3- 「市場需求變化」,即「消費者不買書了」。

變化的原因有(但不限於)兩種可能:

A- 1995網路革命後,網路上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文字圖像,且不停更新積累中,黃金泥沙並混,但也更分眾多元,每個人都可以隨手免費取得他想閱讀的資訊,佔據了每個人生命配額的大部份。

這是結構性的轉折,除非如科幻小說式的全球大斷電,網路停擺,否則這個人類世不會退返到前網路時代。

時間是終極資源,你的關注給了這個,那個就得不到。

2000年之前成功的商業模式,到2010年前只會出現不適應的症狀,到2020年之後就要面臨滅種的現實。

B- 網路上的圖文資訊,雖然金泥並混,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需要。

相較於傳統製造出版的圖書,價格居高不下,閱讀知識量與感動值卻不一定等值於自己手機上每天閱讀的資訊,購買行為自然減少乃至消失。

 傳統(製造)閱讀產業的上中下游結構,盈利營運全部建立在上遊大量的生產與最終消費者的穩定購買上。

為了維持產業運作,生產單位必得以生產為前提,不停的出版新品,來換取資金;但這也形成諸多在書店平台上躺著的,明碼標價的光鮮亮麗出版品,其價值(知識量與感動值)可能不如消費者今天吃早餐時在手機上讀到的一篇臉書轉貼文章。

這個以量為優先,以生產維繫產業運作的結構,因為已經不合理(現實)了,所以加強了消費者不買書的的合理性。

4-  在2020之後的「網路人類世」,閱讀行為不僅沒有減緩消失,反而馴養出一整個以資訊查找閱讀傳播為生活日常的世代。

只有設法取得三種稀有資源(任一種),才有機會分配這個「網路人類世」的生命配額(終極資源-時間),進而形成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Librairie, Paris

A- 注意力

當網路上的資訊潮汐起落不定時,注意力就容易疲乏,會相對容易被物理世界所產生的空間與事件吸引。

物理空間與其中發生的事件,所形成的「感受場域」,如同「注意力結界」,將置身其中者與日常網路切割,進而取得解釋權。

B- 信任

當網路充斥著不同立場與企圖的偽假資訊,信任就成為稀有資源。

良好的企業形象(來自於穩定的服務與價值兌現,而非價格),與態度明確,立場一致的個人品牌(不管你站哪一邊,不要讓我覺得你虛偽),都將取得一部份人的信任,形成忠實的顧客群與同溫層。

沒有任何企業或任何人,可以取得所有人的信任。

C- 習慣

當網路上各種企圖轉移你原先接收與消費行為的資訊誘因隨時出現在你手機上時,習慣就變成需要巨量資源與時間養成的珍貴資產。

外來者的價格破壞只是讓消費者舊有習慣忽然斷裂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優異的服務體驗讓消費者驚豔,習慣不會輕易轉移。

Librairie, Paris

5- 即將而來的「閱讀產業」,可能建立在兩大基礎上:

A- 對抗時間

B-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

6- 「對抗時間」的基礎上,物質出版將會愈來手工化,精緻化,量少價高;編輯(生產者)與書店店長(銷售者)的角色會變得更重要。

整個產業將依著這個基礎轉型,生產團隊會更像特種部隊(一人多技專精),書店店長會更像地方樁腳(有在地影響力的文化角頭)。

他們將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7-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即是數位出版將發落網路閱讀的碎片化,將內容生產、販售、閱讀全部切割打碎,重組為「串流閱讀」。

或訂閱,或零售,或包月;隨時可看,隨手即讀。

他們將佔據閱聽者的習慣。

8- 若上述兩大基礎的推論為真,現在的電子書產業將成為過渡階段。

如同盛極一時的「i pod」,當手機可聯網讀取線上任何一首音樂時,多少GB 容量與可放多少歌曲就變得毫無意義。

至於追求音質者,就會回頭尋找黑膠唱片與好的播放裝置,如同未來的少數閱讀成癮者,會購入裝幀別緻,印刷精美的物質圖書一般。

Librairi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