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沒有永續,永續只是不甘心不捨得的妄念

Royal Garden Ruins, Beijing

「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
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新約.約翰福音》

Royal Garden Ruins, Beijing

妳相信「命」嗎?
我是說,「命中註定」的那個「命」。
相信命裡有多少福份是註定好的,相信命裡有多少事物是註定好的。
相信「命裡有時終需有。」
相信「命裡無時莫強求。」

其實,註定好的,不是事物,也不是福份。
註定好的,是我們承接福份的時間,享用事物的空間。
承接福份的時間,就是我們僅有的餘生。
享用事物的空間,就是我們生活的居所。
時間不會變得更多了,空間變大的機會,也不大。

既然時間與空間都註定好了,那我們還能幹嘛?
我們可以改變時間的密度,與空間的品質。

時間的密度來自妳的執著,妳始終執著於某件事物,時間的密度就不會改變,只會悄悄流逝。
空間的品質來自妳的餘裕,妳留下的事物愈少,餘裕就愈大,空間的品質就會變好,那件事物,就會顯得更珍貴。

世上沒有永續,永續只是不甘心不捨得的妄念。
唯有曾經,方得新生。

「曾經」?
是的。不管它曾為妳帶來多少美好的回憶,當妳願意讓它為別人帶來更多更新,與妳同樣美好的回憶時,它,就是妳的曾經了。

讓它成為回憶,讓妳承接福份的時間變多,讓妳享用事物的空間變大。
讓它為別人的生活帶來全新的回憶。

Royal Garden Ruins, Beijing

以前這樣是可以的,現在這樣不行了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 我常常看到人們要做「這樣的」一件事,結果做成了「那樣的」一件事,他們以為做好了,因為,已經做了麼。

他們習慣於把「做了」看作是「做好了」,不分別「這樣」「那樣」。 」

—-木心.《此岸的克里斯朵夫》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我們花了那麼大的精神力氣,不說無法被『證否』的語言,不做不能被『試誤』的行為,那又有什麼好處?」
「如果這個社會上,有一兩個人願意如此自我要求,就會慢慢帶動整個社會的進步。」
「怎麼可能?你也太樂觀了吧?」
「嗯,我並不樂觀。但從實證上來看,這個社會的進步其實已經在發生中,除非發生人力不可逆轉的悲劇,否則這個社會是可以被期待的。」
「你哪隻眼睛實證看到這個社會進步了?我們不是有很多老人家懷念過去的美好生活,都說現在不如過去了?」
「暫且不談那些老人家回想過去時,自我或被別人過濾了多少不利的資訊記憶;檢測實證社會是否進步?可以從四個正負向的比較點來衡量檢視:

一.技術工具上:『以前不行,現在可以了。』
以前我們一出門,就等於跟家人斷了訊息;現在卻可以隨時連絡傳訊,出了門的父母也可隨時看見家中的小孩老人狀況。
技術更方便了,但隱私也愈來愈少了。

二.生活品質上:『以前只有這個,現在還有那個。』
我小學時,有錢同學的零用錢100元,與我的零用錢1元的差別,不過就是一顆彈珠與一百顆彈珠的差別。
但現在同樣是百倍差距,有錢小孩的零用錢一萬元,與一般小孩零用錢一百元,卻是一隻手機與一個飯盒的差別。
選擇更多了,但階級差距也更大了。

就物質文明而言,這兩種進步,都是正向的,但也讓我們付出不可避免的代價。」

「那有負向的嗎?」
「當然有。就精神文化層面而言:

三.工作產出上:『以前這樣就差不多了,現在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以前這個社會大部份人,是待在生產線上,做著每天重複的工作,要求簡單一致,大多數時刻,因為SOP(標準作業程序)有效,所以做完也就等於做好。
但這樣的日子已經不會再回來了。當我們待在辦公室裡,靠著說說話,寫寫字,算算數,就等著每月5號會計自動把薪水匯到妳的戶頭時,妳永遠要自問:
我做這些的產出是什麼?為什麼老闆願意付錢來讓我說話寫字算算數?做到這樣就好了就可以了嗎?有更簡單更有效的作法嗎?我的同業是怎麼做的?

四.行為規範上:『以前這樣是可以的,現在這樣不行了。』
我小時候公車一來,大家蜂擁而上,生怕擠不上去就會遲到,排隊的人只是自找麻煩。
我小時候警察的權力很大,走在路上,大家都不敢看他們,如果跟他們四目對望,妳可能就會被叫住,站在路邊詢問,問妳是誰?要去哪裡?身份證件拿出來,或者跟我去局裡一趟。
我小時候晚上聽廣播要很小心,有時不小心轉到某些頻道,在沙沙聲中傳來悠揚好聽的管弦樂,大人會突然衝過來,啪的一下打在妳頭上,把收音機關掉,小聲怒問:妳是想害全家被捉去關嗎?
我小時候聽說有家銀行被搶了,搶匪還用鄉音嗆聲: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上頭震怒,下令限期破案,不久警察果然捉到一位開計程車的老兵伯伯,他也認罪了。卻在送去法院中途,跳河自殺。
大家都以為結案了,不料過一陣子,又傳出捉到真正的搶匪了。那時大家才想到,那之前被逼得自殺的那位老伯伯呢?

這就是很多老人家懷念的,那個治安很好,大家都不敢做壞事,人民都活得既安心又快樂的年代。
這些事,在這塊土地上,都曾經發生過。現在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那就表示,我們跟以前不一樣了。
這兩種負向的制約,節制出一些些比以前社會更好的品質,讓我們得以進步。」

Old house in the 1970s, Taipei

喧嘩未央夜,天方破曉時

Port in the rain, Shanghai

【剝  六五,貫魚以宮人寵,无不利】

魚,陰物。宮人,陰之美而受制於陽者也。五為眾陰之長,當率其類,受制於陽,故有此象。

而占者如是,則无不利也。 

《象》曰:以宮人寵,終无尤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Port in the rain, Shanghai

「你說”當社會德性整體剝落,只能等待配得上他們德性的下場到來”?」

「是的。這種事不分帝國或部落,從號令天下的羅馬、印加,到人去樓空的樓蘭、吳哥,歷史總是一再吟唱押韻的旋律。」

「那這個押韻的旋律前奏是什麼?」

「美好華麗的圓舞曲,讓人覺得此刻正是盛世,明天一定會更好。」

「那是什麼景象?」

「有辦法的人像魚群一樣排著隊爭相往上競遊,好讓最終分配資源的那個人看見,讓自己也成為可以分配資源的階層。」

「這是優勢還是機會?」

「能排進隊伍裡就是優勢,能被看見就是機會。」

「那還有劣勢與威脅嗎?」

「天下沒有永遠開著的派對,喧嘩未央夜,天方破曉時。

當你今夜因著皆無不利而拿盡好處時,明天就會成為阻礙轉身逃跑的劣勢。

當你佔盡讓人眼紅的機會時,也創造了每個人都在等待捅你一刀的威脅。」

Port in the rain, Shanghai

努力,但不要尋求意義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I’m a real self-educated kind of guy. I read voraciously. Every book I ever bought, I have. I can’t throw it away. It’s physically impossible to leave my hand! Some of them are in warehouses. I’ve got a library that I keep the ones I really really like. I look around my library some nights and I do these terrible things to myself — I count up the books and think, how long I might have to live and think, ‘F@#%k, I can’t read two-thirds of these books.’ It overwhelms me with sadness.」

– David Bowie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不要說自己有多努力。

我所以為的努力,都是心甘情願的,都是自找的。

自找的,有什麼好拿來說的?

不管你有多努力,這世上總也一定有比你更努力的人,以你無從想像的形式晨昏日暗的每天生活著。

努力,但不要尋求意義。

努力要有意義,必然要與成果作對照組。

人過六十,看過所有所謂的「成功」,必然交錯著太多與努力不相干的因素,來自外力,來自運氣。

只強調自身的努力,是扭曲了現實,也恬不知恥。

如果成果不如人意,還去強調努力,那是卸責,也是自取其辱。

不要跟別人說,不要跟自己說;「我有多努力」這種念頭,連想都不要想。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德性匹配下場

Autumn rain, Shanghai

【剝  六四,剝床以膚,凶】

陰禍切身,故不復言蔑貞,而直言凶也。

《象》曰:剝床以膚,切近災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Autumn rain, Shanghai

「你說”當整組系統逐步走向壞掉,人心惶惶卻不一定,因為思考與價值體系也開始剝落了,大多數人覺得這些剝落的事物很正常…”?」

「是的。」

「那時會是什麼景像?」

「路邊老人忽然倒下,身旁行人卻無人敢救,因為曾有救助的人卻被法官判賠:”不是你撞的幹嘛要救?”;

日常飲食口味愈來愈重,許多認識的人百病叢生,某日才恍然大悟自己每天吃進去的東西根本從源頭就有問題;

踩過道德底限的人沒有付出代價,轉身又佔據社會位階高處,儼然名流…」

「我不懂,你不是說任何事物都要付出代價,那為何有些踩過道德底限的人不止沒有付出代價,還可以佔據社會高處?」

「德性匹配下場。若那樣的人不用付出代價,就表示整個社會的德性容允此事,那就是社會德性整體剝落,等待配得上他們德性的下場到來。」

「那這一局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呢?」

「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下,有能力逃出去就是優勢,有間隙逃得出去就是機會;劣勢大家都有,威脅反而不存在。」

「為什麼威脅不存在?」

「所謂威脅,是由外部而來的。這樣的社會共同體,會製造很多外部威脅的訊息來凝聚集體危機感,好便於統治。

但其實外部早就發現這個社會已經剝落腐敗,能做的只有跟他脫鉤切斷,儘量降低它崩壞時被牽扯的風險,幹嘛花力氣成本去威脅它呢?」

Autumn rain, Shanghai

崩塌前的最後一次機會

The last chance before collapse

【剝  六三,剝之,无咎】

眾陰方剝陽,而己獨應之,去其黨而從正,无咎之道也。占者如是,則得无咎。

《象》曰:剝之,无咎,失上下也。上下,謂四陰。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he last chance before collapse

「你說事物會從基層的物質基礎開始剝落,再往上擴延到能量交換系統?」

「是的。」

「然後呢?」

「然後繼續向上擴延,讓系統上層的思考與價值體系也開始剝落。」

「那不就整組系統都壞掉,人心惶惶?」

「整組系統的確會逐步走向壞掉,但人心惶惶卻不一定。」

「為什麼?」

「因為思考與價值體系也開始剝落了,大多數人覺得這些剝落的事物很正常,處在封閉體系,沒有過往的記憶與外部的訊息可以對照反思。」

「那這樣還有優勢與機會嗎?」

「有。系統要整組壞掉前,會有一個短暫的回春現象,讓大多數人覺得其實沒有那麼差嘛?

這一刻就是少數人的優勢,他們會意識到這是崩塌前的最後一次機會,設法跳船。」

「那他們的劣勢與威脅是什麼?」

「大多數人所構成的系統慣性就是他們的劣勢,因為他們畢竟生活在整體系統中,要跳出系統就會遇到龐大的阻力;而此時因為上下權力已失去位能,所以少數人若妄動,原先的位子不僅不能保護他們,反而會引來想要取代上位者的威脅。」

The last chance before collapse

如果文明社會讓人心荒蕪,那荒野不就在眼前了?

Old Bond Street,London

「 人類並不懼怕困境,事實上困境能讓人的生命更堅韌強壯。
人類最怕的是” 多餘感 “,而現代社會正在往創造更多”多餘感”的路上大步邁進。」

— Sebastian Junger

Old Bond Street,London

「人類由農耕開始了分工與交易,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文明的起源?」
「是的。」
「那你為何又說,文明的曙光之下,每個人都拖著一條長長的陰影?」

「當我們遇到一位陌生人時,彼此會怎麼介紹自己?」
「我們作學生的,大概就是哪所學校,什麼科系的;你們大人,應該就是互遞名片,上面印著公司與職稱吧?」
「對,這就是我們現在認識彼此的方式:我學習、從事什麼工作,所以你意會到我所產出的價值是什麼?也可以立刻判斷,我們彼此的社會角色有無利害相關?有沒有什麼資源可以交易的?有沒有什麼資訊可以交流的?」
「這樣有什麼不好嗎?」
「就促進社會的運作成長而言,當然是有效率的;但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異化。」
「異化?」
「嗯,一個彼此被攪拌成群體,與他人生活糾纏共生,但內心卻日益荒蕪孤獨的世界。」

「為什麼生活關係愈緊密,距離卻愈遙遠?」
「因為我們是先成為一個工具,或一組系統的某個零件,再來建構彼此的關係;久而久之,我們也會從別人對我們社會角色的認同,轉化成對自己存在價值的認定。」
「不懂,這是什麼意思?」
「如果妳沒有學歷出身,別人就無從辨識判斷妳是誰?如果妳沒有拿得出手的名片,社會就無法理解妳的產出與價值是什麼?
於是妳就會被禮貌客氣的歸納為「對我沒有意義的人」,因為妳無法與這個社會的其他人發生關係。
最後,妳也會認同別人對妳的角色設定,認定自己就是個多餘的人。」

「那我要如何逃離這個困境?到荒野中求生嗎?」
「有人試過了,我不建議這個選項。
妳何不這樣看:如果文明社會讓人心荒蕪,那荒野不就在眼前了?
行使妳的自由意志,拿回主動權,找個自己心甘情願扮演的角色,在這個荒野中取得生存的資源與生活的樂趣。

但,親愛的,小心記得,即便妳不小心做了對別人有價值的事,不留神成為讓人對妳有欲望的人;請不要被人,被自己騙了。

妳仍是那個:”不是妳的妳”。」

Old Bond Street,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