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the Taiwan

Temple of the Ocean Goddess, Taipei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所以满蒙不在中华民族之内?”

“本来不是的,但驱逐后又让他们加入了。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包容性,开放性的民族概念,连台湾的原住民也可以加入。”

“可以加入的民族?那可以退出吗?”

“噢,不行的。中华民族是一旦加入,就不能退出的伟大民族。”

“不能退出?那然后呢?”

“然后中华民族会持续伟大发展,直到全人类都成为中华民族,就再也没有种族问题,就世界大同了。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天命!!!”

Temple of the Ocean Goddess, Taipei

極權中國要「消融」族群,「併吞」外域的起手式,無非就是「我們中國人」。

如此他要怎麼處理你,都是家務事,都是內政,外人不能插手。

當然,如果你也認同「我們中國人」,那他處理起來就更容易,成本更低。

中國人的歷史經驗總結,只有當你自認為是中國人時,出手才方便,結果也令人滿意。但當你不自認是中國人時,他們就要付出慘痛代價,無功而返。古有高麗,近有越南。

1980年代,香港人曾有片刻歷史節點,可以主張戰後殖民地脫殖獨立的全球先例;但民間意識與大量武俠小說、通俗影劇所形塑的「我們中國人」,讓香港社會連這樣的念頭想都沒想,乖巧順服直到1997年6月30日。

歷史上所有被漢字與儒家文化影響的社會,要對抗中國的侵略,都要先從「你們中國人」這個心理結界,AT力場建立起。

只有視「中華」為他者,而非妄想自己是「小中華」,才不至於踏入「我們中國人」的語境陷阱。

「過去中國」已經是台灣的一部份,台灣從未是「現在中國」的一部份;「過去台灣」是一個你發聲就會被消失的國家,「現在台灣」是一個你不發聲就會失去的國家。

我們感念荷蘭、東寜、清國、日本帝國與中華黨國等歷代殖民者所帶來的,形塑台灣共同體的文化遺產、文明建構與痛苦教訓;我們台灣 ,We the Taiwan,會自主航向世界的開闊航道。

Temple of the Ocean Goddess, Taipei

什麼是現實世界?

real world, malaysia

【噬嗑  亨,利用獄】

噬,齧也。嗑,合也。物有間者,齧而合之也。為卦上下兩陽而中虛,頤口之象,九四一陽,間於其中,必齧之而後合,故為噬嗑。

其占當得亨通者,有間故不通,齧之而合,則亨通矣。

又三陰三陽,剛柔中半,下動上明,下雷上電,本自益卦六四之柔,上行以至於五而得其中,是以陰居陽,雖不當位而利用獄。

蓋治獄之道,唯威與明,而得其中之為貴。故筮得之者,有其德,則應其占也。

《彖》曰:頤中有物,曰噬嗑。

噬嗑而亨,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象》曰:雷電,噬嗑;先王以明罰勑法。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real world, malaysia

「當我經歷”臨”這個局而取得權力,再透過”觀”來掌握情勢之後,接下來要面對什麼?」

「取得權力就是能量,能量來自感情;掌握情勢來自觀察,觀察須得理性;當你感情與理性都俱足後,接下來就要面對現實世界了。」

「什麼是現實世界?」

「以物質建構而成,依物理原則運作的世界。」

「人也是嗎?」

「人只要具備身體運行在這個物質世界中,當然也是。」

「那人身運行在這個現實的物質世界中,也要遵守物理法則?」

「只要是物質構成,當然就要遵守法理法則;但人身除了物理之外,也是社會性生物,所以除了物理外,也要遵守社會性法則。」

「你是說之前講爭權奪利的”訟”那一局嗎?」

「不完全是。爭權奪利的”訟”,在現實世界中的規範是民法,指涉的是財產權益,屬於告訴乃論。

現在我們要面對的這一局是”獄”,規範是刑法,指涉的是人身傷害,屬於公訴。」

「為什麼人會犯刑法?」

「因為他想改變他所不願面對的現實,當他無法改變現實時,他就會有衝動想要讓促成這個現實的人消失。」

「那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不願面對的現實?」

「物質現實,是硬生生不可逆的結果。情緒感受,則是隨時變化的原因。

我們不能改變外在的現實,就要設法改變內在的感受;原因改變了,下一次的結果就不會一樣。」

「那理智呢?理智用來幹嘛?」

「理智用來合理化結果,自洽我們的感受與現實之間的落差。」

real world, malaysia

人不願面對自由

Library, Paris

「百科全書的目標,是萃集散落在地表上所有的知識,將整體系統展示給同代之人,並傳遞給踵繼之輩;以使過往數世紀的成果,不致在未來數世紀淪為無用,以便我們的子孫能因此更加淵博,或許更富德性並更為幸福⋯⋯」

—-狄德羅(Diderot).1750

Library, Paris

善良是一種選擇

顛倒是非是一種天賦

當下就可判別真偽是另一種天賦

從邏輯上推論合理與否,用比對去辨識本質差異,是可以學習的

學習是自由意志,但大部份人不願面對自由

因為自由意味著責任,而知識讓人意識到,世間所有的事都要付出代價

無知者無畏,無知當然也是一種選擇

Library, Paris

如何別把自己當回事?

Feast like a tree

【觀  上九,觀其生,君子无咎】

上九,陽剛居尊位之上,雖不當事任,而亦為下所觀,故其戒辭略與五同。

但以我為其,小有主賓之異耳。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也。

志未平,言雖不得位,未可忘戒懼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Feast like a tree

「你說,作主人時,要學會觀察自己,別把自己當回事?」

「是的。」

「觀察自己我大概理解,但為何不能把自己當回事?自重自愛不好嗎?」

「一般人意識到要自重自愛,要把自己當回事時,很容易陷入一種自以為是的腳本語境。」

「什麼樣的腳本語境?」

「為了控制事物按照你以為好的對的正確的腳本演出,勉強自己也勉強客人,最後搞砸一切,反而讓事物脫序,埋下日後失控的誘因。」

「那要如何別把自己當回事?」

「首先觀察自己與客人之間的互動,順勢而為,先形成賓主俱歡的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你就可以對比辨識出彼此間可能會產生摩擦的因素,因此避掉劣勢。

別把自己當回事,能量就不會耗用在無謂的裝腔作勢上,而是專注在彼此互動中閃現的機會。

但如果做得太過,把「別把自己當回事」當成「不把自己當主人」的角色來演,就會適得其反,引來別人的鄙視,反而形成威脅。」

Feast like a tree

善待每個人,黑夜會被照亮。

light up the night

「I waited a long time out in the world before I gave myself permission to fail,What did Beckett say?”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The world is yours,treat everyone kindly and light up the night.

我結束了多年的等待,因為我開始允許自己失敗。
貝克特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嘗試過嗎,失敗過嗎,不要緊,再嘗試,再失敗,這次失敗得再漂亮點”。

世界是你的,善待每個人,黑夜會被照亮。 」

—Peter Dinklage .《冰與火之歌》小惡魔

light up the night

「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都是如何成功?就算失敗,也沒有關係,只要努力,下一次就會成功。」
「對。這種教育下所養成的價值觀,重點還是成功,而非失敗;最多只是不怕失敗,而非學會失敗。」
「成功不是很好嗎?我們為什麼要學會失敗?」
「因為形塑一個人人格特質的,是失敗的經歷,而非成功。」

「那我們應該如何學會失敗?」
「失敗的路上,山窮水盡,泥濘滿地,我們應該先學會避免踩入陷阱。」
「什麼陷阱?」
「自憐,恐慌,與突如其來的成功所帶來的認同。

失敗必然帶來壓力,過程中難免扭曲變形,為了合理化壓力,最簡單的就是覺得自己可憐無辜。
這種感覺會帶來委屈,讓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妳,於是妳再來做出任何卑鄙可怕的事,都只是這個可惡的世界應得的報應。

失敗意味著妳原先的期望落空,於是妳會不知如何是好,在不知有何選擇?乃至沒有選擇時,妳必然會慌張害怕;於是妳會做出任何一種,不計任何代價,不管他人死活,只要是妳覺得可以保護自己的事。

最後,當妳已經慢慢與失敗習慣共處,乃至相信就這樣過完人生時,卻有可能得到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成功,這才是終極的挑戰。」
「這不是苦盡甘來嗎?」
「不是。這種成功完全在妳預料之外,妳也無從準備適應,妳會認同這是妳應得的,因而濫用權力與資源,最後跌落比原先妳本已適應的谷底,更為痛苦不堪的深淵。」

「那我們應如何避免這些陷阱?」
「觀察,同理,與自嘲。
妳要學會觀察當妳失敗時,別人對妳的態度變化,與自己的心情起伏。
就像看一場人生起伏的通俗劇,這會讓妳的失敗歷程變得有趣,而不致自憐。

觀察之後,妳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他為何如此?因何致此?
在雲端俯看眾生,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同情是容易且高貴的;但能在谷底時對轉身當作看不見你的人,同理乃至同意其自有為難之處,卻是不易而可貴的。

最後,妳應學會自嘲。
自嘲會讓妳不認同,因而超脫,讓妳學會從旁人的眼光觀察自己,學會善待別人,放過自己;不致於讓一場突如其來的,廉價的成功毀了妳。」

light up the night

歌聲

bard, east london

「歌曲的本質既非聲音的,也非大腦的,而是有機生命的。我們追隨歌曲,是為了被歌曲包圍。

正因如此,歌曲提供給我們的東西,不同於其他的交流訊息或形式。

我們置身於訊息內部。

那個未被唱出的、與個人無關的世界,依然留在外面,在胎盤的另一邊。

而所有的歌曲,無論內容或表現手法多麼陽剛男性,都是以母性的方式發揮作用。」

—約翰.柏格.《閒談》

bard, east london

富餘人家歌唱,如蝴蝶撲翼,在輕笑低語間釋放曖昧花粉,繁衍世代昌盛。

窘迫人家唱歌,像死命攀附魔法豌豆,聲嘶力盡,盼著曲終之際,能見識雲端天堂。

bard, east london

當下一個啟蒙來臨

When the next enlightenment comes, Prague

「歷史才不是什麼你老師咧,歷史是你的農場主──

它什麼都不教,但當你太白目時,就會狠狠地抽你一鞭子。」

─Василий Осипович Ключевский(俄羅斯歷史學家 1841-1911)

When the next enlightenment comes, Prague

網路上流傳著嘲諷某位變色政客的各種歌劇咏嘆調,由AI合成,彷如人聲無異。

音樂圈的朋友喟嘆:這一天終於來了。

我謂:我們畫圖的早就淪陷了…

AI的產出是建立在過往巨量的資料庫,有模式可依循;未來人的藝術勢必得突破舊往模式,更創新而不曾見。

是故人終究得面對作為碳基生物演化的終點,所守護或僅存的最後價值。

曾跟女兒說,我生在台灣戰後最好的時刻,才有機會經歷那些日後被視為傳奇或歷史時刻。

但未來她們的變數更大更多,一代人做一代事,我們只能祝福了。

意義都是時移事往後,才浮現水面的神喻;我們都是老去後才知道,年輕時不經意瞥見一代風華。

歷史已走到下一個轉折點,我們這個世代像是一次大戰前的歐洲,身處繁華盛世,不知重啟將至。

宗教的沃土是亂世,現在冒出土的靈性諸派只是未來亂世的種苗園。

神秘無所不在,不在被投射的客體,而在感受的主體。

下一次戰後會出現新宗教,藝術會再一次與宗教共生。

宗教必須掌控藝術。因為宗教掌握了「倫理」的解釋權,而藝術掌握了「美」的解釋權。

倫理是建構出來的,美是直擊人心的,美大於倫理。

所以宗教必須讓藝術為其服務。

當下一個啟蒙來臨,宗教世微之際,就是那個混血於碳基與矽基生物DNA的,新藝術獨立之時。

When the next enlightenment comes, Prag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