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現實,盤點認知

Winter rain gleam, Taipei

「同時存在三個世界:
世界一:由物理客體和事件組成的世界,包括生物的存在。
世界二:由心靈主體和其感知事件組成的世界。
世界三:由客觀知識,如數學、邏輯所組成的世界。」

———卡爾.波普

Winter rain gleam, Taipei

「你說:”在能量已塌陷固化的物質界,我們得隨時提醒自己:現象歸現象,認知歸認知。”
是說我們常常會把現實與認知搞混嗎?」
「不是常常搞混,而是對人類而言,我們不可能碰觸現實,只能「認知」現實;在認知的碰觸、解讀與存檔「客觀現實」的過程中,必然會創造新的「主觀現實」。」
「那我們又如何提醒自己呢?」
「不妨從一個簡單的問句開始:
“妳以為的未來,是否符合妳現在的預期?”」

「要很悲觀的人才不是吧?大部份人誰不是認為未來會符合期待?」
「不。悲觀的預期也是一種期待:期待宿命的降臨。」
「靠,那誰不是啊?」
「對,所以若「是」,則「否」。」
「什麼意思?」
「若是符合妳主觀預期時,就一定不是客觀的現實。」

「這會不會太絕對了?我們不是偶爾也會有心想事成的時候嗎?」
「會。但心想事成通常是造化事物偶然到位,我們的認知再給予意義的結果,並非真的心想事成。
通常嚐過一次「心想事成」的人,想再複製一次成功經驗時,都會得到現實的教訓。
曾經有一位叫卡爾.波普的聰明人提出這樣的描述:

事物發生之前,都會有預期;事物發生之後,必然有結果。
預期+結果,就會產生我們自以為的通則。
預期+通則,產生了打算如何處理未來的「計畫」。
結果+通則,產生了印證加強通則的「解釋」。」
「那如果預期與結果不符呢?」
「那我們就會修改通則,讓它可以符合解釋。
人類終其一生,都在尋找通則,消去例外。
但真實的世界,卻永遠都在創造意外,破壞通則。」

「什麼是真實的世界?」
「當你以為世界是這樣子時,衪就一定不可能只是你以為的樣子。
而這個包含了你以為的,但其實無從認知無法描述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

如同那部古老經典中有名的三段論所言:
“人言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若我們能體悟到此,或者就能面對現實,盤點認知,一瞥那個真實的世界。」

一個以查找閱讀傳播為生活日常的世代

Bookstore Corner in Twilight, Prague

「有人寫,有人看,那就是出版了。」

—詹宏志

Bookstore Corner in Twilight, Prague


1- 「閱讀產業」:意指受眾必須「主動的投射注意力在靜態的,非線型的,可與時間不同步的圖文資訊」上,而產生需求的市場與供給的產業。 「閱讀產業」不同於:受眾可以「被動的接收動態,線型的,與時間同步的聲音影像」的「視聽產業」。


2- 指稱「閱讀產業」式微,是一個錯誤命題。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這個世代,是有史以來每天花最多個人生命配額(就是時間啦),在閱讀與視聽上的時代。
較準確的命題應是:建立在過往製造物質(原子)基礎上的出版產業,在歷經閱讀行為的典範轉移到位元(bit)時,因為市場需求變化,而原先製造業基礎的生產(出版社),運輸(物流中盤)與銷售(書店)裝置的規格成本,都已不符合現實的收入盈利,故而產生式微的焦慮與恐懼。

3- 「市場需求變化」,即「消費者不買書了」。 變化的原因有(但不限於)兩種可能:

A- 1995網路革命後,網路上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文字圖像,且不停更新積累中,黃金泥沙並混,但也更分眾多元,每個人都可以隨手免費取得他想閱讀的資訊,佔據了每個人生命配額的大部份。 這是結構性的轉折,除非如科幻小說式的全球大斷電,網路停擺,否則這個人類世不會退返到前網路時代。 時間是終極資源,你的關注給了這個,那個就得不到。 2000年之前成功的商業模式,到2010年前只會出現不適應的症狀,到2020年之後就要面臨滅種的現實。

B- 網路上的圖文資訊,雖然金泥並混,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需要。 相較於傳統製造出版的圖書,價格居高不下,閱讀知識量與感動值卻不一定等值於自己手機上每天閱讀的資訊,購買行為自然減少乃至消失。

 傳統(製造)閱讀產業的上中下游結構,盈利營運全部建立在上遊大量的生產與最終消費者的穩定購買上。 為了維持產業運作,生產單位必得以生產為前提,不停的出版新品,來換取資金;但這也形成諸多在書店平台上躺著的,明碼標價的光鮮亮麗出版品,其價值(知識量與感動值)可能不如消費者今天吃早餐時在手機上讀到的一篇臉書轉貼文章。 這個以量為優先,以生產維繫產業運作的結構,因為已經不合理(現實)了,所以加強了消費者不買書的的合理性。

4-  在2020之後的「網路人類世」,閱讀行為不僅沒有減緩消失,反而訓養出一整個以資訊查找閱讀傳播為生活日常的世代。 只有設法取得三種稀有資源(任一種),才有機會分配這個「網路人類世」的生命配額(終極資源-時間),進而形成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A- 注意力 當網路上的資訊潮汐起落不定時,注意力就容易疲乏,會相對容易被物理世界所產生的空間與事件吸引。 物理空間與其中發生的事件,所形成的「感受場域」,如同「注意力結界」,將置身其中者與日常網路切割,進而取得解釋權。

B- 信任 當網路充斥著不同立場與企圖的偽假資訊,信任就成為稀有資源。 良好的企業形象(來自於穩定的服務與價值兌現,而非價格),與態度明確,立場一致的個人品牌(不管你站哪一邊,不要讓我覺得你虛偽),都將取得一部份人的信任,形成忠實的顧客群與同溫層。 沒有任何企業或任何人,可以取得所有人的信任。

C- 習慣 當網路上各種企圖轉移你原先接收與消費行為的資訊誘因隨時出現在你手機上時,習慣就變成需要巨量資源與時間養成的珍貴資產。 外來者的價格破壞只是讓消費者舊有習慣忽然斷裂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優異的服務體驗讓消費者驚豔,習慣不會輕易轉移。

5- 即將而來的「閱讀產業」,可能建立在兩大基礎上:

A- 對抗時間

B-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

6- 「對抗時間」的基礎上,物質出版將會愈來手工化,精緻化,量少價高;編輯(生產者)與書店店長(銷售者)的角色會變得更重要。 整個產業將依著這個基礎轉型,生產團隊會像更特種部隊(一人多技專精),書店店長會更像地方樁腳(有在地影響力的文化角頭)。 他們將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7-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即是數位出版將發落網路閱讀的碎片化,將內容生產、販售、閱讀全部切割打碎,重組為「串流閱讀」。 或訂閱,或零售,或包月;隨時可看,隨手即讀。 他們將佔據閱聽者的習慣。

8- 若上述兩大基礎的推論為真,現在的電子書產業將成為過渡階段。 如同盛極一時的「i pod」,當手機可聯網讀取線上任何一首音樂時,多少GB 容量與可放多少歌曲就變得毫無意義。 至於追求音質者,就會回頭尋找黑膠唱片與好的播放裝置,如同未來的少數閱讀成癮者,會購入裝幀別緻,印刷精美的物質圖書一般。

Bookstore Corner in Twilight, Prague

在這落空之處,放下那顆不安的心。

Horyu-ji Temple, Nara

「…黃昏戌,獨坐一間空暗室。陽焰燈光永不逢…」

—-趙州從諗.《十二時歌》

Horyu-ji Temple, Nara

「當你可以不給予眼前事物任何意義;不選擇自己的處境,不控制外在的事物;唯有一念,默照此身時;那你還能幹嘛?」
「第四件事,那時妳可以試著碰觸,或著感知到實相的存在。」

「什麼是實相?」
「只能實證,無法言說的狀態。據說大家最終能碰觸到的都是同一個,但每個人前往的路徑不一樣。」
「那你的路徑是什麼?」
「時間。」
「什麼意思?」
「我們自小聽說,時間能改變一切?」
「不是嗎?」
「不是的。這話倒果為因了。其實是『改變』,創造了我們的『時間感』。」
「怎麼說?」

「所謂的時間,其實建立在3+1個因素上:
1-能量的失序:所有的能量,必然失序,回歸混沌,這就是所謂的「熵」,熱力學第二定律。
2-物質的衰敗:因著能量失序,物質失去能量支撐,也必然崩解敗壞,形成我們眼見的無常。
3-空間的位移:在這個失序崩壞的過程中,地球的自轉與繞日的公轉,留下了我們在宇宙間位移的軌跡。

4-有個「我」的肉身在其中隨其老去衰敗,有個「我」的意識在之間感受無常失序。

前面三項,構成了所謂客觀的『時間』,最後一項,成就了人為主觀的『時間感』。」

「你如何以時間為路徑,去碰觸或感知到實相?」
「我們通常認為,眼見為真的環境事物,乃至苦樂並俱的肉身意識,無一不是寄托在時間與空間交錯的『場所』裡。
當妳以能量的失序,物質的衰敗,與空間的位移,去檢視這個場所時,必然發現,妳眼見為真的事物,無一不是正在流變傾頹。
妳就像身處在日已落,月未昇,闇黑無明的室內,看不見任何可以眼見為真的事物。」

「所以在時間裡的事物,都不是真的?你是這個意思嗎?」
「不是。如果時間不是真的,那這個感知到時間的人是誰?」
「所以意識是真的?」
「也不是。當妳再回神過來,察覺妳自身的意識時,也不免隱約感知,這些念頭由來,彷佛海面浪花,乍生即逝。」
「靠,你夠了喔?」
「對,就先到這邊就夠了,不要再走下去了。」
「啊這不是兩邊落空嗎?」

「是啊,實相存在於無可依附,無處停止的落空之處。而我們最終,還是得在這落空之處,放下那顆不安的心。」

默照此身

Observe yourself quietly

「當下,是作為一個人,當真能被剝奪的唯一實存。」

—–馬可士.奧理略(羅馬皇帝,斯多葛派哲學家)

Observe yourself quietly

「如果,假設,萬一,我們不小心做到你所說的,既能不給予眼前事物任何意義,又能不選擇自己的處境,不控制外在的事物,那時會怎樣?會很超然或像有人說的狂喜嗎?」
「呃…我知道妳說的那種情境,但別人是別人,我無法去證實別人的體會。」
「那你自己呢?」
「我猜想,如果有一時片刻,讓我不小心做到了,那時應該不是超然狂喜,而是恍然稀微。」
「說人話好嗎?」
「恍然明白,稀微清楚。」
「算了。那這個恍然稀微時,你會幹嘛?」
「第三件事,默照此身。」

「什麼是默照此身?」
「當外在的事物與內在的意識皆無可依憑時,妳只能回歸到妳當下暫時的依存:此身。」
「那你是怎麼做的?」
「每家每宗各有不同的作法,我的方法是東拼西湊偷來的,適用於我,不一定適用於其他人。」
「那你又何妨說說?反正人家也不一定同意買單。」

「當我心煩意亂,不知如何是好;或是剛好相反,自以為超然一切,洞察覺知時,都會試著回歸呼息,默照此身:


1- 舌抵上顎,下巴收緊
2-頭頂至尾椎調成一直線
3-緩慢而深的吸氣,腹部逐漸收縮
4-停止呼吸片刻,在緊縮的下腹與脊椎之間的空間,感覺氣的存在。
5-繼續吸氣,再停片刻,直到再也吸不進去了,不要勉強,緩緩讓氣自鼻間呼出。
5-過程中,觀察身體上任何緊張的部位。
6-專注身體的運行,不管外界天崩地裂,即使片刻形神俱滅。」

Observe yourself quietly

放棄認知,盤點現實

City in the afternoon, Taipei

「當你發現出發時對方向的認知,與現實環境有落差時,請先放棄認知,逐一盤點現實,從頭建構你此時的所在與可能的方向。」

—–《漂流》
———————
2013年六月初,當我發現創業時的想法與現實有很大落差時,我試著在筆記本裡記下十九個關鍵字,每一個字,都問了七個問題:

「true?」有哪些現實?
「what?」這些現實意味著什麼意思?
「why?」因何致此?
「so?」所以,你的態度是?
「if?」如果…會怎樣?
「how?」怎麼做到?
「how much?」要付出什麼代價?

不急,不趕進度,一個字,一個字問。
問的過程中,新的轉向與可能性,也就慢慢浮出來了…

http://ibabel.tw/fair/index/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