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與創業

Summer alley, New Taipei

「小說要怎麼寫?」
「坐下來寫。」—-古龍

Summer alley, New Taipei

創作與創業,或有三事類同:

一.實踐
心中萬千影像,不如手上一筆一紙。
一群人在公司裡討論,分析,規劃專案三年,何如一個人辭職創業。

二.實證
紙上第一筆的位置,便決定這畫結構佈局一大半。
創業時的理想是否可行,放到市場上,就知道方向對不對。

三.實驗
一張畫,就算結構佈局對了,再來每一筆都是測試調整,讓畫隨著當下的處境感受「長」出來,而非列印。

創業初始,很少有一步到位的事,只能確認方向無誤,「trial and error」。

—2012,夏天(辭職創業前夕)

Summer alley, New Taipei

推理與公理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1. 事件開始的狀況與結束的狀況皆需合理
  2. 殺人手法與謎團的解決方法不能違背常識
  3. 人物、舞台及環境不能違背現實
  4. 故事若非專注解謎,就必須專注冒險
  5. 手法必須單純而可解釋
  6. 謎底揭曉,應任誰都覺得理所當然
  7. 推理小說不應試圖解決所有事情
  8. 推理小說的兇手應遭到報應
  9. 故事需對讀者公平

—-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推理小說的注意事項》-1949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一.現實世界所有發生過的事物,都是「合理」的。

二.所謂「合理」,不一定合於「公理」,但一定合於「推理」。

三.「公理」是信仰,無法證否。

四.「推理」是邏輯,即便是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不合情理的事物,只要合乎邏輯,可以證否,我們就可以暫存其可能,等待新的證據推翻。

五.推理的任務,難道不是身處鄙陋的現實間,站在公理華麗的大廈前,透過一次又一次試誤證否,頻敲其緊閉的大門,扣問公理是否在家?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普遍性真理

Victoria Post Office, Kentish Town, London

「阿弗列德,我原以為《數學原理》能讓我倆上天堂;但一直找不到穩固的基礎,只能說是身處地獄般的研究。」

「伯第,聽過神話中被神詛咒的三位女兒嗎?不斷的汲水,要灌滿有破洞的水缸才能休息…我們不就像她們嗎?」

—–哲學/數學家伯納德.羅素  &  數學/哲學家阿弗列德.懷德海

Victoria Post Office, Kentish Town, London

「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這句話適用於一萬年前的荒原,適用於一萬年後的現在,也適用於藍色星球的每一個角落。

但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

世間流傳的普遍性真理,大多是抹去一切差異來作為「普遍性」,無法證否試誤以成就「真理」。

於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古至今,得到海量規模的,以類比形容作為支撐,用情感抒發作為結論的;成本極低,一用再用的「廉價論述」,來混充普遍性真理,並以此為信仰。

猜想「熵」才是唯一的普遍性真理,混亂失序,自始至終,衪是「阿爾發」,也是「俄梅嘎」。

所謂有意義的事物,都必然是建構出的秩序,在此成立,在彼無理。

就像:「明天一定會下雨。」

你有一半機率對,一半機率錯,但這句話是有意義的,因為說這話的人選邊押注表態了。

那些說話喜歡包牌,力求萬無一失的政客們,每一句話都在讓自己的角色逐漸失去意義。

羅素與懷德海兩位天才合作,花了十年時間撰寫《數學原理》,試圖為這宇宙間最無可置疑的先驗規則找出第一因,建立簡單又強大的基礎(羅素用了362頁的篇輻與大量的公式證實1+1=2)。

最後他們承認失敗,他們找不到。

這是我所聽聞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失敗。

兩位天才,拼盡人類僅有的才智與生命,反向證偽了我們身處眼見與深信不疑的事物,或只如海灘沙堡…

我們像夏日午後認真玩耍的孩子,相信眼前的這一切是真實永存的,渾不知潮汐將至。

Victoria Post Office, Kentish Town, London

想像的民族與短暫的帝國

Taipei Bombing, 1945

「當第一顆射向中華民國的飛彈升空時,中華民國就滅亡了。
當第一顆飛彈落在台灣的土地上時,台灣共和國就誕生了。

colonial governor’s palace

現在來看,當時台灣共和國在國際上會變得重要,不來自於她的誕生有多努力或多悲壯;
(歷史上,她不是第一個在炮火中誕生的國家)
而是來自她被強大到不成比例的敵人,當她是1949年至今,執政合法性的威脅時,才變得至關緊要。

世界上所有心裡想拖垮中國當時政權,分配戰後利益,免除戰前債務,讓中國得以像1911年時洗牌重來的各方勢力,都想使用台灣共和國這個支點使力。

因為台灣共和國拖得愈久,中國當時政權自爆的機率就愈高;
他們既避免了與中國正面衝突,又得以透過台灣共和國讓中國當時政權崩解,本小利厚,風險又低,這生意太上算了。」

—-《想像的民族與短暫的帝國》第六章「共和國的啼聲」

Taipei Bombing, 1945

從放棄開始擬定策略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蠱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以陰居陰,不能有為,寬裕以治蠱之象也。

如是,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想像可能與盤點資源之後呢?」

「當你儘可能想像所有可能,盤點眼前手上所有資源,校準兩者之間的洽合與落差之後,就可以擬定策略了。」

「策略要從哪裡開始擬定?」

「從放棄開始擬定。」

「什麼意思?」

「先把利害不大的可能逐一捨除放棄,放棄到最後,總會有一個你不能放棄的,針對這個可能,集中資源,做過頭。」

「我不懂,之前你說過「由豫」,擬定策略不是要先看手上的資源,用最多最有利的資源去設定策略嗎?」

「這是大部份人的做法,但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策略都失敗的原因。」

「為什麼?」

「通常資源最多的地方,看似優勢;但也是最容易產生腐敗的地方,這是劣勢。

只從自己擁有的資源去想策略,就好像一個在黑夜裡掉了鑰匙的醉漢,只肯在路燈下找,以為這才有機會,卻不去想鑰匙是否遺落在其他地方?

所謂「由豫」,不止要考量自己擁有的資源特性,也要洽合外部的客觀形勢。」

「這樣會有什麼威脅嗎?」

「虛耗時間,消耗資源,再多的家底,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耗費殆盡,那時,不止原先的對手會變成敵人,連原先的盟友也會慢慢變成最可怕的威脅。」

「這樣的事常發生嗎?」

「這樣的事,自古以來,每天都在發生。

不要忘了,我們現在在談的這部遠古經典,就來自一個曾經是盟友,翻臉變成威脅,推翻原先那個擁有最多資源老大的故事。」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目標與願景

Goals and Vision

【蠱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Goals and Vision

「目的是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正負表列都明確之後了,下一步是什麼?」

「下一步要根據明確的目的與原則,去設定目標與願景。」

「目的與目標有什麼不同?」

「目的是要改變的事物,目標是為了要改變這些事物,所必需達成的量化標的。」

「什麼意思?」

「比如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發大財…」

「靠,誰不想發財啊?你不能用優雅一點的字眼嗎?比如說,財富自由?」

「好吧,假如你的目的是財富自由,那目標就是,你的財富自由是指有多少資產?多少現金?你打算用幾年的時間達成?」

「一條一條落實下來?」

「對,這樣你就會明白你的目的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優勢。

當你因著設定目標,而發現與現實落差太大,不可能實現時;你自然就會去調整目的,不再堅持,從而發現其他機會。」

「那什麼是願景?」

「目標是量變,量變會引起質變,願景就是當你的目標逐一達成後,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比現狀更美好的質變。」

「是喔?達成目標,願景就會實現嗎?」

「其實真要達成目標,願景就如實出現的案例並不多。」

「為什麼?」

「還記得以前說過的,觀察現實時必然有的瞎子摸象侷限,與思維經驗時必然有的刻舟求劍誤差嗎?

這兩者加乘效應,註定人不可能一次就列出完美的目標,這是劣勢。」

「不能一次列出,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試誤不就好了?」

「對,這是所有設定計畫的參謀們都該預設的心態,但即便如此,你還是無法避免不可預期的威脅。」

「什麼威脅?」

「當你一步一步試誤時,都會擾動外界,破壞原有的平衡,帶來整體的失序;而這些失衡失序,也必然會造成未知的變化。」

Goals and Vision

目的與原則

temple in forest

【 蠱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

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

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emple in forest

「你說”下一代要挑戰難題,重振家業,首先得確認目的與原則”?」

「是的。」

「什麼是目的?什麼是原則?」

「所謂目的,是指因著計畫與執行,所能達到的,有別於現狀的,更好的狀態。」

「那原則呢?」

「收歛,限制,負面表列的界線。」

「什麼意思?」

「如果需要透過什麼手段才能達成目的?或要達成目的就會造成什麼副作用?那些手段與副作用,如果會踩到原則界線,就寧可放棄這個計畫。」

「目的與原則並列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為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一正一負,通常計畫的大方向就確立了。

方向確立,資源與能量都得以集中,這當然是優勢。

但方向確立後,也必然要放棄其他選項,失去靈活自由度,這是劣勢。

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資源與能量,若不拿來與世界交換,做一些有產出的事物,也會隨時間衰變劣化;

所以下一代願意承接,機會自然出現。

承接不是事情的結束,相反的,是辛苦事業,是挑戰與威脅的開始,承接事業者,最好要有如此的覺悟。」

temple in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