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會以你無法預料的意外開始

Reality appears unexpectedly, Taipei

【 无妄  初九,无妄,往吉】

以剛在內,誠之主也。如是而往,其吉可知,故其象占如此。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Reality appears unexpectedly, Taipei

「你說我的下一局不用自己去走去找,現實自然會再一次試鍊我的人格熟成度與技藝熟練度?」

「是的。」

「那這一局會怎麼開始?」

「意外。現實會以你無法預料的意外開始這一局。

既然無法預料,自然也無從準備,你之前積累的個人潛質成為你唯一可憑靠的優勢。

而你回應這個現實的行為語言,也必然在下一步埋下機會與威脅的種子,等待時機到來,業力引爆。」

「那劣勢呢?你沒說劣勢?」

「意外突如其來,大家都無從準備,本就是劣勢,但卻是公平的劣勢。有人曲意相迎,有人本色面對。」

「那是曲意相迎好?還是本色面對好?」

「其實你的人格潛質已經決定了,你以為自己可以曲意相迎,最終還是得本色面對。」

Reality appears unexpectedly, Taipei

你必需不抱任何希望的去觸碰現實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 无妄.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實理自然之謂。《史記》作「无望」,謂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

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為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為无妄。

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

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為私焉。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如果我選擇退回一步,沒有踩下那個想證明自己是個咖,反而回不了家的陷阱;那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不用走,你生命中的下一局自然會來找你,再一次試鍊你的人格熟成度與技藝熟練度。」

「那下一局是什麼?」

「現實。」

「靠,哪一局不是現實啊?」

「不一定,許多我們以為的現實,其實是由你與其他人的欲望與恐懼而引發的語言與行為,所交織編排而成的劇本。」

「那這個現實有什麼不同?」

「沒什麼不同,只要是共業建構而成的現實,就必然與個人的期待,欲望,利益發生磨擦與衝突。」

「那我怎麼面對這樣的現實?」

「不止面對,你還不能不觸碰到現實。」

「那我又應該如何觸碰這個必然會讓我不舒服還傷害感情損壞利益的現實?」

「你必需不抱任何希望的去觸碰現實。」

「怎麼觸碰?」

「走路,說話,做事,吃飯;以具體的行為在世間行走,但不抱任何希望。」

「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任何希望或欲望都會扭曲你當下眼前的世界,只有當你不抱任何希望或欲望,且能行動時,實相才有可能在你眼前顯化。

     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是這樣說的:

“ 沒有人可以透過放棄行為而因此獲得自由, 也沒有人能只是憑藉拒絕行為而修得圓滿。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被行為所束縛 — 除非能將行為作為獻祭。

是以, 阿周納啊, 以不抱著任何企圖與希望的心去行為吧, 只是以之作為獻祭。”」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舞場間彌漫著耳語…

Alley, Taipei

【剝  上九,碩果不食,君子得輿,小人剝廬】

一陽在上,剝未盡而能復生。君子在上,則為眾陰所載。小人居之,則剝極於上,自失所覆,而无復碩果得輿之象矣。

取象既明,而君子、小人,其占不同,聖人之情,益可見矣。

《象》曰:君子得輿,民所載也。小人剝廬,終不可用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Alley, Taipei

「你說”繁華剝盡之前,場中會播放美好華麗的圓舞曲,讓人覺得此刻正是盛世,明天一定會更好?”」

「是的。」

「所以大家以為的盛世是假的嗎?」

「不是。盛世是真的,只是過去了。」

「所以什麼都不會留下嗎?」

「會留下,但這一代人吃不到了,得等到下一代人才有機會。」

「為什麼?」

「因為已埋入土壤,滲入社會底層,再也看不見具體的成果,只能成為孕育後世文明的春泥。」

「那這時我能幹嘛?」

「如果你之前選擇保身站隊,那麼你的優勢是還有些權力可以交換機會。」

「什麼機會?」

「趁大家還迷戀盛世時,悄悄轉身告退,離開華麗的舞場,到暗夜門外設法找輛車閃人。」

「這時還有車嗎?」

「還有,只是看你捨不捨得交換,你之前為了保身所做的那些讓自己也讓別人痛苦的事,就是為了此刻換得一張可以逃離的車票。」

「那其他留在舞場的人呢?」

「在美好的舞曲中,他們會把劣勢當成優勢,把威脅當成機會,不會注意不敢追問為何有人忽然消失了,因為舞場間彌漫著耳語,現在只是贏第一次,而他們要留下來,贏第二次。」

Alley, Taipei

從聽說到知道的七個階段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保持被動和服從的聰明方法,就是嚴格限制可被接受的意見光譜,但允許在該光譜內非常激烈的辯論——甚至鼓勵更批判和異議的觀點。 

這讓我們感覺到自由的思辨正在進行,而系統的預設卻可因被爭論範圍的限制而加強。 」

—諾姆·喬姆斯基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我們的認知建構,大致上或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聽說

所有自胎兒至老死,從外部而來的刺激與訊息,都可概稱為「聽說」,不是自身本有的,而是先有聽聞,才有說法。

二.印象

聽聞輸入後,先會累積成一個「快閃資料庫」。取用快速,無須深思,此即為「印象」,與本能相彷。

每個人接受的「聽說」不一樣,「印象」自然不可能相同。人處世間,大多是以「印象」比對現實,決定好惡取捨,得之於便捷,失之於粗淺。

三.猜想

用「印象」比對現實,必然有缺漏不足,人的大腦就會依據之前印象資料庫所形成的脈絡,自動補足無知的部份,此謂「猜想」,又稱「腦補」。

猜想腦補不一定能猜到真相,補完現實;但通常可以反應當事者的人格特質。

四.推論

猜想之初,通常來自孤證(單一訊息),俟後續相關訊息接踵而來,人自然會將相關訊息比對,形成一組可自洽的,較複雜的猜想,此之謂「推論」。

五.理解

大多數人止步於「推論」。推論之後,少數人會試圖透過邏輯,將其提昇為可適用於其他事物的抽象規則,以便日後在事異理同的事物初始時,即可套用,通達判斷,是謂「理解」。

六.印證

不管多麼理所當然的「理解」,只要與現實碰觸,都會出現落差縫隙。少數人執著認知,拒絕現實,這些人會成為「極端主義者」的種苗。

多數人會屈服現實,拋棄認知,但因著現實無常,時刻變動,這些自命為「現實主義者」,其實也就成為「虛無主義者」。

更少數的人,會一直在「現實」與「認知」之間比對「印證」,尋找合理的解釋。

因著現實只能證否,這些人註定一輩子都不會成功,終生帶著疑惑而遠行。

七.知道

這些終生帶著疑惑的人,有些幸運者,會在生命旅程的某一個狀態,忽然體會到些什麼,但無法言說。

並非疑惑都解決了,而是感念疑惑如此甘美,將自己帶到此刻。

他們只是「知道」了。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這是採集,人類最早的生存模式

forager’s forest

「採集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人們的採集行為往往是獲得生理性需要的滿足,比如吃喝,比如防守。
隨著時代的變遷,人類的採集行為逐步發生變化。人們開始利用採集這種本領,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領域,由獲得物品擴展到對信息的採集。採集在這裡,就是採摘和收集的意思。」———《維基百科》

forager’s forest

「好,我現在走出家門了,我應該從哪裡認識自己?」
「先問妳如何從這個世界取得資源,餵養自己?
妳的行為模式,會形塑世界在妳面前展開的樣貌;而在妳與世界交換的過程中,妳才能一點一滴的認識自己。
我們不妨從這裡開始:

當妳想要某種事物時,是否先浮現某種內在的需求?而非某個外在具體的物事?
然後妳才會去想,這樣的需求,可能會在哪一塊空間區域?或某種類型領域?
於是妳出發了,讓自己的身體抵達那個區域,或讓神識進入那個領域。」

「然後呢?」
「然後妳開始瀏覽,一間走過一間, 一種看過一種,妳得多方比較,才能找到那個符合妳需求的事物;有時找不到,有時妳手上會有一堆各式不同的物事,有些符合妳最早的需求,有些是妳看到後,又產生新的欲望。」
「這是什麼行為?」

「這是採集,人類最早的生存模式。
採集的前提是外在必得有一塊多樣物種的區域,而妳不能有具體鎖定的物事;才能跟隨自己內在的需求,與瀏覽時所得到的新訊息,一路取得資源。」
「那我如果有具體鎖定的物事呢?」
「那妳就無法採集了。就像妳去逛書店時,如果心中存念要找某本特定的書,就沒辦法好好享受逛書店時的偶遇與驚喜。

採集付出的代價是沒有效率,無法聚焦,妳的注意力隨時在渙散飄移。
但只要妳願意走出去,這個世界將回報妳以豐饒,有趣,不確定的小小風險,與迷人驚喜的旅程。」

forager’s forest

不給予眼前當下的事,任何意義。

Rock Wall Temple, Dunhuang

「沙漠之中一無所有,一無所有非人所求。」

——《阿拉伯的勞倫斯》

Rock Wall Temple, Dunhuang

「觀察自己,應從哪裡開始?」
「觀察自己如何追尋各種意義。」
「你說:『人是追尋意義的生物』?」
「是的。失去意義,我們連出了門,都不曉得自己要去哪裡?」
「那為什麼我們生來得追求意義?」
「我不曉得。但我確定一件事:追求意義,會讓人類更有效率的,把這個世界現有的能量有序化。
如果人類真的是碳基生物演化的終點,那『追求意義以使能量有序化』,可能是人類得以演化的原因與宿命。」

「那我們如何知道事物真正的意義?」
「不知道。」
「什麼意思你不知道?」
「兩個意思:首先,我真的不知道。
其次,我猜想,若我們想真的知道意義,我們得試著做一件很少人做過的事。」
「什麼事?」
「不給予眼前當下的事,任何意義。」
「你在說什麼?@@“」
「如果有人能在一段夠長的時間裡,不給予眼前的事物任何意義。也許有些什麼?不會透過理解,而是透過某種體悟,浮上水面,自然知道。」

「這種事,有過任何先例嗎?」
「我聽聞過兩次:第一次,是有人告訴追隨他的弟子,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次呢?」
「有人孤身走入荒野四十天,眼前一無所有。四十天後,他走出荒野,卻再也不是原來那個人了。」

「不給予眼前當下,所見所遇,任何意義?你做得到嗎?」
「眼前此刻,做不到。
但這就是觀察自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