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股決定腦袋有什麼不對嗎?

Summer mountains, Taiwan

【觀  六三,觀我生,進退】

我生,我之所行也。六三,居下之上,可進可退,故不觀九五,而獨觀己所行之通塞以為進退。

占者宜自審也。

《象》曰: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ummer mountains, Taiwan

「那我們如何從屁孩般什麼都不懂的好奇觀望,與門縫中少女的偷窺觀看,掙脫超越出來?」

「學習觀察自己。」

「觀察自己的什麼?」

「觀察自己的立足點。」

「靠,那跟屁股決定腦袋有什麼兩樣?」

「大體上一樣。但屁股下的位子決定腦袋裡的判斷有什麼不對嗎?」

「腦袋裡裝的是初心,屁股下是移動的位子,我們不是在什麼位子上都應該不忘初心嗎?」

「聽過”貝葉斯定理”嗎?」

「沒,那是什麼?能吃嗎?」

「新出現的資訊會影響原先設定的機率,進而改變判斷。」

「那原來滿懷理想道德的初心呢?」

「之前說過了,這部古老的經典,談的是變動、不確定,與因應現實的選擇。不談道德,沒有理想。」

「那如何觀察自己的立足點?」

「抬頭,向門外踏出一步,讓自己更接近事件發生的場域,保持主動優勢。

低頭,省視自己駐足所在,與事件發生場域的距離與關係,有機會則進,有威脅則退。

牢記自己資源未滿,能力不足之處,知道自己的劣勢不會讓你贏,但至少可以讓你不會很快就輸。」

「我還是不懂,為什麼換了屁股就換了腦袋是好的?」

「因為現實中把事情搞砸的,常常是那些明明換了屁股,卻始終沒換腦袋的人。」

Summer mountains, Taiwan

推理與公理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1. 事件開始的狀況與結束的狀況皆需合理
  2. 殺人手法與謎團的解決方法不能違背常識
  3. 人物、舞台及環境不能違背現實
  4. 故事若非專注解謎,就必須專注冒險
  5. 手法必須單純而可解釋
  6. 謎底揭曉,應任誰都覺得理所當然
  7. 推理小說不應試圖解決所有事情
  8. 推理小說的兇手應遭到報應
  9. 故事需對讀者公平

—-雷蒙.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推理小說的注意事項》-1949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一.現實世界所有發生過的事物,都是「合理」的。

二.所謂「合理」,不一定合於「公理」,但一定合於「推理」。

三.「公理」是信仰,無法證否。

四.「推理」是邏輯,即便是現在看來不可思議不合情理的事物,只要合乎邏輯,可以證否,我們就可以暫存其可能,等待新的證據推翻。

五.推理的任務,難道不是身處鄙陋的現實間,站在公理華麗的大廈前,透過一次又一次試誤證否,頻敲其緊閉的大門,扣問公理是否在家?

autumn morning, newport wales

窺見一閃即逝的侷限

See the fleeting light

【觀  六二,窺觀,利女貞】

陰柔居內而觀乎外,窺觀之象,女子之正也。故其占如此。

丈夫得之,則非所利矣。

《象》曰:窺觀女貞,亦可醜也。

在丈夫則為醜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ee the fleeting light

「你說觀看之初,要”把自己歸零,回到初始狀態,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充滿好奇,跟著大人看熱鬧”?」

「是的。」

「但是我們大部份的觀看,不都是這樣嗎?」

「也沒錯。但是你說的大部份觀看,其實大部份人都沒意識到我們其實不懂,而以為自己懂了。」

「為何會這樣?」

「因為沒有人能以上帝視角,全知的觀看;我們都是如同古時貞靜又好奇的少女一般,從門縫偷窺門外的廣大世界,卻註定只能窺見一閃即逝的侷限。

這樣的觀看劣勢,自然是只能看到斷裂的時空碎片;但優勢是,你能夠專注於一種凝視,而不致於分心。

而這樣的侷限凝視,如果能參透變化事物的本質,就有機會推論出其他事物的構成形態。

但如果沒有理性的分析與感性的想像,而只是認定眼所見即是一切,那自然也無法預見未來的,視角之外的威脅。」

See the fleeting light

不懂

Ignorance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觀  初六,童觀,小人无咎,君子吝】

卦以觀示為義,據九五為主也,爻以觀瞻為義,皆觀乎九五也。

初六,陰柔在下,不能遠見,童觀之象。小人之道,君子之羞也。

故其占在小人則无咎,君子得之,則可羞矣。

《象》曰:初六童觀,小人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Ignorance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你說,這一局的任務,是”透過觀看觀察之後的想像,更清楚的理解之間的脈絡關係,進而創造出一種讓大多數人認同的語境”?」

「是的。」

「那應該從哪裡開始?」

「還記得之前說過的成語嗎?”每下愈況”,愈到底層,愈能看到更多細節,就能愈清楚系統如何運作。」

「那如何”每下愈況”?」

「把自己歸零,回到初始狀態,像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小屁孩,充滿好奇,跟著大人看熱鬧。」

「不懂?」

「嗯,對了,就是這個態度。

當你願意承認自己不懂,就是願意把自己倒空,重新裝進新的知識活水,來成就你新的優勢。

而當你可以倒空之前的認知時,雖然一時會手足無措,但也避免了因過往成見而錯失的機會。

但如果你不是真心誠意的倒空,而是作個樣子,還是惦記著你的身份位階,那你的心思能量就只能放在作樣子上,無法裝進新事物,這是劣勢。

而當你看來做作尷尬時,也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一個讓人看不起的人卻佔據著好的位子與資源,只會引來想取而代之的威脅。」

Ignorance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明喻與隱喻

Metaphor.Paris

「年輕人,地平線在上面是有趣的,地平線在下面也很有趣。

但是地平線放在中間就他媽的無聊透頂了。

祝你好運。現在,滾出我的辦公室。」

—-老導演約翰.福特對少年史蒂芬.史匹柏說.《法貝爾曼》

Metaphor.Paris

明喻-Simile

A就「像」B,這是類比。

隱喻-Metaphor

A就「是」B,這是指涉。

明喻帶著較多的理性與溝通的誠意

隱喻帶著較多的情緒與說服的企圖

當我們要為A賦予意義時,就必須尋找或創造B。

當你聽到有人跟你說A與B時,看他用的是明喻或隱喻,就知道他是認真想跟你溝通,或只想讓你跟他站在同一邊。

人無法說出自己都不知其意義的話。

當你聽到某人說些無意義的誇言或呢喃時,即可追問其動機。

通常動機即意義。

Metaphor.Paris

面對生命與創作時的能耐與態度

A city in spring rain, Taipei

「”特色”( character),是指能區分不同物體或人物的關鍵因素。

物體的用途,通常就是該物體的特色;
而個人的獨特經驗則可代表該人物的特色,若不夠獨有罕見,還無法當作特色。

以繪畫方面來說・特色不外乎指某種形式・而只在該繪製物體上才能發現得到,絕無僅有!
特色是種特殊形式,不僅位於特定地點,光影效果條件獨特,還可以從特定觀察點觀看,並具有特別效果,特色必定譲人立即可見丶一目了然:

在目光對焦的那一刻・在獨特的光影效果中,看到繪製對象全部特徵,嘴巴和眼晴的樣子,還有出現在整張臉蛋上的明暗、中間色調與反光面・當下能展現在作品上的永恆畫面,就是特色。」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A city in spring rain, Taipei


「塊面呈現事物所共有的客觀性,讓人相信這世界是真實的之後,我們還能幹嘛?」
「我們必須主觀的,呈現我們眼中事物的特色,這世界才會動人。」
「事物本來就不一樣,各有特色不是嗎?」
「妳說的只是其中一種。作為一個描繪者,當我們想呈現事物特色時,必然會出現四種不同的可能:

一.描繪對象的特色
人造的物件,必有所圖,否則不會被製造出來。
這個企圖建立在它的功用上,而這個功用,也必然表現在它的形體上;
透過描繪形體特徵,除了讓人一望即知:這是什麼?拿來幹嘛之外,同時呈現與眾不同的美感,這就是它的特色。

而非人造,自然的事物,必然與時間的積累,空間的呼應有關。
當我們描繪造化時,不可能不去注意到,時間在造化之物所留下的痕跡,不管是青春的若芽或傾敗的岩壁。
我們也難免會被造化形成的空間場域,所呈現出來的剎那空寂,而隱約觸動。

二.描繪者的特色
妳是誰?誰來描繪?
這個”誰”描繪時,必然有其心思與慣性,這就構成了描繪者的特色,一般稱為”風格”。
這其實是最不需要去著力經營的項目,因為每個人天生不同,描繪時的關注與手上的力道也必然不同。
強求風格,往往被前人所影響制約,或是刻意扭曲,以求差異,反而失去了最早創作時的感動與初衷。

其實,只要好好享受描繪時的樂趣,勇敢碰觸未曾踏足的邊界,個人風格就會在點滴之間,積累成形。

三.描繪工具的特色
不同的媒材自然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而媒材的先決條件,在於呈現這些媒材的”受體”為何?
是紙?是麻布?是上過膠的木板?還是剛打上灰泥的壁面?
在什麼物件上描繪,決定了妳可以用什麼媒材描繪,也註定了它的極限可以到哪裡?能做與不能做什麼事。

這些讓描繪者可以表現心思手藝,讓媒材可以表現質感特色的”受體”,像人出生時的時空,條件已然限定,我們就必須在限定的條件中尋找最極限的可能與創造意外。

四.描繪過程中意外所造成的特色
是的,意外。
意外是描繪過程中,常常出現,讓描繪者又愛又恨,不知如何是好的命運。
面對命運,有人無法容忍意外,硬是把人生扳回他所規畫的藍圖,看似完美,其實坑坑疤疤,塗塗改改。

也有人擁抱意外:當不經意的隨筆滴下墨汁,在紙上暈染開來時;
他所想的,不是擦拭否認,而是如何讓這美麗的暈染保留下來,且讓它在這人生的紙面上不顯突兀,彷若必然。

前面三種特色都是可複製彷造的,只有第四種不然;因為意外要轉化為藝術,來自面對生命與創作時的能耐與態度。
意外,讓我們無法規畫人生,卻也讓我們活在這個時空時所受到的侷限,從而被打破。」

A city in spring rain, Taipei

那些不記憶的人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最大的為惡者是那些不記憶的人,因為他們從未思考。

而沒有了記憶,他們就肆無忌憚了。

對於人類而言,思考過去的事物意味著向深層境界移動,意味著紮根,讓自己穩定下來;使他們不至於被任何可能發生的事物 席捲而去,不管那是所謂時代精神、偉大歷史,或者就只是單純的誘惑。

最大的惡不是根本的惡,它沒有根。

正因為它無根,它就沒有任何限制。

所以它可以走向難以想像的極端,橫掃整個世界。」

—漢娜.鄂蘭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啟蒙時代,歐陸各地方言並起,逐漸將中古時統一歐陸的拉丁文拋置一旁。啟蒙諸哲紛紛用各自母語書寫,遂有棄拉丁文學程之議。

傳謂某哲,向古背新,獨議拉丁文不可廢,其友異之,遂私信相詢,何以此事逆流而行?

某哲回信:

「我發現,當我想胡言亂語,編造記憶時,只要以拉丁文寫出,皆會有人深信不疑。

古語神威顯赫,豈可棄哉?」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