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的民族與短暫的帝國

Taipei Bombing, 1945

「當第一顆射向中華民國的飛彈升空時,中華民國就滅亡了。
當第一顆飛彈落在台灣的土地上時,台灣共和國就誕生了。

colonial governor’s palace

現在來看,當時台灣共和國在國際上會變得重要,不來自於她的誕生有多努力或多悲壯;
(歷史上,她不是第一個在炮火中誕生的國家)
而是來自她被強大到不成比例的敵人,當她是1949年至今,執政合法性的威脅時,才變得至關緊要。

世界上所有心裡想拖垮中國當時政權,分配戰後利益,免除戰前債務,讓中國得以像1911年時洗牌重來的各方勢力,都想使用台灣共和國這個支點使力。

因為台灣共和國拖得愈久,中國當時政權自爆的機率就愈高;
他們既避免了與中國正面衝突,又得以透過台灣共和國讓中國當時政權崩解,本小利厚,風險又低,這生意太上算了。」

—-《想像的民族與短暫的帝國》第六章「共和國的啼聲」

Taipei Bombing, 1945

從放棄開始擬定策略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蠱 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

 以陰居陰,不能有為,寬裕以治蠱之象也。

如是,則蠱將日深,故往則見吝。戒占者不可如是也。

《象》曰: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想像可能與盤點資源之後呢?」

「當你儘可能想像所有可能,盤點眼前手上所有資源,校準兩者之間的洽合與落差之後,就可以擬定策略了。」

「策略要從哪裡開始擬定?」

「從放棄開始擬定。」

「什麼意思?」

「先把利害不大的可能逐一捨除放棄,放棄到最後,總會有一個你不能放棄的,針對這個可能,集中資源,做過頭。」

「我不懂,之前你說過「由豫」,擬定策略不是要先看手上的資源,用最多最有利的資源去設定策略嗎?」

「這是大部份人的做法,但也是為什麼大部份策略都失敗的原因。」

「為什麼?」

「通常資源最多的地方,看似優勢;但也是最容易產生腐敗的地方,這是劣勢。

只從自己擁有的資源去想策略,就好像一個在黑夜裡掉了鑰匙的醉漢,只肯在路燈下找,以為這才有機會,卻不去想鑰匙是否遺落在其他地方?

所謂「由豫」,不止要考量自己擁有的資源特性,也要洽合外部的客觀形勢。」

「這樣會有什麼威脅嗎?」

「虛耗時間,消耗資源,再多的家底,都會在有限的時間內耗費殆盡,那時,不止原先的對手會變成敵人,連原先的盟友也會慢慢變成最可怕的威脅。」

「這樣的事常發生嗎?」

「這樣的事,自古以來,每天都在發生。

不要忘了,我們現在在談的這部遠古經典,就來自一個曾經是盟友,翻臉變成威脅,推翻原先那個擁有最多資源老大的故事。」

Trail in the forest on a snowy night

想像與盤點

summer park, london

【蠱 九三,幹父之蠱,小有悔,无大咎】

過剛不中,故小有悔,巽體得正,故无大咎。

《象》曰: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ummer park, london

「你說:”當你一步一步試誤時,都會擾動外界,破壞原有的平衡,帶來整體的失序;而這些失衡失序,也必然會造成未知的變化”?」

「是的。」

「那我們如何面對未知的變化?」

「想像。」

「想像什麼?」

「想像所有未知的變化,把所有可能,逐一記下來,攤放在眼前,想像這些可能如果變成現實時的狀態。

那一刻,你會看到機會,也會看到威脅。」

「那想像之後呢?」

「想像之後,就要盤點手上的資源,所有繼承自先人前輩,所遺留給你的資源。」

「資源足夠因應未來的變化嗎?」

「盤點後,已知的資源,永遠不可能因應未來的,不可知的變化。」

「那我們幹嘛要盤點資源?」

「因為盤點資源與擬定計畫一樣,都是作出對照組;目的不是為了符合,而是為了看出差異。」

「什麼樣的差異?」

「資源不可能是均衡的,有劣勢,也就必然有優勢。」

「那我們如何使用劣勢與優勢?」

「劣勢讓損失出現時,就設法切割停損,有小小的悔恨,就不會犯大大的錯誤。」

「那優勢如何運用?」

「等待。如果你能夠控制劣勢與損失,就會保有足夠的資源等待機會到來時,讓優勢儘可能擴大。」

summer park, london

與造化對弈。

paris 5th arrondissement

「畫家應該要先思考:如何把繪製物體適中地放在畫紙內。

把畫紙設想成一處可描繪景象的開放空間,在這片區域內不但要擺上繪製物體,同時希望擺設位置適當合宜・看上去既賞心悅目、也最具說服力!
仔細察看繪製對象後・選出觀察點,決定尺寸大小,距離遠近與設置物體地點。

這個步驟・稱為基本繪畫元素的”布局”(placement)要素。」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paris 5th arrondissement

「客觀觀察要腳下先站好我在這個世界的立足點,主觀審美要心中先有我對這個世界的概念?!」
「是的。」
「然後呢?繼續主觀還是客觀?」
「概念只是審美的新芽,要讓衪落實可行,就得長出枝蔓,所以還是得繼續主觀。」
「什麼是延續審美新芽的枝蔓?」
「布局。」

「什麼是布局?」
「根據妳的主觀審美,發落妳對這個世界的概念,將眼前的事物安排配置在不同的遠近空間,呈現出特有的畫面與力量,這就是布局。」
「那跟構圖有何不同?」
「構圖比較著重在二維平面上的配置,強調整體結構與物件的彼此呼應。」
「那布局不一樣嗎?」
「我以為的”布局”,比較像圍棋落子,先找出某個”空虛場域”,再以這個”空虛”為核心,去”長”出其他的物件,”留”出流動的氣脈。」
「什麼意思?核心不就該是構圖裡,那個企圖聚焦觀者視覺的焦點區嗎?」
「是的,但妳如何決定那個焦點區?」
「我眼前看到,最能聚焦,又最能表現最多細節的小區塊?」
「這個小區塊是如何浮現在妳眼前的?」
「啊不就在那裡嗎?」
「不是的,衪是被某個較大面積的”空虛場域”逼現出來的。」
「所以你所謂的”核心”與”焦點區”是不一樣的?」
「是不一樣的。”焦點區”是觀者視覺的集中區,”核心”是整個畫面布局的思考源起與對照組。

如果是形塊,這個核心就是那個決定不做而自然發散的場域,衪先出現了,才會對應長出要極盡所能吸引目光的細節焦點區。
如果是明度,那衪就是身處「亮-明-暗」中間的那塊,衪決定了,光線與黑暗才有依歸。
如果是色彩,那衪一定是非寒非暖,但邊緣既可接寒又能近暖,形成整體感的的中性灰。

如果是為人處世,這個”不做”,就是”原則”。
碰觸到了妳的生命底線,就可以在這個底線之上之外,海闊天空。

這塊”空虛場域”決定了,妳就可以放手布局,將眼前所見的事物,甚至自身,化為棋子,與造化對弈。」

paris 5th arrondissement

目標與願景

Goals and Vision

【蠱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Goals and Vision

「目的是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正負表列都明確之後了,下一步是什麼?」

「下一步要根據明確的目的與原則,去設定目標與願景。」

「目的與目標有什麼不同?」

「目的是要改變的事物,目標是為了要改變這些事物,所必需達成的量化標的。」

「什麼意思?」

「比如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發大財…」

「靠,誰不想發財啊?你不能用優雅一點的字眼嗎?比如說,財富自由?」

「好吧,假如你的目的是財富自由,那目標就是,你的財富自由是指有多少資產?多少現金?你打算用幾年的時間達成?」

「一條一條落實下來?」

「對,這樣你就會明白你的目的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優勢。

當你因著設定目標,而發現與現實落差太大,不可能實現時;你自然就會去調整目的,不再堅持,從而發現其他機會。」

「那什麼是願景?」

「目標是量變,量變會引起質變,願景就是當你的目標逐一達成後,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比現狀更美好的質變。」

「是喔?達成目標,願景就會實現嗎?」

「其實真要達成目標,願景就如實出現的案例並不多。」

「為什麼?」

「還記得以前說過的,觀察現實時必然有的瞎子摸象侷限,與思維經驗時必然有的刻舟求劍誤差嗎?

這兩者加乘效應,註定人不可能一次就列出完美的目標,這是劣勢。」

「不能一次列出,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試誤不就好了?」

「對,這是所有設定計畫的參謀們都該預設的心態,但即便如此,你還是無法避免不可預期的威脅。」

「什麼威脅?」

「當你一步一步試誤時,都會擾動外界,破壞原有的平衡,帶來整體的失序;而這些失衡失序,也必然會造成未知的變化。」

Goals and Vision

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

Thinking of Van Gogh

「開始畫之前・先閉上眼晴,試著用心把繪製對象透視清楚,想一想繪製過程的每個步驟階段,思考這次繪畫的基本構想與目的。

這些凖備事項,稱為”概念”( conception),即對繪製對象確立概念,使其具體成形。」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Thinking of Van Gogh

「客觀觀察要從比例開始,那主觀的審美呢?」
「從概念開始。」
「什麼是概念?」
「我的志願。」
「小學的作文題目?」
「對。讓一個尚未碰觸到真實世界的小學生,將自身未來的欲望投射到對世界的想像,這就是概念。」

「這跟審美有什麼關係?」
「因為是想像與主觀的,所以妳志願成為什麼角色,必然跟妳的價值有關: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而決定這種想像的,常常是來自某個畫面,某種影像所引起的欲望。」
「但每個人小時的志願都不一樣啊?」
「每個人的志願,除了投射出妳的欲望外,也呈現妳對美感的取捨:有些人想成為軍人,因為雄壯與陽剛吸引了他;有些人想當空姐,因為不管如何煩瑣操勞,總是看來優雅從容。

志願與概念一樣,都得包含兩個因素:我與這個世界。然後才會發生這樣的念想:
我是誰?這世界現在是什麼樣子?我想讓這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想讓自己在這世界裡成為誰?」

「這跟繪畫又有什麼關係?」
「每個繪者,在他立足於他要描繪的場景之前,也都得經歷類似的過程:
我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想讓衪成為什麼樣子?我如何表現我心中看到的樣子?」

「如果主觀的概念太強大了,是否就會改變客觀的世界?」
「不一定。有人在世時就名利雙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對美感的標準;有人終其一生,窮困潦倒,死後卻感動了無數人。」
「為什麼?」
「來自主觀的概念愈強大,與客觀的世界必然愈不相容,落差愈大,摩擦也愈強烈。
有人生逢其時,這世界正等著被改變;有人生不逢時,這世界只能讓他在角落裡自生自滅。」

「哪那位概念強大,又與世界不容,卻又生不逢時的人,不是很倒楣嗎?」
「還記得我以前跟妳說過的?人終歸一死,我們能擁有的,只是經歷。
那人雖然經歷了困頓無助,悲涼自棄;但生命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溫度,就能讓他感受暖意;
而他那與當世不容的概念,必然伴隨著他的經歷,讓他的生命得以豐厚深沉,不枉人身。」

Thinking of Van Gogh

目的與原則

temple in forest

【 蠱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

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

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emple in forest

「你說”下一代要挑戰難題,重振家業,首先得確認目的與原則”?」

「是的。」

「什麼是目的?什麼是原則?」

「所謂目的,是指因著計畫與執行,所能達到的,有別於現狀的,更好的狀態。」

「那原則呢?」

「收歛,限制,負面表列的界線。」

「什麼意思?」

「如果需要透過什麼手段才能達成目的?或要達成目的就會造成什麼副作用?那些手段與副作用,如果會踩到原則界線,就寧可放棄這個計畫。」

「目的與原則並列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為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一正一負,通常計畫的大方向就確立了。

方向確立,資源與能量都得以集中,這當然是優勢。

但方向確立後,也必然要放棄其他選項,失去靈活自由度,這是劣勢。

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資源與能量,若不拿來與世界交換,做一些有產出的事物,也會隨時間衰變劣化;

所以下一代願意承接,機會自然出現。

承接不是事情的結束,相反的,是辛苦事業,是挑戰與威脅的開始,承接事業者,最好要有如此的覺悟。」

temple in fo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