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teracy 素養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素養包括讀、寫、算能力…教育和素養是基本人權。」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1946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原意是指「讀寫能力」

「讀」是指「辨識,理解」

「寫」是指「表達,溝通」

愈抽象的表現

對寫者的技藝精準與概念明確度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脈絡(賦予意義)要求也愈高

愈深刻的描繪

對寫者的技藝熟巧與論述能力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廣度(建構關係)要求也愈高

台灣社會被日本殖民政府強制現代化後,出現一句酸人的俗語:

「毋捌字擱兼嘸衛生」。

其實是接受公學校讀寫訓練與衛生所宣導普及後所具備文明素養者,對於還活在舊日清國生活型態的族群,所產生的階級與「他者意識」→我們跟你們不一樣。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真正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拒絕獲取知識。
True ignoran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knowledge, but the refusal to acquire it.」

——— 卡爾.波普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什麼是知識?」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我們稱之為科學。另一種,是對主觀認知的深思,我們稱之為哲學。」

「這兩種有何不同?」
「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必然可區分真假,所以科學的前提是『可證偽性』,透過不同的經驗與證據,一次一次的把那些被證明不是真的事物過濾掉,剩下來的事物,我們就暫時假設它是真的,這是科學。

看到客觀事物後,深思我們與這些事物的關係與意義;這種關係與意義雖然主觀,但必須是可『被質疑』的,得符合邏輯,不能前後矛盾;一層又一層的質疑,把不合邏輯的推論汰除掉,剩下來的,形成前後一致的概念與主張,我們稱為哲學。」

「那有看來既像科學,又像哲學的事物嗎?」
「有。高聲宣揚一些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行,主觀價值先行,沒有客觀事實可證偽的主張,一般我們稱之為『政治』。

強調經驗的不可思議,不能被質疑,把不合邏輯之處合理化為不可知,反過來強調人的渺小與無知,一般我們稱之為『信仰』。」

「那有既是政治,又是信仰的事物嗎?」
「有。偉大的民族。」
「什麼意思?」
「每個民族,只要存在的歷史夠長遠,大約在某些時刻,都會宣稱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
「偉大不好嗎?」
「偉大,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是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那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他自己,最多禍及親友。
但一整個民族偉大起來,除了他們一整代人,通常連週邊世界,乃至後代子孫,都得為那一代人的偉大付出代價。」
「比如說?」
「比如說,有些民族自認血統純正,於是一整代人以消滅他們認為不良血統的民族為已任;
又有些民族,無視血緣,地緣,乃至文化語言的差異,為了表現與鞏固他們的偉大,利用人口、經濟與文化優勢,逐步消滅其他民族的差異性,且美其名為『包容同化』。
這兩種行為,都在消滅人類花了上萬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多元與可能性。」

「他們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因為他們的人民真心相信,這是民族的光榮盛世,歷史的偉大一刻。
為了這一刻,他們選擇了政治與信仰,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從妳的立足點開始。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跟真實世界的人事物一樣・畫作內容也要具備立體效果・即呈現出高、寬與厚度,且這三個維度之間一定會有比例關係。

繪製對象的每處結構・彼此之間都存在一定比例,假如這些比例全部正確,表示所有維度準確無誤;一旦比例失誤・就會拖累畫作成果。

因此,” 比例”( proportion)正是影響畫作美感舉足輕重的頭號因素!」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如果我要客觀的觀察這個世界,應從哪裡開始?」
「從妳的腳下開始。」
「什麼意思?」
「我們身而為人,存活在這個時空維度裡,所有的觀察,一定有一個立足點。
妳的腳下站在哪裡?決定了妳看見的世界長得什麼樣子。 」

「可是我們看到的世界不都是同一個世界嗎?」
「我們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看到的,一定不可能是同一個樣子。
立足點決定了這個世界什麼跟妳比較近,什麼跟妳比較遠:

近的,跟妳有關係的事物,就會看來比較大,比較清楚;
遠的,跟妳關係不大的事物,就會看來比較小,比較模糊。

遠近親疏,從我們一生出來,一張開眼望向這個世界,就決定了。」

「可是這是主觀的不是嗎?你怎麼會說這是客觀觀察的第一步呢?」
「因為這是世界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條件限制,大家都一樣,所以是客觀的。

如果妳認同了這個限制,以為只有妳看到的這個世界,這個比例是真實的:
這些事比那些事重要,這些人比那些人好,那這個客觀,就會在一念間變成主觀的;

如果因緣際會,妳得到暫時但卻強大的權力,要來實現這個妳自以為的客觀,那對其他跟妳站在不同立場的人而言,他們的世界就會開始扭曲變形,因為他們的比例,被妳的比例強行改變破壞,而他們的世界,也從此一去不返。」

「我不懂,如果我先天只能從我的立足點看這個世界,那我如何客觀的觀察這個世界?」
「每次觀看時,提醒自己,我只是那群摸象的視障者之一;當我看見這個,就一定會看不見什麼?
這些事物是因我當下身處於此,而大而親密而重要;當我忽而轉身,衪們就會變小變生份變得無關緊要。

覺知於此,安靜的看著眼前事物,理解衪們之間的距離空間,大小比例,全部建立在我身處當下的意識之中,我們就能在主觀的限制下超越,完成一次客觀的觀察。」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當你被釋放的時候

mountain in fog

【隨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居隨之極,隨之固結而不可解者也。誠意之極,可通神明,故其占為王用亨于西山。

亨,亦當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岐山在西,凡筮祭山川者得之。其誠意如是,則吉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窮,極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mountain in fog

「我當然知道一切終將改變,但我怎麼知道改變的時候到了?」

「當你被釋放的時候。」

「什麼是釋放?」

「以前你所不能前往的,現在可以前往了,以前你所未曾得見的,現在見到了,以前你所不相信的,現在相信了。」

「那以前我所堅信不疑的事物呢?」

「你不再那麼確定了。」

「這是什麼處境?」

「從原先被拘困的狀態解脫,這當然是優勢。

也因為剛解脫,手腳還不靈活,要接受現實劣勢,不要沒暖身就做大動作。

解脫後從沒有選擇變成有不同選擇,每一個選擇都代表了一種機會。

但每一種機會自然也附帶了代價與風險,這是不可忽視的威脅。」

「所以到了這一局的最後一個狀態,我得到了解脫釋放,那我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離開拘困你的地方,回到你在地出處,去做可以交換能量的,接地氣的事。」

mountain in fog

二維投影

2D projection

「人類很可能處於一個3D投影之中,而真正的世界其實是一個隱藏的二維平面。」
—-霍根(粒子天體物理學家/費米實驗室)

2D projection

鍾情於二維平面。
相較於錄影動畫,衪抽離了時間。
相較於立體彫塑,衪剝奪了空間。

因此,我們必得相隔空間,才能瀏覽;
填補時間,方得沉浸。
總是佇立於鏡像般的平面之前,物我相忘。

受困於四維時空裡存活的我輩,苦於流變無常;
但在更高維度的意識看來,我輩的悲歡疾苦,也許如同一幀一幀放在無盡房間內,無數書架上的定格漫畫,不生不滅,海上明月。

2D projection

應懷疑事。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我未曾重複兩次看見同一個景物。」

——保羅.塞尚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輕輕的,閉上左眼,用右眼記住眼前的事物。
再將右眼閉上,用左眼校準剛剛右眼所見。
是不是?事物的所在,悄然移動了。

我們選擇了立場視角時,就已決定了我們能看見的事物。

應懷疑事。
我們所知的事物,隨處侷限,隨時流變。
我們既是那個摸象的瞎子,只能輕觸事物的裙角;
又是那個刻舟的傻子,忘了我們所以為的事實,從我們認知的那刻,就已漂移遠去…

在此刻,我們永不可能知曉事物的現況;在此處,我們也無從得見事物的全貌。
我們,只能對當下疑懼敬慎。

我們眼前所見的現實,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僅有的出發點。
但並非終點。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如何知道何時是黎明?

Afternoon, Shanghai

【隨  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

 卦以物隨為義,爻以隨物為義。初九以陽居下,為震之主,卦之所以為隨者也。

既有所隨,則有所偏主而變其常矣,惟得其正則吉。又當出門以交,不私其隨,則有功也。

故其象占如此,亦因以戒之。

《象》曰:官有渝,從正吉也。出門交有功,不失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Afternoon, Shanghai

「你說:”就算是上帝,到了第七天,也得休息一下,讓下一個週期的黎明前來喚醒世界”?」

「是的。」

「那我如何知道何時是黎明?或者,黎明前夕?我好作準備?」

「上層掌握權力者發生變化。」

「為何不是下層我們這些每天在做事的人發生變化?」

「下層做事的人每天都在運動變化,但通常不容易看出是系統的慣性運作,還是結構的鬆動位移。

但上層掌握權力的人必須維持穩定運作,一旦發生變化,即便是和平交接,也會帶來不可預知的歷史路徑偏移。」

「那這時像我這種位於結構底層,權力邊緣的人,應該幹嘛?」

「平常該幹嘛就幹嘛,不要特別去做什麼,也不要特別不去做什麼;維持穩定的能量蓄積,就是你最好的優勢。

如果你過早去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會破壞長期以來維繫的貞定穩態,讓你的優勢反轉為劣勢。

同時,因著你改變了自己的狀態,反而讓上層權力持有者心生不安,讓你捲入未知的風險威脅。」

「那我就一切照舊嗎?」

「在一切照舊的例行事務中,可以逐漸增加某些事務的次數,讓它的比重增加。」

「什麼事?」

「出門跟與你平行的外部其他單位交易資源,交換資訊,慢慢形成一個利害共同體。」

Afternoon,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