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願景

Goals and Vision

【蠱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Goals and Vision

「目的是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正負表列都明確之後了,下一步是什麼?」

「下一步要根據明確的目的與原則,去設定目標與願景。」

「目的與目標有什麼不同?」

「目的是要改變的事物,目標是為了要改變這些事物,所必需達成的量化標的。」

「什麼意思?」

「比如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發大財…」

「靠,誰不想發財啊?你不能用優雅一點的字眼嗎?比如說,財富自由?」

「好吧,假如你的目的是財富自由,那目標就是,你的財富自由是指有多少資產?多少現金?你打算用幾年的時間達成?」

「一條一條落實下來?」

「對,這樣你就會明白你的目的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優勢。

當你因著設定目標,而發現與現實落差太大,不可能實現時;你自然就會去調整目的,不再堅持,從而發現其他機會。」

「那什麼是願景?」

「目標是量變,量變會引起質變,願景就是當你的目標逐一達成後,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比現狀更美好的質變。」

「是喔?達成目標,願景就會實現嗎?」

「其實真要達成目標,願景就如實出現的案例並不多。」

「為什麼?」

「還記得以前說過的,觀察現實時必然有的瞎子摸象侷限,與思維經驗時必然有的刻舟求劍誤差嗎?

這兩者加乘效應,註定人不可能一次就列出完美的目標,這是劣勢。」

「不能一次列出,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試誤不就好了?」

「對,這是所有設定計畫的參謀們都該預設的心態,但即便如此,你還是無法避免不可預期的威脅。」

「什麼威脅?」

「當你一步一步試誤時,都會擾動外界,破壞原有的平衡,帶來整體的失序;而這些失衡失序,也必然會造成未知的變化。」

Goals and Vision

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

Thinking of Van Gogh

「開始畫之前・先閉上眼晴,試著用心把繪製對象透視清楚,想一想繪製過程的每個步驟階段,思考這次繪畫的基本構想與目的。

這些凖備事項,稱為”概念”( conception),即對繪製對象確立概念,使其具體成形。」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Thinking of Van Gogh

「客觀觀察要從比例開始,那主觀的審美呢?」
「從概念開始。」
「什麼是概念?」
「我的志願。」
「小學的作文題目?」
「對。讓一個尚未碰觸到真實世界的小學生,將自身未來的欲望投射到對世界的想像,這就是概念。」

「這跟審美有什麼關係?」
「因為是想像與主觀的,所以妳志願成為什麼角色,必然跟妳的價值有關: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而決定這種想像的,常常是來自某個畫面,某種影像所引起的欲望。」
「但每個人小時的志願都不一樣啊?」
「每個人的志願,除了投射出妳的欲望外,也呈現妳對美感的取捨:有些人想成為軍人,因為雄壯與陽剛吸引了他;有些人想當空姐,因為不管如何煩瑣操勞,總是看來優雅從容。

志願與概念一樣,都得包含兩個因素:我與這個世界。然後才會發生這樣的念想:
我是誰?這世界現在是什麼樣子?我想讓這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想讓自己在這世界裡成為誰?」

「這跟繪畫又有什麼關係?」
「每個繪者,在他立足於他要描繪的場景之前,也都得經歷類似的過程:
我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想讓衪成為什麼樣子?我如何表現我心中看到的樣子?」

「如果主觀的概念太強大了,是否就會改變客觀的世界?」
「不一定。有人在世時就名利雙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對美感的標準;有人終其一生,窮困潦倒,死後卻感動了無數人。」
「為什麼?」
「來自主觀的概念愈強大,與客觀的世界必然愈不相容,落差愈大,摩擦也愈強烈。
有人生逢其時,這世界正等著被改變;有人生不逢時,這世界只能讓他在角落裡自生自滅。」

「哪那位概念強大,又與世界不容,卻又生不逢時的人,不是很倒楣嗎?」
「還記得我以前跟妳說過的?人終歸一死,我們能擁有的,只是經歷。
那人雖然經歷了困頓無助,悲涼自棄;但生命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溫度,就能讓他感受暖意;
而他那與當世不容的概念,必然伴隨著他的經歷,讓他的生命得以豐厚深沉,不枉人身。」

Thinking of Van Gogh

目的與原則

temple in forest

【 蠱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

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

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emple in forest

「你說”下一代要挑戰難題,重振家業,首先得確認目的與原則”?」

「是的。」

「什麼是目的?什麼是原則?」

「所謂目的,是指因著計畫與執行,所能達到的,有別於現狀的,更好的狀態。」

「那原則呢?」

「收歛,限制,負面表列的界線。」

「什麼意思?」

「如果需要透過什麼手段才能達成目的?或要達成目的就會造成什麼副作用?那些手段與副作用,如果會踩到原則界線,就寧可放棄這個計畫。」

「目的與原則並列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為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一正一負,通常計畫的大方向就確立了。

方向確立,資源與能量都得以集中,這當然是優勢。

但方向確立後,也必然要放棄其他選項,失去靈活自由度,這是劣勢。

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資源與能量,若不拿來與世界交換,做一些有產出的事物,也會隨時間衰變劣化;

所以下一代願意承接,機會自然出現。

承接不是事情的結束,相反的,是辛苦事業,是挑戰與威脅的開始,承接事業者,最好要有如此的覺悟。」

temple in forest

Literacy 素養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素養包括讀、寫、算能力…教育和素養是基本人權。」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1946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原意是指「讀寫能力」

「讀」是指「辨識,理解」

「寫」是指「表達,溝通」

愈抽象的表現

對寫者的技藝精準與概念明確度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脈絡(賦予意義)要求也愈高

愈深刻的描繪

對寫者的技藝熟巧與論述能力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廣度(建構關係)要求也愈高

台灣社會被日本殖民政府強制現代化後,出現一句酸人的俗語:

「毋捌字擱兼嘸衛生」。

其實是接受公學校讀寫訓練與衛生所宣導普及後所具備文明素養者,對於還活在舊日清國生活型態的族群,所產生的階級與「他者意識」→我們跟你們不一樣。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真正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拒絕獲取知識。
True ignoran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knowledge, but the refusal to acquire it.」

——— 卡爾.波普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什麼是知識?」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我們稱之為科學。另一種,是對主觀認知的深思,我們稱之為哲學。」

「這兩種有何不同?」
「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必然可區分真假,所以科學的前提是『可證偽性』,透過不同的經驗與證據,一次一次的把那些被證明不是真的事物過濾掉,剩下來的事物,我們就暫時假設它是真的,這是科學。

看到客觀事物後,深思我們與這些事物的關係與意義;這種關係與意義雖然主觀,但必須是可『被質疑』的,得符合邏輯,不能前後矛盾;一層又一層的質疑,把不合邏輯的推論汰除掉,剩下來的,形成前後一致的概念與主張,我們稱為哲學。」

「那有看來既像科學,又像哲學的事物嗎?」
「有。高聲宣揚一些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行,主觀價值先行,沒有客觀事實可證偽的主張,一般我們稱之為『政治』。

強調經驗的不可思議,不能被質疑,把不合邏輯之處合理化為不可知,反過來強調人的渺小與無知,一般我們稱之為『信仰』。」

「那有既是政治,又是信仰的事物嗎?」
「有。偉大的民族。」
「什麼意思?」
「每個民族,只要存在的歷史夠長遠,大約在某些時刻,都會宣稱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
「偉大不好嗎?」
「偉大,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是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那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他自己,最多禍及親友。
但一整個民族偉大起來,除了他們一整代人,通常連週邊世界,乃至後代子孫,都得為那一代人的偉大付出代價。」
「比如說?」
「比如說,有些民族自認血統純正,於是一整代人以消滅他們認為不良血統的民族為已任;
又有些民族,無視血緣,地緣,乃至文化語言的差異,為了表現與鞏固他們的偉大,利用人口、經濟與文化優勢,逐步消滅其他民族的差異性,且美其名為『包容同化』。
這兩種行為,都在消滅人類花了上萬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多元與可能性。」

「他們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因為他們的人民真心相信,這是民族的光榮盛世,歷史的偉大一刻。
為了這一刻,他們選擇了政治與信仰,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從妳的立足點開始。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跟真實世界的人事物一樣・畫作內容也要具備立體效果・即呈現出高、寬與厚度,且這三個維度之間一定會有比例關係。

繪製對象的每處結構・彼此之間都存在一定比例,假如這些比例全部正確,表示所有維度準確無誤;一旦比例失誤・就會拖累畫作成果。

因此,” 比例”( proportion)正是影響畫作美感舉足輕重的頭號因素!」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如果我要客觀的觀察這個世界,應從哪裡開始?」
「從妳的腳下開始。」
「什麼意思?」
「我們身而為人,存活在這個時空維度裡,所有的觀察,一定有一個立足點。
妳的腳下站在哪裡?決定了妳看見的世界長得什麼樣子。 」

「可是我們看到的世界不都是同一個世界嗎?」
「我們都活在同一個世界,但看到的,一定不可能是同一個樣子。
立足點決定了這個世界什麼跟妳比較近,什麼跟妳比較遠:

近的,跟妳有關係的事物,就會看來比較大,比較清楚;
遠的,跟妳關係不大的事物,就會看來比較小,比較模糊。

遠近親疏,從我們一生出來,一張開眼望向這個世界,就決定了。」

「可是這是主觀的不是嗎?你怎麼會說這是客觀觀察的第一步呢?」
「因為這是世界加諸於我們身上的條件限制,大家都一樣,所以是客觀的。

如果妳認同了這個限制,以為只有妳看到的這個世界,這個比例是真實的:
這些事比那些事重要,這些人比那些人好,那這個客觀,就會在一念間變成主觀的;

如果因緣際會,妳得到暫時但卻強大的權力,要來實現這個妳自以為的客觀,那對其他跟妳站在不同立場的人而言,他們的世界就會開始扭曲變形,因為他們的比例,被妳的比例強行改變破壞,而他們的世界,也從此一去不返。」

「我不懂,如果我先天只能從我的立足點看這個世界,那我如何客觀的觀察這個世界?」
「每次觀看時,提醒自己,我只是那群摸象的視障者之一;當我看見這個,就一定會看不見什麼?
這些事物是因我當下身處於此,而大而親密而重要;當我忽而轉身,衪們就會變小變生份變得無關緊要。

覺知於此,安靜的看著眼前事物,理解衪們之間的距離空間,大小比例,全部建立在我身處當下的意識之中,我們就能在主觀的限制下超越,完成一次客觀的觀察。」

Basilique du Sacré-Cœur

當你被釋放的時候

mountain in fog

【隨 上六,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

 居隨之極,隨之固結而不可解者也。誠意之極,可通神明,故其占為王用亨于西山。

亨,亦當作祭享之享。自周而言,岐山在西,凡筮祭山川者得之。其誠意如是,則吉也。

《象》曰:拘係之,上窮也。窮,極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mountain in fog

「我當然知道一切終將改變,但我怎麼知道改變的時候到了?」

「當你被釋放的時候。」

「什麼是釋放?」

「以前你所不能前往的,現在可以前往了,以前你所未曾得見的,現在見到了,以前你所不相信的,現在相信了。」

「那以前我所堅信不疑的事物呢?」

「你不再那麼確定了。」

「這是什麼處境?」

「從原先被拘困的狀態解脫,這當然是優勢。

也因為剛解脫,手腳還不靈活,要接受現實劣勢,不要沒暖身就做大動作。

解脫後從沒有選擇變成有不同選擇,每一個選擇都代表了一種機會。

但每一種機會自然也附帶了代價與風險,這是不可忽視的威脅。」

「所以到了這一局的最後一個狀態,我得到了解脫釋放,那我此刻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

「離開拘困你的地方,回到你在地出處,去做可以交換能量的,接地氣的事。」

mountain in f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