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個人與世界納入「系統化」

Autumn glimmer, Taipei

「從前人人問我,你的革命與現代化思想從何而來?
我今直答之:革命與現代化思想正從香港而來,從香港此一殖民地而來。

(「Where and how did I get my revolutionary and modern ideas?
I got my ideas in this very place; in the Colony of Hong Kong.」)」

—–孫文(在香港大學的演說, 1923年)
——————————————————
「說了那麼多自我啦,覺察啦,balabala的內在意識,你都不關心外在世界的喔?」
「關心啊,自我與世界,是一條河的兩岸,互為因果。拆分為二,是倒果為因。」
「那你關心外在世界的什麼?地球暖化?還是地緣衝突?」
「現代化。」
「什麼是現代化?」
「去查google吧,能用網路查到的資訊就不用去問人。」
「可是google只有片段資訊,沒有完整看法。」
「我的看法不一定是對的,卻一定來自我的偏見解讀與侷限無知,跟很多人不一樣。」
「啊誰不是這樣?多聽不同的看法,比對相同的部份,比較衝突的邏輯,我自然會產生我的看法。」

「所謂「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以人類內在本具的「理性思維」,與外在探索出的「科學知識」為價值前提,
將個人與世界逐步納入「系統化」的過程。」
「理性與科學我大概懂,但什麼是「系統化」?」
「內部交換的成本效益比高於外部交易的成本效益比。」
「說人話好嗎?」
「這世上所有由個體所組成的群體組織,從人體到公司企業,社會國家,都可稱為系統。
系統之所以形成,除了個體之間的互饋交換外,還要有阻絕外部的「邊界」。在人體就是皮膚,在國家就是國境,在社會就是不同文化價值下,所區隔出的「他者」。
系統要能運作,在系統內的個體要能分工,各斯其職,交換資源與能量,且交換成本要能低於跟外部交易的成本,但效益卻要等同或高於外部交易。」

「所以先是某些個體發現他們彼此交換的成本效益比,可以高於跟其他個體交易?」
「是的。這就有條件逐漸形成系統。」
「什麼條件?」
「足以溫飽的環境土壤,共同的利益價值,外來的威脅恐懼,都有助於催生獨立的系統。」

「那如果某個系統內部交換的成本效益比低於跟外部的交易呢?」
「那系統就會從這裡開始崩潰。
就像身體內有個部份拒絕跟其他器官交換資源,就會逐步形成病症;或帝國內有個邊區發現跟鄰國來往,比被中央統治來得有利,終會走向獨立。」

「這種事以前發生過嗎?」
「這種事自有生物群體以來,每天都在發生。就像系統化與技術進步,都曾出現在人類文明史上的每個階段。
但在價值上強調理性思維,手段上偏重科學技術,卻是由1650年~1830年的「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開始至今。

此後,以「現代化」為座標,對應出「前(pre)現代化」、「後(post)現代化」與「超越(overcome」)現代化」三種不同的狀態與階段。
每個社會,都可能同時存在這四種狀態,與這四種狀態下形塑培養出的社會特質,以及彼此產生的衝突與合作。」

http://ibabel.tw/fair/index/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