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僧揭締,諸常非法,體悟超越,待而不期

Cliff waterfall, Wulai, New Taipei

「像峭壁那樣屹立,任憑腳下波濤來去,直至咆哮與衝擊自然平息。

不要抱怨:『我遇到這樣的事多麼不幸啊』。
應想:『即使遇到這樣的事,我卻能不被傷害,不被現實壓倒,不對未來恐懼,這是何等榮幸。』」

—–Marcus Aurelius(馬可·奧勒留,斯多葛學派,羅馬皇帝)

Cliff waterfall, Wulai, New Taipei

「當我們可以學會恐懼但不致恐慌,以處理本能反應;認真而不當真,來控制行為輸出,然後呢?」
「然後我們就可以試著引導來到情感層次的無明能量:貪婪(貪)與厭恨(嗔)。」
「貪婪與厭恨是負能量吧?不能引導一下正能量嗎?」
「能驅動行為,創造事物的,都是能量。能量本無正負之分,是人類依自己的價值喜好去強加分別。」

「正能量讓我們滿懷希望,積極進取不好嗎?」
「滿懷希望不也是對未來願景的貪婪?積極進取不正是來自對過往失意的厭恨?」
「我們不是會依理性判斷做事嗎?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情緒化的吧?」
「我們自以為的理性,其實只是方向盤的角色,如果沒有腳下踩的油門,妳一直扳方向盤,車子也不會前進後退。
情感是催動人類行為的能量油門,一般所看到的情緒化,無非就是踩得用力些,暴衝了。」
「那我們如何引導這股你所謂的「無明能量」?用你常說的觀察嗎?」
「觀察必然會讓情緒能量從渾沌無明變得有序清明,但也同時讓能量轉換為意識或事物,無法再形成動力。」

「什麼意思?」
「還記得之前跟妳提過的,在事物形成之前的能量,也就是尚未被意識觀察前的狀態,我們稱之為「量子疊加」?
這時的量子態,既是此,也是彼,既是波動的群體,也是分離的個體,混沌飽滿,元氣淋漓。
如果我們已然經歷本能的求生恐懼,超越行為的認知文本;或者我們可以體會感悟一下,在形成貪婪與厭恨之前的,在東方被稱為「空性」,又被稱為「常」的這股無明能量?」

「用什麼去體會感悟?」
「用形成人類自我認知,分隔彼此的情緒障壁。在東方稱為「末那識」,一般稱為「我執」,若是將其昇華,就會成為「高級情感中心」。
如果只有本能,那人類與其他碳基生物無異;若是只有意識,人類就成為無機生物,無法介入物質世界,也無從經歷人世悲歡。
因為有感情驅動,人類才能以事(行為)輸出有序,形塑物質,構築人類世界。」

「如何體會感悟?」
「再次經歷妳已經超越的經歷衝撞,感受那個不再被衝撞影響的存在,那些在還沒形成意識與事物之前的能量,以肉身在時間的洪流瀑布中安靜等待,不再期待。

那時,妳就可以對自己輕輕耳語:「波羅僧揭締,諸常非法,體悟超越,待而不期。」

Cliff waterfall, Wulai, New Taipei

http://ibabel.tw/fair/index/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