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累,是為了即將到來的變局

Will the war in the dark night go away at dawn?

「屯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陰柔无應,處屯之終。進无所之,憂懼而已。故其象如此。
《象》曰:泣血漣如,何可長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你剛說,這一局的積累,是為了即將到來的變局?」
「是的。」
「你又說,只要有積累,就會出現負責分配的既得利益者?」
「自古皆然。」
「那我們讓那些既得利益者去處理變局不就好了?關我們啥事啊?」

「每一個沒分到利益,或自認分到的利益沒那些人多的人,都會覺得變局不干我的事。」
「不是嗎?」
「當然不是。妳忘了前兩局天地毀敗之時,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也沒有人是無辜的。」
「那我們可以幹嘛?」

「開荒之世,積累資源是為了應付變局,所以資源其實是足夠的,這是妳們的優勢。
但因為那些騎馬坐轎的既得利益者,在積累資源的過程中,卻忘了積累知識;
所以面對變局來臨,好日子過去時,不知如何是好,進退不得;這是劣勢。

妳們僅有的機會在於,應切割少數,讓那些曾經居位得利者,付出試誤的代價,而讓整體得到明確的資訊與方向。
而威脅在於,在切割過程中,那些少數者一定會試圖再度同化整體,扭曲資訊,把結構拉回他們所宣稱的,過往的美好時代。」

「切割了那些少數的,過往的既得利益者之後,就可以解決現有的問題嗎?」
「不會。但至少會形成一個可以面對變局,有共同願景,面向未來而非懷念過去的整體。」


「什麼樣的變局與願景?」
「開荒之世,缺的是資源,所以要不停的積累。
積累資源到一定程度,不管是外來的挑戰或內在的衝突,都會逼得妳要使用資源,用資源去交換知識,應對文明的變局與願景。」

Will the war in the dark night go away at dawn?

和平的條件

Nijubashi, Tokyo, 1936

「安藤君,陛下の軍隊を私するな! この石原を殺したければ直接貴様の手で殺せ!
安藤君,別私自動用陛下的軍隊!如果想殺掉這個石原的話就直接用你的手吧!」

—-石原莞爾.1936年2月26日,對率兵衝入東京陸軍參謀本部,拿手槍指著他的安藤輝三大尉怒吼。

——————————————-

所謂和平,不建立在防守者的一廂情願與攻擊者的善意保證上,而在於攻擊者的條件與能力是否到位。
攻擊者要發動攻擊,須要四項因素:

一.正當性
通常是委屈與恐懼,如「莫忘國恥」,或「民族已到了最後的關頭」;若能帶上光榮,如「民族的偉大復興」,那就更正當不過了。

二.可選擇性
攻擊通常是最後手段。除了攻擊,有無其他成本更低,效益更高,一樣可達成目的的手段?

三.可能後果
最可能的,最後的結果,我承受的起嗎?是我想要的嗎?

四.攻擊者的能力
我目前的能力足以讓我完成目的嗎?

如果上述四項條件具足到位,任何一位英明領袖都會發動攻擊,不管說過什麼話,簽過什麼協議條約。

同樣的,防守者若真心想追求和平,只能努力的,讓攻擊者上述四項條件無法成立到位。

1936,昭和十一年,2月26日清晨,東京都大雪。
一場失敗的兵變,讓一個國族更加堅信,為了國族的生存與光榮,他們迫切必須,也當然有能力,去攻擊佔領另一個國族。

Tokyo Station, 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