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先於本質,關係構成本質

Bay of Islands, Malta

「年輕時,為愛而活;年歲漸大後,為了活著而愛。」

——–川端康成

Bay of Islands, Malta

「依你所說,我們所在的宇宙是由意識,能量,物質三大領域,透過量子所串連組成的,那我們的存在又是什麼?」
「我們的存在與量子一樣,只是一種狀態,而非本質,『存在先於本質』。」
「那什麼構成本質?」
「關係構成本質。」
「什麼意思?」
「妳聽過『量子糾纏』嗎?」

「那個連它自己都搞不清楚是什麼狀態的東東,會彼此糾纏?」
「嗯,差不多。但不是那『個』,而是那『組』,是複數。
量子這個概念,原先來自我們追索事物的最小個體;早些年發現原子,以為就是它了,但沒過多久,技術進步了,發現原子又是電子、質子與中子所組成。
再深入這些組成原子的質子、中子,又發現它們是由一種稱為「夸克」的基本粒子所組成;我們以為「夸克」就是終極個體了,但觀察它時,卻發現它無法以單體形態存在,而是依循量子力學,以整組複數的系統存在。
既然是系統,就意謂著彼此有連帶關係。這顆粒子上旋,那顆粒子就會像照鏡子一樣下旋,不管它們分隔多遠,或者…」
「或者什麼?」
「如果時空是一體的,那麼不管分隔多遠,或者相距多久,當下眼前這顆粒子如此這般了;那宇宙彼端,千萬年後的那顆粒子,也會如約對應,必然那般。
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超距作用」的『量子糾纏』。」

「那又跟我們的本質有什麼關係?」
「我小時看書,常看到書上說『人是社會性動物,必得群居』,又說『人無法單獨存活』。
當時總覺得不服,心想如果是我,就算漂流荒島,被拘囚籠,只要有足夠的書可讀,大可自己一人過一輩子。
後來才知道,這不是只有心理素質與社會依存的問題,而是從最唯物,最基層的角度,那些構成『我』的粒子群,都不可能單獨存在。
所謂的『我』,其實是被一層一層,千絲萬縷的關係糾纏,所編織而成的。
拆掉這些關係,這個『我』也會一層一層的剝落,空無一物。
是故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即便是我帶去荒島上的書,也是來自數千年無數人所積累而成的文明所致;
就算是我終生被關在闇黑無明的囚室,也會因為想念一個人,而在心裡找到一個微光的角落。」

Bay of Islands, Mal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