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與觀光客的差別,在於看見的事物

Light and shadow in travel, Vienna Airport

「觀看確立了我們在周圍世界的位置。
我們用言語解釋這個世界,然而言語永遠無法改變我們被世界圍繞這個事實。
所見的事物與所知的事物之間,總是存在不確定的關係。」

—-約翰.伯格

Light and shadow in travel, Vienna Airport

旅行者與觀光客的差別,在於看見的事物。
當我們看見的同時,也意識到被別人看見,遂形成了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
觀光客出遊,只能看見安排好的事物:
這是我要買的,這是我要吃的,這是我…
當觀光客無法確認自已與陌生環境的關係時,最簡單立即的方式是,
拿起手機,對著自已,燦然一笑。


觀光客的成本何其高昂?付出了那麼寶貴的生命片段,移動了那麼遼遠的奔波路程,
卻只換回了一張一張,背景如畫片,而人物日漸疲憊衰老的:
「看,這是我,在這裡。」


當我們變成觀光客時,因為只看見自已,便不再在乎被別人看見;
當只能看見安排預定的事物時,便不會看見時刻都在變化的世界。
當我們覺知於此,忽而窺見眼前光陰閃爍明暗,事物不停流變……
彼時,我們才成為旅行者。

Light and shadow in travel, Vienna Airport

每個世代,都有人選擇去做了不合理的事

The sun always rises. Blackfriars Bridge, London

「別跟我講道理,我的朋友,
因為我也許會相信你。
但我已起誓,我來,是要行愚者之事。」

——-湯姆.哈迪,《 Taboo》

The sun always rises. Blackfriars Bridge, London

「你說:我們在身為胎兒,被羊水懷抱,與母親共為一體時,尚無個人,只是存活,不會追索任何意義,這是『前個人時期』。
我們若幾經人世,翻轉起伏,或者百億中能有一二,觀照此身,剎那清明,不再追索任何意義,這是『超個人狀態』。
這兩者有何不同?」
「這是肯恩.威爾伯先生提出的觀點,的確有很多人搞混這兩者,以為靈修的目的就是返回胎兒時期,肯恩稱之為『前/超謬誤。』
如果超越個人等同退回胎兒期,那人類何來進化的可能?
這兩者的不同,在於意識與意願。

前個人時期,胎兒與母親合為一體,無法切割,個人意識尚未出現。
超個人狀態,個人意識已察知到所謂個人,其實是條條網絡編織,層層關係堆疊而成的虛像,以此醒覺,超彼個人。

前個人時期,胎兒從母體吸收養份,只有求生本能,並無選項,所以也沒有可選擇的意願可言。
超個人狀態,一生已做過太多選擇,才知業力反覆,身不由己。既知無個人可言,遂起行愚者之事的意願。」

「等等,什麼意思?愚者之事?」
「就是大家都覺得不合理的事。」
「什麼叫不合理的事?」
「做了沒用,就算有用也對自己沒好處的事。」
「那幹嘛要跟自己過不去?」
「超個人狀態,沒有一個所謂的『自己』,可以過不去。」
「好吧,那為何要跟這個世界過不去?」
「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所有已發生的,現存的事物,是不是都是合理的?」
「合於什麼理?公理嗎?還是道理?」
「呃…不一定合於正義公理,但通常合於邏輯道理;也就是眼前所見的事物,通常都能推論出它發生的原因與理由。」

「這樣有什麼不好嗎?」
「大家都做合理的事,世界會變得怎麼樣?」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呃,這是個美好的想像,但從未發生過。
大家都做合理的事,就會像古老的影印機一樣,一再重複列印一張標準圖像,每印一張,就會遺失些資訊,最後變得模糊不清,如同之前提過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在歲月靜好中,同歸寂滅。」
「所以,你的意思是?」
「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因著每個世代,都有人選擇去做了不合理的事,才一再的被創造,救贖,延續至今。」

The sun always rises. Blackfriars Bridge,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