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眼前,作出,或不作選擇。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我一家人都已經死在他的手上,這筆血債已積了十九年,他若有十條命,我就該殺他十次。」
「你錯了。」
「我錯在哪裡?」
「你恨錯了。」
「我難道不該殺他?」
「不該!」
「為什麼?」
「因為他殺的,並不是你的父母親人,你跟他之間,本沒有任何仇恨。」

——古龍.《邊城浪子》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人與世界的關係,建立在三個因素上。

首先是「血緣」:你被某人生下來了,成為某個家族的一員。
這事,你無從選擇。

其次是「地緣」:你在某個社區長大,認識了某些人,交換交流了某些資訊或資源,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這事,你可能有些選擇。

最後是「價值」:你讀了某些書,看過某些電影聽過某些音樂,你開始喜歡相信尊敬迷戀某些說不清楚但明明白白存在的事物。
這事,選擇完全在你。

愈是能讓你選擇的事,愈重要。
你跟誰朝夕相處,比你姓什麼?是誰生的重要。
你看了,聽了,做了會感動開心的事物,又能讓你跟哪些人生活在同一座城市裡,變得不重要。

數千年前古老的國族,數千年後新生的公民,他們在生活時的眼前當下,都曾經擁有巨大的記憶,相信某些不移的神聖使命;直到時移事往,去聖除魅:
那些神聖的美好感覺畢竟凡塵累累,那些憂懼的焦慮害怕終究清朗明白。

像是揹負滅門血債的遺腹子,因著偉大使命而練得一身本領,日後驚曉他根本是街頭棄兒,那些深仇大恨與血統光榮,都與他無關。
雖然失落,但他的靈魂得以放下重擔,也才能面對眼前,作出,或不作選擇。

The Bell Tower of the Colonial Zen Temple and Refugee Street, Taipei

能拿來幹嘛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會判斷。

City Tunnel, Taipei

「取下圖書館書架上的書然後逐頁翻查從來不是一種高效率的檢索方法,即使有時這是一項有趣且增進知識的努力。…
如今,瞭解什麽變得不那麽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麽是已知的。」

—-約翰•凱(John Kay)

City Tunnel, Taipei

「學會看不太懂的書,能拿來幹嘛?」
「親愛的,學會看不太懂的書,能讓妳一生充滿樂趣。
能拿來幹嘛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學會判斷。」

處事掙活,妳得作出一連串看似直覺的判斷。
而這刹那的判斷,來自妳長期積累的兩件事:

其一,是邏輯。
這是被敬畏上帝的猶太人,稱為「與神爭辯的藝術」。
也是讓在街市遊走,長廊教學的蘇格拉底,最後得罪全雅典人,逼得飲下毒藥的力量。

邏輯無他,同一而已。先作歸納,再求演繹,既是如此,哪能這般?
邏輯如同建築,磚石層疊,塊壘森嚴,讓我們面對陌生事物與強大力量時,不致慌恐迷亂。

其二,是常識。
邏輯恆久,常識日異。
常識在八卦在臉書在推特IG在屎尿言論在所有我們以為浪費生命之處流動遊竄。

一位知識豐盈,而常識缺稀的學者,也會被一位不學無術,而透徹常識人心的流氓騙走畢生積蓄。
常識的可畏,如同流變的街巷,妳今天習以為常的事物,明天的樣貌就不一樣了。

邏輯與常識結合,方有「批判性思考」,讓妳能在舉世皆信時起疑,眾人嘲弄時生信。
它不保證能讓妳所有的判斷都是對的,但總能讓妳,作出當時當下,無從悔恨的決定。

http://ibabel.tw/fair/index/497

City Tunnel,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