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Bridge in Twilight, Taipei

「有王告大臣,汝牽一象來示盲者時,眾盲各以手觸。大王喚眾盲問之:「汝見象類何物?觸其牙者言:象形如蘿菔根;觸其耳者言如萁;觸其腳者言如臼;觸其脊者言如床;觸其腹者言如瓮;觸其尾者言如繩。……王喻如來正偏知,臣喻方等涅槃經,又象喻佛性,盲者喻一切眾生無明也。」

——-《涅槃經》

Bridge in Twilight, Taipei

「所以資訊是客觀的,意義是主觀的?」
「如果大家得到的資訊來源都一致,那我們或可先假設資訊是客觀的。」
「啊不然咧?」
「但通常從一開始,大家得到的資訊來源就不一樣,這註定了從事實開始,就無法客觀。」
「什麼意思?」

「假設有這樣一個人,曾經在某塊土地上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妳說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這有什麼好問的,當然是壞人。」
「但對他的小女兒而言,他卻是記憶中最溫柔善良的父親,每次她犯錯,他都會婉言相告,包容寬恕。」
「那是他女兒才這樣吧?這點你連那個壞人都比不上。」
「嗯…好吧。他的同事說他陰險虛偽,但他某位以正直與壞脾氣著稱的少年好友,每次遇到困境時,就會說要去投靠這個壞人,因為他信任這個陰險虛偽者的人格。」
「所以這個傢伙,又是壞人,又是好爸爸,又陰險虛偽,又被朋友信任?」
「對。」
「這裡頭有人惡意中傷或有人美化了嗎?」
「我猜想沒有。這裡頭每個人都說了實話。因為他們都實際接觸到這個人的某一面。」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空間。」
「什麼意思啦?你一定被很多人說你很假掰對不?」
「每個人得到的資訊,事實前提已經不一樣了;再加上每個人所處的立場,給予的意義也大不相同,兩兩相乘,這就是來自空間的錯位與既視感。

對。我會因為身處不同的場所,所遇見的不同處境,而呈現不同的面貌。
那個壞人也是,親愛的,妳也會是。」

「…我只有對你比較壞。」
「我知道。因為我們身處的空間,決定了彼此的角色。這是我的報應,也是我的榮幸。」

Bridge in Twilight, Taipei

只有人的角色出現時,資訊才有意義

Man-made things have meaning first,
and then become things.

「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神吩咐他說:『園中各樣樹上的果子,你可以隨意吃, 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

————《舊約.創世記》

「什麼是訊息?」
「妳腦中的想法,心中的感受,外顯於世界,化為妳的行為,語言,表情;或者透過某種媒材,變成妳的創作,讓另一個人可接收到時,就是訊息。」
「那什麼是資料?」
「同樣來源的,或同樣類型、同樣目的的訊息,持續發生積累,就會形成資料。」
「這就是我們所謂的資訊嗎?」
「是的,發生在客觀世界,有一定規律的組合,就是資訊。」

「什麼樣的資訊才有意義?」
「什麼樣的資訊都沒有意義,只有人的角色出現時,資訊才有意義。」
「什麼意思?」
「妳最近清理雜物時,是不是清出了一堆小時蒐藏的動漫紀念品拿去回收?」
「嗯,我不喜歡了。」
「可是妳還記得國中時如何興奮的約朋友去逛同人展,回家時如獲珍寶的把這些紀念品帶回來時的開心嗎?」
「記得啦,可是現在就是沒感覺了我也沒辦法啊?」
「對,當妳已不是國中時那個迷戀動漫的少女時,這些承載資訊的紀念品,就失去意義了。」

「所以意義是因人而異?」
「更精確的說,是因人的角色而異。人還是那個人,但角色會隨著時間,場所,遇到的人與事物而轉移變化。
聖經裡的神,當衪把創造出來的第一個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時,就是先給他一個角色。
當衪說『各樣樹上的果子』,是給予資訊,而『你可以隨意吃』,就是賦予他意義。」
「那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不能吃,吃了就死又是哪招?」
「那叫『權威控制』,除了賦予意義外,也建構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關係,給予權重,讓使用者遵循設定秩序者的意志而行。」

「可是那人還是吃了不是嗎?」
「對,這故事告訴我們,哪怕是神,是世界所有事物與規範的制定者,也無法侵奪事物對個人的意義。

資訊就像顏料,意義就是人使用顏料塗抹成畫。
而人,是會變的…。

當我幫妳把那些動漫紀念品拿去回收時,多少有些感傷。
我心中知道,那個在夏天雨中與友伴排隊,等同人展開門的小女孩,已經不會再回來了。」

Harrods,1999

謙卑與自卑的差別在哪裡?

river, south china

【大有 上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大有之世,以剛居上,而能下從六五,是能履信思順而尚賢也。滿而不溢,故其占如此。

《象》曰:大有上吉,自天祐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river, south china

「你說謙卑與自卑,看似相似,卻非同類?」

「是的。」

「謙卑與自卑的差別在哪裡?」

「謙卑者有超乎自我的信仰,自卑者只有在乎自我的執念。」

「什麼意思?」

「謙卑者知道自己是造化的一小部份,沒有他,造化依然運行,所以不會張揚狂妄,這是他的優勢。

但謙卑者也同時明白,不同的人去完成造化所交付的任務,一定會有不同的品質與成果,乃至創造完全不同的歷史路徑,這是他的機會。」

「那自卑者呢?」

「自卑者內心浮怯,底氣不足,需要虛張聲勢來驚嚇別人,從而得到安全感。

但資源一再用於這種無謂的事物上,無法再生交換,終至衰敗失序,這是他命定的劣勢。

而虛張聲勢去驚嚇或買通別人,來形塑自己,讓自己有一種大國掘起,號令天下,莫敢不從的威風,也終會被人看穿底牌,這是他自找的威脅。」

「所以謙卑者也相信 「慈悲沒有敵人」這種說法嗎?」

「呃…務實的謙卑者,恐怕比較相信「敵人沒有慈悲」這個現實。」

「那謙卑者如何面對「敵人沒有慈悲」這個現實?」

「形諸於上,無所替換,不可退讓的普世價值,也就是他願意為之奮戰的信仰。」

river, south china

生產者創新

Evening Tavern, London

「對我而言,夢想就像是定罪。
我是自己夢想的囚徒。」

——Sergio Gabriel Martinez(2010世界最佳拳擊手,37歲高齡奪得世界中量級拳王)

Evening Tavern, London

一.任務
消費者需求,只會帶來效率的提昇與效能的改進,不會有意外的創新。
結構性的,與現有商品與服務截然不同的、不連續的創新,只有來自生產者。
生產者除了滿足已知的需求外,更應創造未知的,比現有更好的商品與服務,來取代已知的事物。
創新,是生產者的天命。

二.資源
為了完成「創新」的任務,生產者必須擁有,比滿足既有市場所需的產能更多的,額外的利潤。
創新必得承擔風險,必得經受時間。
沒有額外的,足以支付風險與時間消耗的利潤,生產者將不敢也不會創新,市場將出現更多同質而價廉的商品與服務,在價格與成本競爭下,品質逐漸崩壞。

三.權力
為了擁有更多支付未來創新的利潤,生產者必須取得兩種權力:
1- 價值解釋權
不透過經銷商,直接面對終端消費者,解釋商品與服務,讓消費者理解與感受價值的權力
2- 價格控制權
即便有經銷商,但仍能透過直往銷售,控制市場終端價格,讓利潤維持合理空間的權力

四.義務
為了取得「價值解釋權」與「價格控制權」,生產者必須做到,讓消費者得到「物超所值」的商品與服務的義務。
消費者所消費的,不是「價值」,也不是「價格」,而是「價值超過價格」這件事。
長期以來,「物超所值」的義務,是由經銷商來為消費者完成,所以「價值解釋權」與「價格控制權」,自然也由經銷商所掌控。

生產者必須取得新的工具,學習新的技能,最重要的,要有新的體認,才能從經銷商手上,一點一滴,逐步取回這項義務。

那時,消費者與生產者眼中,自然會看見不同的彼此,並在新的關係基礎上,創造新的未來。

Evening Tavern, London

謙卑者沒有號令天下的念想

Winter in the South, Kaohsiung

【大有 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大有之世,柔順而中,以處尊位。虛己以應九二之賢,而上下歸之,是其孚信之交也。

然君道貴剛,太柔則廢,當以威濟之,則吉。如其象占如此,亦戒辭也。

《象》曰:厥孚交如,信以發志也。

 一人之信,足以發上下之志也。

威如之吉,易而无備也。

太柔,則人將易之,而无畏備之心。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Winter in the South, Kaohsiung

「謙卑,謙卑,再謙卑?我還是不懂欸?」

「第一種謙卑讓妳低調處事,不事張揚,從而得到別人的信任,願意來幫妳,這種謙卑謂之「孚眾」。

第二種謙卑讓妳專心一致,不生枝節,更不會反覆折騰,浪費心力,這種謙卑謂之「守誠」。

第三種謙卑讓妳在磨難迷霧中,坦然承認自己的失敗與無知,從而得以證否試誤,認錯改正,這種謙卑謂之「示弱」。」

「這三種謙卑是優勢還是機會?」

「都是。放諸於內是優勢,用之在外是機會。」

「啊都沒有劣勢威脅喔?」

「如果只是把謙卑當作手段,當作宣傳社交的工具,總有一天會被人看破手腳,那時就會成為劣勢,威脅也會隨之而來。」

「如果我真的能謙卑,謙卑,再謙卑的話,那會怎樣?

「如果妳真的能謙卑,謙卑,再謙卑;那麼有朝一日,或可迎來一個國族歷史上從未來到的位置。」

「很威風的位置嗎?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所謂「威」,不來自妳,來自別人願意把妳的話當話。

謙卑者沒有號令天下的念想,那是自卑者才需要的精神鴉片。」

「謙卑與自卑不是看來都很像嗎?」

「謙卑與自卑,如同隔著大海的此岸彼岸,看似同文,卻非同類。」

Winter in the South, Kaohsiung

小南門站- Xiaonanmen Station

Xiaonanmen Station

【小南門】

1875年(光緒元年),鐵腕欽差沈葆禎離台前,奏請設台北府城。十年後,1884年城垣完工,城週一千五百餘丈,南北較長而東西略窄;還為了風水之需,背靠七星山,故此南北偏了15度。

官府只完成了高大的城牆,城門則由在地土豪富商捐資完成。東(景福門)西(寶成門)南(麗正門)北(承恩門)四門都決定了,住在河西岸自成枋橋國的漳州豪族林維源有意見了:

「我枋橋漳民與艋舺泉民宿有仇怨,今同自城西寶成門出入,必生口舌,繼而拳腳難免;若是再起械鬥,生靈塗炭,這台北府城內有幾多兵勇可鎮?對大人的前途也不好啊?」

「林少卿的意思是?」

「城西寶成與城南麗正之間,另起一門,供我漳民出入,免經艋舺泉民居處,各不相干。」

「官家沒這開銷?」

「漳民出入,自然漳民自建,開銷概由林本源氏族支付,官家不動一文。」

「林家資建此門,自是好事,此門何名?」

「重熙門如何?」

百餘年後,再次述繪這段歷史時,忽而意識到:

一.在台灣,公共建設走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其實是百餘年來的傳統。

二.華夏自秦制郡縣以來被扼殺的戰國豪族傳統,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一直存在,且在文化政治經濟上,始終扮演國族「凝結核」的角色。

三.小南門在台北城垣之間,既聯合,又獨立;城垣傾敗後,獨立南方,彷如島國百年身影。

Xiaonanmen Station

【臺北商品陳列館】

1895年,日本殖民台灣第一年,隨著軍人文官而來的學者專家們,在城南重熙門外,設置苗圃,廣栽南國植物。

1917年,由台北苗圃升級的「林業試驗場」成為現代化後的台北州著名場所,為了準備再次升級,擴大影響力,在荷花池畔建成了日式大廣間的「台北商品陳列館」。

1921年,開放給全民的總督府殖產局植物園正式掛牌。1925年,慶祝始政三十年的「台灣展覽會」將植物園設為第二會場,台北商品陳列館中,遊人絡繹不絕。

盛夏日暮,就著夕陽映照的荷池花葉,在陳列館臨水的長廊間,啜飲來自坪林的文山包種茶,聽著蟬聲唧唧, 遠離遠方帝都官場紛擾,那是何等風流?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以亞洲戰區最高指揮名義,代表盟軍接收托管台灣。

1951年,舊金山和約,日本正式宣告放棄台灣澎湖主權。

再二十年後,國民政府拆除殖民風格的日式大廣間,重建為中國陵墓風格的宮殿建築,面向東方,背水而立,夕陽荷塘,再不相見。

Xiaonanmen Station

【總督府專賣局】

1897年,日本殖民第三年,在經過總督府學者田野調查,掌握台民吸食鴉片實況後, 頒布《臺灣阿片令》,禁止一般人吸食,僅限經醫師證明而領有牌照之阿片菸癮者,可購買官製煙膏以吸食。

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在台北城小南門外,設「台灣製藥所」,官方統一煉製鴉片,供領有執照的台民與藥用所需,日本人則嚴禁使用。

1906年,兒玉總督任內,統整鴉片,香煙,樟腦等物資納入總督府專賣局管理生產。

1913年,由傳奇的總督府營繕課技師森山松之助設計的總督府專賣局完工,成為城南管制藥品生產區的指揮中樞。

1929年,世界經濟大蕭條,收入拮据的總督府突發奇想,想自鴉片中開闢財源,不顧三十多年來台島鴉片癮者已少,發佈「改正阿片令」,放寬使用限制。

此令一出,全島輿論嘩然,為了改變輿情,當時的台灣第一大報《日日新報》出現了一則帶風向的讀者投書:

「臺灣人之吸食阿片,為勤勞也,非懶散也 …… 我先民之得盡力開墾,前茅後勁,再接再厲,以造成今日之基礎者,非受阿片之效乎?」

「帝國領有之初,政府則議禁止,嗣因習慣上、人道上之故,乃立漸禁方針。是時,特許吸食者十六萬人,閱今三十餘年,僅有二萬五千人,使非漸禁之功效,則此三十年間,戶口之增加,富力之日進,吸食者當在三十萬人以上。則此次再請特許者二萬五千人,亦不過全人口二百分之一分強爾,無大關係,亦不成大問題,又何事議論沸騰哉!」

此文一出,署名「連雅堂」的作者被全島痛罵,也被同溫層文人所不恥,踢出詩社群組。最後只得舉家搬離台島,遠渡中國,不意從此開啟家族下一個世代的富貴事業。

那自然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Xiaonanmen Station

【建功神社】

1920年代中葉,帝國殖民台灣三十年後,台島人民自治呼聲日益熾烈,且取得帝國內部多位高階日籍人士同情或支持,援引愛爾蘭獨立於不列顛帝國之例,發起「台灣自治議會請願運動」。

在此壓力下,總督府遂謀求以一華麗的,創新的「帝國典儀裝置」,塑造和漢一體,日台同命的社會認同。多年前台灣神社宮司建議的「台灣靖國神社」,就從一個被拒絕的謬想,成為有利於形成共同體的構思。

1928年,「建功神社」在另一位傳奇總督府營繕課技師井手薰手上鉤劃完成。洞悉此神社政治任務的井手技師,拋開日本神道傳統神社的規範:以華式牌坊置換鳥居,以歐式圓頂替換宮簷,以台式廟鼓落於橋前,以鋼筋水泥取代檜木煉瓦,成就了一座在日本絕無可能出現,卻出現在殖民南島的「新.靖國神社」。

「建功神社」內入祠帝國始政南島三十多年來,因公殉職的一萬六千多名軍公教人員,不分職級,不分種族,同體一命,為國招魂。

井手薰自言,此作品意圖將和式,漢式,歐式融為一體,殊為不易。

但他一定沒想到,三十年後,他的作品被另一群渡海而來的人接收,拜占庭式的圓頂加上中國天壇式的高帽子,幾何素淨的穹頂安上一顆光芒四射的黨國日徽。

對新來的殖民者而言,他們不需要融合,只需要位子;不需要呈現美感,只需要展現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