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可能都存在的那種可能

The swamp where life was born

【 隨   元亨,利貞,无咎】

 隨,從也。以卦變言之,本自困卦九來居初,又自噬嗑九來居五,而自未濟來者,兼此二變,皆剛來隨柔之義,以二體言之,為此動而彼說,亦隨之義,故為隨。

己能隨物,物來隨己,彼此相從,其通易矣,故其占為元亨。然必利於貞,乃得无咎。若所隨不貞,則雖大亨而不免於有咎矣。

《春秋傳》:「穆姜曰:有是四德,隨而无咎;我皆无之,豈隨也哉?」今按四德雖非本義,然其下云云,深得占法之意。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大亨,貞无咎,而天下隨時。

言能如是,則天下之所從也。

  隨時之義大矣哉。

《象》曰: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嚮晦入宴息。

 雷藏澤中,隨時休息。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he swamp where life was born

「在上一局結束時,你說:健康的,自然的生命終止,可以讓世界進入下一個改變的可能?」

「是的。」

「哪一種可能?」

「各種可能都存在的那種可能。」

「靠,又在說屁話了?」

「上一代健康的終止,就不會將能量耗盡,會將能量保留給下一代共同體;而在世界既有規範打破毀損的情況下,剩下的將成為材料與資源。

內有能量,外有資源,這是個有主動權,可以創造各種可能的開局。」

「那身處這一個開局的共同體,應該怎麼掌握利用這個好不容易得來的主動權?」

「主動的隨順環變化,成為看似被動的主動。」

「……」

「這一局開局時,共同體本身能量具足,這是”元”;

但並沒有封閉鎖國,而是與世界流動交換,那是”亨”;

能量與資源交換交易後,產出一加一大於二的價值剩餘,這被稱為”利”;

最後,在證否試誤的過程中,妳會犯錯,也會因著付出代價而收獲好感與信任;

於是妳應該總結經驗,建構秩序,讓這一切穩定下來,這就是”貞”。」

「所以,主動的被動,是為了證否試誤,尋找新世界的秩序?」

「我很高興妳聽懂了。」

「那找到新秩序之後呢?」

「完成這一切後,不管是一個人或一群共同體,也應該累了。

就算是上帝,到了第七天,也得休息一下,讓下一個週期的黎明前來喚醒世界。」

The swamp where life was born

涵洞的那頭,清明透亮如一塊玻璃。

Old mines, new Taipei

「知識最大的敵人不是無知,而是擁有知識的幻覺。」~ Stephen Hawking (1942~2018)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絕為棄做。」—《老子》(郭店楚簡)

Old mines, new Taipei

「當靈魂如鳥兒般飛出禁錮我們一生的鳥籠時,一定覺得自由暢快吧?」
「嗯,也許有人如此,但我猜想,也有許多人不是。」
「那這許多人是怎樣?」
「恐懼,焦慮,不知如何是好。」

「自由不是很好嗎?」
「對剛釋放的靈魂而言,眼前突然一片空白;當妳去哪裡都可以時,就會變成不曉得應該去哪裡?」
「那他們會怎樣?」
「一些有信仰的,就會被歸檔到他們所信仰的檔案裡,成為神聖資料庫的一部份;
一些對場域有所依戀的,就會依附場域,直到場域被破壞;
一些沒有信仰也沒有場域可依付的,就會追尋溫度。」

「溫度?」
「地球上的有機生物,最主要的組成元素是什麼?」
「碳?」
「對。只要是碳組成的有機體,就會腐敗,就能燃燒;而腐壞燃燒的過程中,就會釋放出熱能與碳粒。
那些飄零殘破的意識,不得不像流浪動物一般,本能的追索一些空氣中傳來的溫度與氣味,依此為存。」

「那像你這種什麼都不信的人呢?」
「絕望。」
「為什麼?因為人家都有地方去,你們沒有嗎?」
「不是。我猜想就像我九歲時爬過的那個涵洞,洞裡又黑又濕,但涵洞的那頭,卻清明透亮如一塊玻璃。」
「爬出涵洞時?」
「我會置身在一處陌生的巷弄裡,完全的陌生,然後我會發現,愈走入巷弄深處,就愈不知如何是好;
我累積一輩子的知識,到此一無所知。」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我一生所學得的知識,必然是點點滴滴,由不同的資訊碎片積累拼湊而成的;
但我爬出涵洞時,所碰觸到的,卻是一個無法分割辨識的整體。
彼時,若我仍有感受,最可能的是因為意識到以為自己擁有知識的幻滅,與隨之而來的絕望。」

「這是你要的嗎?」
「絕望,是我們為了醒覺而必得付出的代價。」

Old mines, new Taipei

什麼是”有病”?

wilderness, england

【豫  上六,冥豫。成有渝,无咎】

以陰柔居豫極,為昏冥於豫之象。以其動體,故又為其事雖成,而能有渝之象。

戒占者如是,則能補過而无咎,所以廣遷善之門也。

《象》曰:冥豫在上,何可長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wilderness, england

「你說”為了穩定,而迴避挑戰,放棄進化,只為了追求不死的共同體,其實就是有病”?」

「是的。」

「什麼是”有病”?」

「不妨先問,什麼是”健康”?

我所以為的健康,是身體狀態除了必要的維生需求外,不會過度的積累資源,蓄養能量;而是將資源與能量不斷的與外部交換,以風險為試誤的成本,視挑戰為進化的誘因;

讓自身與世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追求其命維新,接受有始有終。」

「所以”有病”,就是”健康”的相反嗎?」

「是的。超過維生所需,不求交換共生;而是以積累資源,蓄養能量在自身為最高目的。

將自身所處的生態資源耗用迨盡後,就不擇手段的,將所有能接觸到的外部資源搶奪佔有,最後破壞所有跟它相關的世界,這就是”有病”。

這種共同體的優勢,在於它不僅繼承了先人所留下的資源,還不斷的從外部掠奪能量,所以實力與影響力都非常強大。

但為了支撐這個強大實力,它必須耗費大量的資源去組建運作結構與維穩系統,但這些結構系統都不具備可以對外交換產出的生產功能;

只要一旦外部可掠奪,內部可分配的資源能量小於支撐結構系統的成本,它就必須面對自我崩壞的劣勢。

當這樣的共同體初生時,由於看來無害,而且它所擁有的資源能量讓外部其他共同體對它產生欲望,樂於跟它交換,並將其納入整體世界的系統之中,這是它的歷史機遇。

但當它開始變成龐然大物,只取用而不付出它之前向世界承諾的代價時,世界就會發現它已成為整體系統的威脅,而也必然要在它成為不可逆轉的災難前,處理掉這個威脅。」

「這樣的共同體在歷史上出現過嗎?」

「這樣的共同體在歷史上時不時就會出現,這是人類社會進化過程中難以迴避的變種基因。發生在人體內,就是我們常聽聞的”癌細胞”。」

「等一下,那你剛說”健康”的定義時,最後是”接受有始有終”,健康會結束,算什麼健康?」

「健康不等於活著,生存也不等於生活。所謂”無疾而終”,就是健康的,自然的生命終止,讓世界進入下一個改變的可能。」

wilderness, england

思考你的本能

Edinburgh in the autumn rain

「當籠子的門打開時,自小在籠內長大的鳥兒,終不免要猶豫一下,才敢飛出籠外。」

——–Sri.Yukteswar

Edinburgh in the autumn rain

「如果我願意以自己為代價,跟世界交換更好的可能,那我應該從哪裡開始?」
「做買賣,當然要從妳拿來交易的事物開始。」
「那是什麼?」
「妳自己。妳應當先從認識自己開始。」
「我不認識自己嗎?」
「我們從來都不曾認識自己。」

「我的名字,我的記憶,我與家人好友之間的生活感受,這些不都是我自己嗎?」
「不是。那些是構成妳自我認知的目錄索引與資料存檔,但不是妳。」
「那我應該從哪裡認識自己?」
「從妳最基本的物質構成,妳的肉身開始。
妳的肉身是由原始的”爬蟲類腦”,所控制的”本能”來維持基本運作。所以,要認識它,就不能身在其中認同它;而必需在外部用其他的功能錯置,才能觀察它,進而學會控制它。」
「用哪一種功能去錯置與控制”本能”?」
「”本能”是四種功能中反應最快的,所以我們可以試著用最慢的”思考”去錯置與控制。」
「思考你的本能?」
「是的。思考觀察所有妳與生俱來,不學而會的本能:呼吸,行走,睡眠,飲食。」

「觀察它們如何運作嗎?」
「不止於此。也要觀察它們跟外部的環境如何互動?觀察它們運作時所帶來給妳的感受為何?然後思考它們運作的原因與結果。」
「身體本能運作的原因不就是為了生存嗎?」
「是的。就像是從小把鳥兒關起來餵養的籠子,沒有籠子,鳥兒就無所依恃。」
「那結果呢?」
「就像是一座華麗的洋樓,從落成的那天開始,就註定了某時的必然傾毀敗壞。」
「所以答案就是老生常談的,”人生無非是苦”之類的?」

「親愛的,痛苦,只是一組設定好的程式碼。
目的在啟動妳的情感能量,形成妳的體驗質量,累積妳的經驗資料庫;最後在某個必然來到的時刻,量變引起質變。

彼時,妳那小小的靈魂,終會瞥見鳥籠的門無風自開,無人看守。」

Edinburgh in the autumn rain

我們為什麼該尊重來自不同生命的文化?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It is not the strongest of the species that survive, nor the most intelligent, but the one most responsive to change.」
—Charles Darwin

「能夠生存下來的,既不是最強壯的、也並非最聰明的物種,而是最能適應改變的物種。」
——查爾斯·達爾文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我們為什麼該尊重來自不同生命的文化?
因為時間不停的流動,我們既是過往的全部,也是未來的片斷。
不同的生命與文化,所構築的多樣生態,相較於單一而自認血統高貴的文化,能承受更多未知的打擊,產出更多精采的未來。

那些到了新地方,卻念念復興故國傳統; 與面對新來客,一心「矯正」對方,要求對方認同己身文化的人; 都是企圖用死去的光榮,悶死新生的未來,從而失去選擇的機會。

一個不會啐啐念提醒你要愛她的土地,才會成為你衷心不渝的母國。

文明是一個不停演進的過程:今日的叛逆,明天的傳統;昨夜的邊緣,來日的主流。
我們尊重外來與不同,是為了保留未來的選擇,與無法預期的可能。

colonial governor’s residence

以自己為代價,向世界交換更美好的可能。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

「人必須忠於自己,喬伊。不能違背自己的本能,沒有任何事物比活下去更艱難。
這條路沒有退路,是對是錯,你我必須背負,終其一生。
現在快回去找你的媽媽,告訴她一切安好,山谷裡不再有槍聲了……」

—–《原野奇俠》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

「你說,當我們能夠觀察自己之後,就可能有意識的使用三種腦所控制的四種功能,來創造不同的自我?」
「是的。」
「怎麼創造?」
「本能與行動維繫了肉身在這個物理世界的存在。
感情是我們想要做些什麼,完成什麼的主要能量。
理智透過語言與文字,創造了我們認知的世界。

但這四者常常會試著取代對方的角色,造成不可避免的錯置。
既然錯置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就可能透過有意識的訓練,將錯置納入控制中,進而因應時空環境,創造不同的自我。」

「從哪裡開始?」
「不妨從”本能妳的感情”開始。」
「什麼意思?」
「我們通常最容易發生的錯置,就是本能覺得恐懼時,會搶奪感情的能量來為它所用,於是產生了委屈與怨怒,這是”感情妳的本能”,本能是主體與目的,感情是資源與手段。」
「這會發生什麼事?」
「小則私人恩怨,大則國仇家恨。」
「啊大家不都是這樣?」
「但妳是妳,妳可以選擇不必然要跟大家一樣。」

「那”本能妳的感情”呢?」
「剛好倒過來:感情必然有個投射對象,小則某人,大則家園,先以感情為主體,再啟動本能的生存與保護機制。」
「這會發生什麼事?」
「為妳所愛的人與事物付出而甘心,為妳珍視的家園環境犧牲而不悔。」
「那我不能只愛自己嗎?」
「也不是不行,但那就不是以感情投射為主,而是以本能自我為主;
當妳只愛自己時,妳就會失去與世界交換價值的能力,妳不愛世界,世界也不會愛妳。」

「好吧,那我試著”本能我的感情”時,會發生什麼事?」
「在東方,我們叫作”願力”;在西方,則被稱為”救贖”。」
「什麼意思?」

「妳會以自己為代價,向世界交換更美好的可能。」

Irises in the valley in spring

以血緣為前提,以穩定壓倒一切

big tree in snow

【豫  六五,貞疾,恒不死】

當豫之時,以柔居尊,沈溺於豫,又乘九四之剛,眾不附而處勢危,故為貞疾之象。

然以其得中,故又為恒不死之象。即象而觀,占在其中矣。

《象》曰:六五貞疾,乘剛也。恒不死,中未亡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big tree in snow

「所以,願意”認錯”,進而透過”後悔”而改變進化,最後得到”反脆弱”的共同體,就能”其命維新”嗎?」

「妳知道”其命維新”這四個字後面是什麼嗎?」

「不知。課本裡只教了”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八個字。」

「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靠,”無所不用其極”這六個字是出自這裡啊?」

「嗯,為了延續道統慧命,帶領共同體的君子大人們,必須試誤證否各種可能,實際踩踏各個方向邊界。」

「那就可以”其命維新”了嗎?」

「物理沒有永動機,化學沒有恆燃物,人世間因緣際會出現的共同體,再怎麼偉大,也無法透過”反脆弱”來昇華為永恆體。」

「可是我們不是常聽說某某文明是唯一延續了五千年的人類之光?」

「妳聽到的那個某某文明,就是符合了在漫長的時間裡,讓各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技術觀念進入試誤,改變基因,最後形成什麼都有一些,卻什麼都不是的特異文明。」

「這樣有什麼不好?」

「這樣的共同體,首先必須建立在極為穩定的社會基礎上,而這個基礎通常就是血緣家族,這是優勢。

而血緣家族是無法讓人的自由意志選擇的,總會累積一定的妥協失序,最後造成共同體的傾敗,這是劣勢。

也正因為它的基礎穩固強大,才能無所不用其極的,讓各種外來技術觀念進來試誤證否,交換基因,這是機會。

但共同體以血緣為價值前提,以穩定壓倒一切的先天基因,最後還是會讓內部的失序外部化為威脅。

當初透過反脆弱來回應挑戰,改變進化,進而得到一個穩定的共同體;

但最終這個共同體,卻為了穩定,而迴避挑戰,放棄進化,只為了追求不死。」

「為什會這樣?可以簡單一點的說嗎?」

「簡單的說,就是有病。」

big tree in s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