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願景

Goals and Vision

【蠱  九二,幹母之蠱,不可貞】

九二剛中,上應六五,子幹母蠱而得中之象,以剛承柔而治其壞,故又戒以不可堅貞。言當巽以入之也。

《象》曰: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Goals and Vision

「目的是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正負表列都明確之後了,下一步是什麼?」

「下一步要根據明確的目的與原則,去設定目標與願景。」

「目的與目標有什麼不同?」

「目的是要改變的事物,目標是為了要改變這些事物,所必需達成的量化標的。」

「什麼意思?」

「比如說,如果你的目的是發大財…」

「靠,誰不想發財啊?你不能用優雅一點的字眼嗎?比如說,財富自由?」

「好吧,假如你的目的是財富自由,那目標就是,你的財富自由是指有多少資產?多少現金?你打算用幾年的時間達成?」

「一條一條落實下來?」

「對,這樣你就會明白你的目的與現實之間的差距,這是優勢。

當你因著設定目標,而發現與現實落差太大,不可能實現時;你自然就會去調整目的,不再堅持,從而發現其他機會。」

「那什麼是願景?」

「目標是量變,量變會引起質變,願景就是當你的目標逐一達成後,現實世界所發生的,比現狀更美好的質變。」

「是喔?達成目標,願景就會實現嗎?」

「其實真要達成目標,願景就如實出現的案例並不多。」

「為什麼?」

「還記得以前說過的,觀察現實時必然有的瞎子摸象侷限,與思維經驗時必然有的刻舟求劍誤差嗎?

這兩者加乘效應,註定人不可能一次就列出完美的目標,這是劣勢。」

「不能一次列出,那就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步試誤不就好了?」

「對,這是所有設定計畫的參謀們都該預設的心態,但即便如此,你還是無法避免不可預期的威脅。」

「什麼威脅?」

「當你一步一步試誤時,都會擾動外界,破壞原有的平衡,帶來整體的失序;而這些失衡失序,也必然會造成未知的變化。」

Goals and Vision

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

Thinking of Van Gogh

「開始畫之前・先閉上眼晴,試著用心把繪製對象透視清楚,想一想繪製過程的每個步驟階段,思考這次繪畫的基本構想與目的。

這些凖備事項,稱為”概念”( conception),即對繪製對象確立概念,使其具體成形。」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Thinking of Van Gogh

「客觀觀察要從比例開始,那主觀的審美呢?」
「從概念開始。」
「什麼是概念?」
「我的志願。」
「小學的作文題目?」
「對。讓一個尚未碰觸到真實世界的小學生,將自身未來的欲望投射到對世界的想像,這就是概念。」

「這跟審美有什麼關係?」
「因為是想像與主觀的,所以妳志願成為什麼角色,必然跟妳的價值有關: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而決定這種想像的,常常是來自某個畫面,某種影像所引起的欲望。」
「但每個人小時的志願都不一樣啊?」
「每個人的志願,除了投射出妳的欲望外,也呈現妳對美感的取捨:有些人想成為軍人,因為雄壯與陽剛吸引了他;有些人想當空姐,因為不管如何煩瑣操勞,總是看來優雅從容。

志願與概念一樣,都得包含兩個因素:我與這個世界。然後才會發生這樣的念想:
我是誰?這世界現在是什麼樣子?我想讓這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想讓自己在這世界裡成為誰?」

「這跟繪畫又有什麼關係?」
「每個繪者,在他立足於他要描繪的場景之前,也都得經歷類似的過程:
我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想讓衪成為什麼樣子?我如何表現我心中看到的樣子?」

「如果主觀的概念太強大了,是否就會改變客觀的世界?」
「不一定。有人在世時就名利雙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對美感的標準;有人終其一生,窮困潦倒,死後卻感動了無數人。」
「為什麼?」
「來自主觀的概念愈強大,與客觀的世界必然愈不相容,落差愈大,摩擦也愈強烈。
有人生逢其時,這世界正等著被改變;有人生不逢時,這世界只能讓他在角落裡自生自滅。」

「哪那位概念強大,又與世界不容,卻又生不逢時的人,不是很倒楣嗎?」
「還記得我以前跟妳說過的?人終歸一死,我們能擁有的,只是經歷。
那人雖然經歷了困頓無助,悲涼自棄;但生命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溫度,就能讓他感受暖意;
而他那與當世不容的概念,必然伴隨著他的經歷,讓他的生命得以豐厚深沉,不枉人身。」

Thinking of Van Gogh

所謂”姿態”?

attitude

「客也何為?十八之年,天涯放遊。正高談拄頰,淳於曼倩;新知抵掌,劇孟曹丘。楚漢縱橫,陳隋遊戲,舌在荒唐一笑收。誰真假,笑儒生誑世,定本《春秋》。

眼中幾許王侯,記珠履三千宴畫樓。歎伏波歌舞,淒涼東市;征南士馬,慟哭西州。唯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雪滿頭。關心處,且追陪少壯,莫話閑愁。」

—-吳梅村.《沁園春(贈柳敬亭)》

attitude

所謂”姿態”,並非張作招展。

先得有種態度,在時間裡積累層疊,黑白落盡,方得一些姿色。

「唯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雪滿頭。」

attitude

目的與原則

temple in forest

【 蠱  初六,幹父之蠱,有子,考无咎,厲終吉】

幹,如木之幹,枝葉之所附而立者也。蠱者,前人已壞之緒,故諸爻皆有父母之象。

子能幹之,則飭治而振起矣。

初六,蠱未深而事易濟,故其占為有子則能治蠱,而考得无咎,然亦危矣。

戒占者宜如是,又知危而能戒,則終吉也。

《象》曰: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temple in forest

「你說”下一代要挑戰難題,重振家業,首先得確認目的與原則”?」

「是的。」

「什麼是目的?什麼是原則?」

「所謂目的,是指因著計畫與執行,所能達到的,有別於現狀的,更好的狀態。」

「那原則呢?」

「收歛,限制,負面表列的界線。」

「什麼意思?」

「如果需要透過什麼手段才能達成目的?或要達成目的就會造成什麼副作用?那些手段與副作用,如果會踩到原則界線,就寧可放棄這個計畫。」

「目的與原則並列的作用是什麼?」

「目的為正面表列,原則是負面表列,一正一負,通常計畫的大方向就確立了。

方向確立,資源與能量都得以集中,這當然是優勢。

但方向確立後,也必然要放棄其他選項,失去靈活自由度,這是劣勢。

上一代遺留下來的資源與能量,若不拿來與世界交換,做一些有產出的事物,也會隨時間衰變劣化;

所以下一代願意承接,機會自然出現。

承接不是事情的結束,相反的,是辛苦事業,是挑戰與威脅的開始,承接事業者,最好要有如此的覺悟。」

temple in forest

Literacy 素養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素養包括讀、寫、算能力…教育和素養是基本人權。」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1946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Literacy 原意是指「讀寫能力」

「讀」是指「辨識,理解」

「寫」是指「表達,溝通」

愈抽象的表現

對寫者的技藝精準與概念明確度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脈絡(賦予意義)要求也愈高

愈深刻的描繪

對寫者的技藝熟巧與論述能力要求就愈高

對讀者的認知廣度(建構關係)要求也愈高

台灣社會被日本殖民政府強制現代化後,出現一句酸人的俗語:

「毋捌字擱兼嘸衛生」。

其實是接受公學校讀寫訓練與衛生所宣導普及後所具備文明素養者,對於還活在舊日清國生活型態的族群,所產生的階級與「他者意識」→我們跟你們不一樣。

Colonial Governor’s Mansion Music Pavilion, Taipei

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真正的無知不是知識的缺乏,而是拒絕獲取知識。
True ignorance is not the absence of knowledge, but the refusal to acquire it.」

——— 卡爾.波普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什麼是知識?」
「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對客觀事物的探索,我們稱之為科學。另一種,是對主觀認知的深思,我們稱之為哲學。」

「這兩種有何不同?」
「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客觀事物,必然可區分真假,所以科學的前提是『可證偽性』,透過不同的經驗與證據,一次一次的把那些被證明不是真的事物過濾掉,剩下來的事物,我們就暫時假設它是真的,這是科學。

看到客觀事物後,深思我們與這些事物的關係與意義;這種關係與意義雖然主觀,但必須是可『被質疑』的,得符合邏輯,不能前後矛盾;一層又一層的質疑,把不合邏輯的推論汰除掉,剩下來的,形成前後一致的概念與主張,我們稱為哲學。」

「那有看來既像科學,又像哲學的事物嗎?」
「有。高聲宣揚一些這樣說也對,那樣說也行,主觀價值先行,沒有客觀事實可證偽的主張,一般我們稱之為『政治』。

強調經驗的不可思議,不能被質疑,把不合邏輯之處合理化為不可知,反過來強調人的渺小與無知,一般我們稱之為『信仰』。」

「那有既是政治,又是信仰的事物嗎?」
「有。偉大的民族。」
「什麼意思?」
「每個民族,只要存在的歷史夠長遠,大約在某些時刻,都會宣稱他們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
「偉大不好嗎?」
「偉大,是要付出代價的。

如果是個人自我感覺良好,那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他自己,最多禍及親友。
但一整個民族偉大起來,除了他們一整代人,通常連週邊世界,乃至後代子孫,都得為那一代人的偉大付出代價。」
「比如說?」
「比如說,有些民族自認血統純正,於是一整代人以消滅他們認為不良血統的民族為已任;
又有些民族,無視血緣,地緣,乃至文化語言的差異,為了表現與鞏固他們的偉大,利用人口、經濟與文化優勢,逐步消滅其他民族的差異性,且美其名為『包容同化』。
這兩種行為,都在消滅人類花了上萬年,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多元與可能性。」

「他們為什麼可以這樣做?」
「因為他們的人民真心相信,這是民族的光榮盛世,歷史的偉大一刻。
為了這一刻,他們選擇了政治與信仰,情願放棄知識。」

Civilized memory, Shanghai

一代人做一代事

One generation does the same thing

【蠱  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蠱,壞極而有事也。其卦艮剛居上,巽柔居下,上下不交。下卑巽而上苟止,故其卦為蠱。

或曰,剛上柔下,謂卦變自賁來者,初上二下,自井來者,五上上下,自既濟來者兼之,亦剛上而柔下,皆所以為蠱也。

蠱壞之極,亂當復治,故其占為元亨,而利涉大川。

甲,日之始,事之端也。先甲三日,辛也,後甲三日,丁也。前事過中而將壞,則可自新以為後事之端,而不使至於大壞,後事方始而尚新。

然更當致其丁寧之意,以監其前事之失,而不使至於速壞。聖人之戒深也。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以卦體、卦變、卦德釋卦名義,蓋如此,則積弊而至於蠱矣。

蠱,元亨,而天下治也。利涉大川,往有事也。先甲三日,後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

 釋卦辭。治蠱至於元亨,則亂而復治之象也。亂之終,治之始,天運然也。

《象》曰: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山下有風,物壞而有事矣。而事莫大於二者,乃治己治人之道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ne generation does the same thing

「在上一局最後,你說:「離開拘困你的地方,回到你在地出處,去做可以交換能量的,接地氣的事」?」

「是的。一代人做一代事,通常若能走到這一步,也表示世代交替的時間到了。」

「那交替後的下一代應該幹嘛?」

「該幹嘛去幹嘛。接地氣儲養能量,能量飽滿謂之”元”;交換能量互通有無,來往順暢謂之”亨”;

元與亨都到位了,就可以去挑戰以前無法處理的難題,重振傾頹的家業。」

「如何挑戰難題,重振家業?」

「首先確認目的與原則,接著設定目標與願景,繼而發揮想像,盤點資源;然後根據想像與資源,擬定策略與方案;最後付諸行動。」

「然後按照計畫行動?」

「按照計畫行動,但萬萬不可只依照計畫行動。」

「靠,什麼意思?」

「計畫一定是事先擬定的,但現實不可能儘如計畫所能預料;加上計畫執行後,會加速催化現實往不可預期的方向變化,所以現代參謀之父老毛奇就曾經感嘆的說:炮聲一響,第一個陣亡的不是士兵,而是參謀們辛苦擬定的作戰計畫。」

「那幹嘛要擬定計畫?」

「用來與現實比對,作對照組。有了事先擬定的計畫,與事後與現實對照的落差,我們才會知道現實的變化往哪個方向而去。」

One generation does the same 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