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泉

Western Civilization, Prague

「德性是內化的行為模式,高德性是需要高成本的,但德性不同於簡單的教育,需要個人和微環境的長期薰陶。

孤立的人只有才能,沒有德性。

歧視鏈是德性的成本差別,反映了個人所在微環境的文明水準。

信任和勇武構成一切政治德性的最初來源,在宗教和習俗的保護下積累文明的燃料。

物滿則溢,文明是德性積累越過閾值的產物。

德性產生秩序生產力,秩序輸出產生政治共同體。

人類將複雜共同體生產、積累、汲取和燃燒德性的運作機制稱為文明,將秩序的輸出、輸入、交融和衝突稱為歷史。」

——劉仲敬

Western Civilization, Prague

西方文明或可追溯三個源頭,並與哲學三大論派呼應。

從希臘民主到羅馬共和,推翻部落寡頭而選擇眾議共識的社會制度,這是民主的方法論。

從猶太一神到羅馬基督,摒除呼風喚雨的諸神而獨奉救贖靈魂的人子,這是人性的價值論。

希臘民主與猶太人子相會於羅馬,成就了第一個統治西方的帝國。

帝國崩解後,知識與信仰散落各地,懷胎千年,乃有啟蒙。

啟蒙來自日爾曼理性主義與盎格魯經驗主義,起於對未知宇宙的探索與對現實世界的確認,這是千年黑暗後重建的科學本體論。

三者合一,最終融匯為如今我們熟悉的:「民主.科學,尊重個體而寬容多元」的,普世價值。

Western Civilization, Prague

你必需不抱任何希望的去觸碰現實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 无妄. 元亨,利貞。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无妄,實理自然之謂。《史記》作「无望」,謂无所期望而有得焉者,其義亦通。

為卦自訟而變,九自二來而居於初,又為震主,動而不妄者也,故為无妄。

又,二體震動而乾健,九五剛中而應六二,故其占大亨而利於正。若其不正,則有眚,而不利有所往也。

 《彖》曰:无妄,剛自外來而為主於內,動而健,剛中而應。

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天命不祐,行矣哉。

以卦變、卦德、卦體言,卦之善如此,故其占當獲大亨而利於正,乃天命之當然也。

其有不正,則不利有所往。欲何往哉?蓋其逆天之命而天不祐之,故不可以有行也。

 《象》曰:天下雷行,物與无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

天下雷行,震動發生,萬物各正其性命,是物物而與之以无妄也。先王法此以對時育物,因其所性而不為私焉。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如果我選擇退回一步,沒有踩下那個想證明自己是個咖,反而回不了家的陷阱;那我的下一步該怎麼走?」

「不用走,你生命中的下一局自然會來找你,再一次試鍊你的人格熟成度與技藝熟練度。」

「那下一局是什麼?」

「現實。」

「靠,哪一局不是現實啊?」

「不一定,許多我們以為的現實,其實是由你與其他人的欲望與恐懼而引發的語言與行為,所交織編排而成的劇本。」

「那這個現實有什麼不同?」

「沒什麼不同,只要是共業建構而成的現實,就必然與個人的期待,欲望,利益發生磨擦與衝突。」

「那我怎麼面對這樣的現實?」

「不止面對,你還不能不觸碰到現實。」

「那我又應該如何觸碰這個必然會讓我不舒服還傷害感情損壞利益的現實?」

「你必需不抱任何希望的去觸碰現實。」

「怎麼觸碰?」

「走路,說話,做事,吃飯;以具體的行為在世間行走,但不抱任何希望。」

「為什麼要這樣?」

「因為任何希望或欲望都會扭曲你當下眼前的世界,只有當你不抱任何希望或欲望,且能行動時,實相才有可能在你眼前顯化。

     古印度經典《薄伽梵歌》是這樣說的:

“ 沒有人可以透過放棄行為而因此獲得自由, 也沒有人能只是憑藉拒絕行為而修得圓滿。

…在這個世界上,人們被行為所束縛 — 除非能將行為作為獻祭。

是以, 阿周納啊, 以不抱著任何企圖與希望的心去行為吧, 只是以之作為獻祭。”」

Old factory dormitory, Taipei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

Taipei

「解讀無誤的話,聖經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有力量的無神論文件。」─ Isaac Asimov.《Yours, Isaac Asimov》

NewTaipei

神啊,如果祢存在的話,請忽略我,當我不存在。

如果我被祢看到了,嗯,今晚是平安夜,跟祢說話的人不少,請去關注其他人,他們渴慕祢的眷顧。

London

如果祢在聽了,那我唯一的請求,只是別理我,不要為我作主。

如果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請讓我付出代價,罪有應得。
如果我做了讓別人喜樂受益之事,那是我情願如此,與別人無關。

今晚,若是祢在,請當我不在,讓我平安。

阿門。

Taipei

鄉下男孩

South of the city, subway terminal

「那時我們都是鄉下男孩,為了首次進城,興奮的徹夜難眠…」

—-彼得.奧圖飾演老年屋大維,懷想少年時奉凱撒召見前往羅馬時的獨白

South of the city, subway terminal

「啊著這啦!」

1990年代,台灣一群青年電影工作者,初出國門,見識世界。

某位日後成為著名導演的編劇,對友伴形容聽聞英倫有一風衣品牌,來自戰壕,防水擋風,卻生生唸不出那個品牌名時;另一位日後在對岸成為王牌製片的男生,忍不住拉開自己剛買的外套,指著裡頭襯裡的漂亮格紋說。

……

記得1991年,與最後一任女友,借宿香港灣仔友人舊寓,初搭城市地鐵的欽羨。

記得1992年,東京表參道,初見僅以黑白灰三色供貨的名店膽識,驚嘆感動,餘溫猶存。

記得1993年,初訪倫敦,彼時全球最大市集Camden Town,皮衣鐵靴,渾身長刺。

………

很多年後,香港已淪陷,台北有了自己的捷運。

Camden Town出現大量粉系卡哇依小舖,只餘一兩家龐克歌德,點綴舊日。

而每次自居所捷運終站出站,行經全球千店,落腳打烊後的東京名店時,總有莫名惆悵…。

那是1990年,台灣睜開驚嘆的雙眼,向全世界張望。

很多年後,才知道,我們最快樂的時代,正是那個什麼都不知道,被人笑是土包子,鄉下男孩要進城的前夕。

South of the city, subway terminal

有人寫,有人看

Librairie, Paris

「有人寫,有人看,那就是出版了。」

—詹宏志

Librairie, Paris

1- 「閱讀產業」:意指受眾必須「主動的投射注意力在靜態的,非線型的,可與時間不同步的圖文資訊」上,而產生需求的市場與供給的產業。

「閱讀產業」不同於:受眾可以「被動的接收動態,線型的,與時間同步的聲音影像」的「視聽產業」。

2- 指稱「閱讀產業」式微,是一個錯誤命題。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這個世代,是有史以來每天花最多個人生命配額(就是時間啦),在閱讀與視聽上的時代。

較準確的命題應是:建立在過往製造物質(原子)基礎上的出版產業,在歷經閱讀行為的典範轉移到位元(bit)時,因為市場需求變化,而原先製造業基礎的生產(出版社),運輸(物流中盤)與銷售(書店)裝置的規格成本,都已不符合現實的收入盈利,故而產生式微的焦慮與恐懼。

3- 「市場需求變化」,即「消費者不買書了」。

變化的原因有(但不限於)兩種可能:

A- 1995網路革命後,網路上出現了有史以來最大量的文字圖像,且不停更新積累中,黃金泥沙並混,但也更分眾多元,每個人都可以隨手免費取得他想閱讀的資訊,佔據了每個人生命配額的大部份。

這是結構性的轉折,除非如科幻小說式的全球大斷電,網路停擺,否則這個人類世不會退返到前網路時代。

時間是終極資源,你的關注給了這個,那個就得不到。

2000年之前成功的商業模式,到2010年前只會出現不適應的症狀,到2020年之後就要面臨滅種的現實。

B- 網路上的圖文資訊,雖然金泥並混,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需要。

相較於傳統製造出版的圖書,價格居高不下,閱讀知識量與感動值卻不一定等值於自己手機上每天閱讀的資訊,購買行為自然減少乃至消失。

 傳統(製造)閱讀產業的上中下游結構,盈利營運全部建立在上遊大量的生產與最終消費者的穩定購買上。

為了維持產業運作,生產單位必得以生產為前提,不停的出版新品,來換取資金;但這也形成諸多在書店平台上躺著的,明碼標價的光鮮亮麗出版品,其價值(知識量與感動值)可能不如消費者今天吃早餐時在手機上讀到的一篇臉書轉貼文章。

這個以量為優先,以生產維繫產業運作的結構,因為已經不合理(現實)了,所以加強了消費者不買書的的合理性。

4-  在2020之後的「網路人類世」,閱讀行為不僅沒有減緩消失,反而馴養出一整個以資訊查找閱讀傳播為生活日常的世代。

只有設法取得三種稀有資源(任一種),才有機會分配這個「網路人類世」的生命配額(終極資源-時間),進而形成可盈利的商業模式。

Librairie, Paris

A- 注意力

當網路上的資訊潮汐起落不定時,注意力就容易疲乏,會相對容易被物理世界所產生的空間與事件吸引。

物理空間與其中發生的事件,所形成的「感受場域」,如同「注意力結界」,將置身其中者與日常網路切割,進而取得解釋權。

B- 信任

當網路充斥著不同立場與企圖的偽假資訊,信任就成為稀有資源。

良好的企業形象(來自於穩定的服務與價值兌現,而非價格),與態度明確,立場一致的個人品牌(不管你站哪一邊,不要讓我覺得你虛偽),都將取得一部份人的信任,形成忠實的顧客群與同溫層。

沒有任何企業或任何人,可以取得所有人的信任。

C- 習慣

當網路上各種企圖轉移你原先接收與消費行為的資訊誘因隨時出現在你手機上時,習慣就變成需要巨量資源與時間養成的珍貴資產。

外來者的價格破壞只是讓消費者舊有習慣忽然斷裂的第一步,如果沒有優異的服務體驗讓消費者驚豔,習慣不會輕易轉移。

Librairie, Paris

5- 即將而來的「閱讀產業」,可能建立在兩大基礎上:

A- 對抗時間

B-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

6- 「對抗時間」的基礎上,物質出版將會愈來手工化,精緻化,量少價高;編輯(生產者)與書店店長(銷售者)的角色會變得更重要。

整個產業將依著這個基礎轉型,生產團隊會更像特種部隊(一人多技專精),書店店長會更像地方樁腳(有在地影響力的文化角頭)。

他們將贏得消費者的信任。

7- 「將時間效益極大化」,即是數位出版將發落網路閱讀的碎片化,將內容生產、販售、閱讀全部切割打碎,重組為「串流閱讀」。

或訂閱,或零售,或包月;隨時可看,隨手即讀。

他們將佔據閱聽者的習慣。

8- 若上述兩大基礎的推論為真,現在的電子書產業將成為過渡階段。

如同盛極一時的「i pod」,當手機可聯網讀取線上任何一首音樂時,多少GB 容量與可放多少歌曲就變得毫無意義。

至於追求音質者,就會回頭尋找黑膠唱片與好的播放裝置,如同未來的少數閱讀成癮者,會購入裝幀別緻,印刷精美的物質圖書一般。

Librairie,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