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但不要尋求意義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I’m a real self-educated kind of guy. I read voraciously. Every book I ever bought, I have. I can’t throw it away. It’s physically impossible to leave my hand! Some of them are in warehouses. I’ve got a library that I keep the ones I really really like. I look around my library some nights and I do these terrible things to myself — I count up the books and think, how long I might have to live and think, ‘F@#%k, I can’t read two-thirds of these books.’ It overwhelms me with sadness.」

– David Bowie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不要說自己有多努力。

我所以為的努力,都是心甘情願的,都是自找的。

自找的,有什麼好拿來說的?

不管你有多努力,這世上總也一定有比你更努力的人,以你無從想像的形式晨昏日暗的每天生活著。

努力,但不要尋求意義。

努力要有意義,必然要與成果作對照組。

人過六十,看過所有所謂的「成功」,必然交錯著太多與努力不相干的因素,來自外力,來自運氣。

只強調自身的努力,是扭曲了現實,也恬不知恥。

如果成果不如人意,還去強調努力,那是卸責,也是自取其辱。

不要跟別人說,不要跟自己說;「我有多努力」這種念頭,連想都不要想。

Work hard, but don’t pursue meaning

速寫者,吟唱者與隨筆者

Pursuing a lived experience

「我們所追尋的是一種活著的經驗,讓我們在純粹物質層面的生命經驗中,可以與自己最內在的存在與現實產生共鳴,真正感受到活著的喜悅。」

——約瑟夫.坎伯(Joseph Campbell)

Pursuing a lived experience

我們認知的世界,並非全然以被動的形式灌輸而成;而是在給予我們心靈各種刺激訊息後,觸動我們心緒擾動,繼而反饋自洽,形成最初的,彷如珍珠的凝結核。

我們身處的世界,如同「矩陣(Matrix)」,是由不同維度的資訊流交織建構而成。

建構必先解釋,解釋來自每個人不同素質,感受刺激,凝結而成。

就創作表現而言,或可概分為三種人:

第一種人,本能敏銳,行動精準,對物質在世間的存有,可以在剎那光影間記錄下來;這種人,以視覺為主,對空間敏感,可稱為「速寫者-Sketcher」。

第二種人,感受強烈,情緒充沛,對能量在世間的流動,可以隨機將其顯化,賦予節奏與旋律,以音律泉湧而出;這種人,以聽覺為主,對時間敏感,可稱為「吟唱者-Chaneer」。

第三種人,知覺清明,思緒深邃,對意念在世間的變化,不時覺知其失衡混亂,並試著以文字將其平衡,在有序化的過程中,浮現宛如在水波上書寫名字的洞察與美感;這種人,以思維為主,對超乎時空的維度敏感,可稱為「隨筆者-Essayist」。

關於「移動」:很少人從生到死都是同一種人,而是根據其天生特質,再因著生命軌跡中不同的境遇啟蒙,而向另一種人移動。

關於「墮落」:根據各自特質,三種人各有其誘惑與墮落:

速寫者(視覺工作者)容易耽溺於酒精。

吟唱者(聽覺工作者)容易耽溺於藥物。

隨筆者(文字工作者)容易耽溺於肉體。

Pursuing a lived experience

當相信人。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一個人接受了公眾的信任之后,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公共財產。」

—傑佛遜(美國開國元勳)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當相信人。

不是相信我們認識的人必得言行一致,磊落光明。
而是相信,他們跟你我一樣,也就是個凡人,
不會多麼神聖高貴,也不會特別邪惡卑劣。

他們遇到未知會害怕,遇到困境會逃走,遇到羞辱會怨怒,
不知如何是好時,會先保護自己所珍視的,那一些別人無法理解的,小小事物。

相信他是個人。我們才得以去聖除魅,平常交陪。

記得自己,放過他人。

Zhang Xueliang’s table, Xi’an

風格與自由同生

Elegance is knowing how to give up.

「優雅,是懂得拒絕」

—co.co.香奈兒

Elegance is knowing how to give up.

風格。

在希臘羅馬,指的是筆觸文體;在魏晉六朝,意味著風度品格。

風格與自由同生,是人在面對不同境遇或挑戰或誘惑時,所作的,來自個人意志的選擇。
選了什麼?與不選什麼?態度自然浮現。

豐饒之世,選擇繁多,風格往往媚俗從眾;風雪蕭索,無從選擇時,卻如魏晉般,開落出一個世代的風華。

風格不是分類,不是標籤,不是外顯的事物,卻讓人一眼即曉,過目難忘。

風格如人格,隨著境遇不同,悲喜怨怒,而點滴淬成一點靈光,讓他人得見他所見的幽微世界。

http://ibabel.tw/fair/index/331

Elegance is knowing how to give up.

在黑暗中大步向前

watch in the dark

「活著是不確定的形式,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和怎樣發生。
一旦你知道了怎樣發生,你就會更衰老一些。

創作者從來不會知道全部。
我們猜測,我們可能會錯,
但我們在黑暗中大步大步地跳躍。」

—-艾格尼斯.德米爾(音樂劇舞蹈創作先驅)

watch in the dark

「你說:『有些人,這一生到死之前,都是處在失敗,與還沒失敗之間的階段。
他們從來不是社會一般以為的『贏家』,但收獲豐饒,寸心自知。』?」
「是的。」
「那你所謂的『收獲豐饒』,到底是收獲在哪裡?既然老是在失敗,那應該就不是名或利了?那是從失敗累積出的知識與技術嗎?」
「一般人都以為失敗可以累積出知識技術,就像從歷史中得到教訓一樣。
其實,我們能從失敗中得到的,只有經驗與感受,並非知識與技術,也不是教訓。如果我們自以為學到教訓了,可以用在下一次類似情境了,那反而麻煩大了。」
「為什麼?」
「還記得麥克.魯漢說的那個比喻嗎?『看著後照鏡往前開車』。所有自以為受過過往教訓,而用在未來情境的人,都是假設前面的路跟後照鏡裡,走過的路一模一樣。」
「那你所謂的,能從失敗中得到的,只有經驗與感受,又能帶給我們什麼?」
「人格特質。如我之前所說的:『人格特質是失敗經驗的結果,不是成功。』
我猜想,構成世間所謂的『成功』因素,大概可分為三項:

一.命運起伏
所謂『命』,像是妳所開的車。有人生下來就在賓士車上,有人辛苦了一輩子,老是在開二手車。
而所謂『運』,則是妳所選擇的路。有人一生都在高速公路上奔馳,有人老是在山路小徑裡打轉。
命好運壞,像是開著舒服的好車,但坎坷難行;命壞運好,如同車子破舊,卻一路通暢,柳暗花明。

二.學識技藝
學識自學校,師友,閱讀中所知;技藝從工坊,師父,實作中所得。
學識讓我們得以用抽象的概念理解這個複雜的世界,知道衪運行的原理。
技藝讓我們可以實際操作,下手去創造、執行這個世界的某個實務環節,進而影響改變這個世界。
有學識無技藝,就是我們一般嘲笑的理論派;有技藝無學識,一輩子只能待在某個實務環節中,推動卻不知如何改變現狀。

三.人格特質
如果這世界只是一個物質的構成體,那我們只要知道物理化學就好了。
但這世界之所以會有『意義』,來自於人身處其中,所發生的關係與變化。
有人遇順境而耽溺,有人求險境以暢快;吉兇悔吝,不來自環境,來自心境。
決定這些關係變化的,是每個人各自不同的人格特質。

上述這三項『成功因素』,『命運起伏』幾乎完全不由個人,那是造化與業力的運作;
『學識技藝』幾乎可以完全由得個人,只要順著自己的特質心性,持續積累練習,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種無人能及的學識技藝。

只有『人格特質』,既由得人,又由不得人。

那些不得已在坎坷失敗中長成的人格,若能學會覺察,不要陷入自憐的陷阱;
就能在眾聲喧嘩,歡聲雷動之時,沉默等待;在大家都處在黑暗無光,驚慌失措之際,大步向前。」

watch in the da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