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想要比別人更幸福一些。

We always want to be happier than others.

「如果只是想要幸福,這一點也不難。
難的是,我們總是想要比別人更幸福一些。」

———-孟德斯鳩

We always want to be happier than others.

「當我們接受恐懼而經歷這個世界的無常後,會發生什麼事?」
「當妳可以讓自己降到最低的生存維度而自得,通常再來的變動,都會比妳現存的維度更高些,更好些。」
「這就是自得其樂嗎?」
「嗯,也可以說是,小小的,可確定的幸福。」

「小確幸不是常常被人詬病,被人瞧不起嗎?」
「為什麼小確幸會被人瞧不起?」
「嗯,因為這種小小的幸福,會讓人耽溺現狀,不求上進,消磨志氣,浪費生命?」
「所以,不安現狀,努力上進,志氣遠大,生命就會滿足充實嗎?」
「不是嗎?」

「不一定。曾經有一位冰雪聰明,名叫漢娜.鄂蘭的女子,她將人類活在這個社會時,必須與社會交換產出的行為,概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我們熟悉的”勞動(labor)”。
每天為了生活所需而勞動,在沒有累積資產剩餘的狀態下,只要想掙一口飯,就得勞動;勞動換來消費,消費支撐下一次的勞動。

第二種,來自古典希臘的傳統,謂之”工作(work)”。
意指透過個人的技藝,創造可以對抗時間,形塑當代文明的產物,如文學、繪畫、音樂、建築等…。

第三種,她稱為”行動(action)”。
如果一個人,願意向公眾展現她的想法、經歷,讓社會有更多的資訊可參酌,乃至提升為共有的知識或群體的感動,那麼她除了成就了個人的自由外,也因著讓公眾有更多選項,而擴大了整體社會的自由邊境。

如果妳的行為模式是”勞動(labor)“,因為報酬就是消費,而消費又是可見的事物,所以難免比較;即便是所得已經遠遠溢出需求,也不知如何是好,只好拿溢出的部份去消費,然後以下次可以消費更大更貴的事物為生命目的,且相信自己是努力上進,志氣遠大的。

每一次消費,都會帶來一種短暫的滿足與目標達成感,就好像打電動破關一樣,直到打倒最後的終極BOSS之前,妳永遠在勞動與消費之間,循環擺蕩。

親愛的,如果有人以”勞動楷模”而獲得別人終生難以企及的消費權力,那是他應得的,我們可以為他高興;

但若是他以此為全世界的價值座標,告訴我們說:「民主又不能當飯吃」時,妳可以笑笑,心中知道,我們有別的,不同於他們的,所謂幸福的選項。」

Back Alley,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