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空虛,冷;就是他們宿命的,要付出的代價。

Snow Country Winter Night, Niigata

「 當知識變得網路化,場所裡最聰明的人不再是站在最前面對我們說教的那個人,也不是場所內所有人的整體智慧。

場所裡最聰明的,是場所本身:也就是把場所裡的人和想法連結起來,並將之與場所外產生關係與意義的網路。」

—————大衛.溫柏格 《TOO BIG TO KNOW》

Snow Country Winter Night, Niigata

「 不停的思考,感受、挫折,選擇,最終會產生什麼?」
「知識與感動。」

「這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嗎?」
「一定會。但會因著每個人的人格特質而異。」
「差別在哪裡?」
「知識的積累會形成思維,但會有深淺;感動來自於感受溫度的能力,自然會有冷暖。
我們或可以此概分為四種人:

第一種人:淺思維,冷感受。
覺得世界不就這個樣子?別人也跟他沒關係。他決定了此生就是路過一遭,別人也當他是路人。

第二種人:淺思維,暖感受。
對事物看得簡單,但急於表達他的感情,建立一種「我也是,我也覺得…」的存在感,這種人,我們一般稱為「鄉民」。

第三種人:深思維,冷感受。
對世界看得深刻,卻覺得與他無關,也不想與其他人有關係,偶而冷言點評一下,就是他們在這個世界的簽名檔。

最後一種人:深思維,暖感受。
想得深切,卻無法與人議論,不免寂寞;看見世事複雜無奈,彷如幻夢,自然空虛;卻因為仍有溫度,時而覺得冷。」

「寂寞,空虛,冷;好像不時會聽到這種唉唉長嘆?」
「嗯,但是會進化的,常常卻是這種人。
因為思維的深度,會讓他們自身就形成一個場域;而不捨的溫度,又會讓他們與其他場域連結在一起,共同進化。

而寂寞,空虛,冷;就是他們宿命的,要付出的代價。」

Snow Country Winter Night, Niigata

妳終會走出家門

Summer afternoon, Taipei

「我與蘇格拉底一邊討論今年奧林匹克時雅典運動員的表現,一邊往衛城走去;才出得城門,從護城河溝裡就跳出兩個斯巴達小伙子,威脅我們,要我們把懷裡的金錢交出來。」
「你們給了嗎?」
「我想給,但蘇格拉底阻止了我。他向那兩個小伙子解釋:惡,只是因為不認識自己。」
「斯巴達人被他啟蒙了嗎?」
「噢,他們打斷了蘇格拉底兩根肋骨。」——伍迪艾倫.《神(舞台劇本)》

Summer afternoon, Taipei

「我不知道我想做什麼?」
「很好,不急。」
「可是我今年就二十歲了。」
「很多人到死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妳才十九歲,怎麼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可是不也很多人做很多事做得很專業,很快樂,好像都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專業來自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快樂來自心境的調適與享受;但都與意願無關。
很多人以為知道自已想要什麼?其實是來自環境的互動,形成一個讓他有付出有收獲的反饋系統,逐漸形塑成別人認知的他,而他也從別人的認知中,建立起一個『我』。

實相是,他連自己是誰都還不知道,就從同溫層裡建構出一個這樣的認知:
我現在做的事,應該就是我想要的吧?!」

「這樣有什麼不好嗎?」
「沒什麼不好,只是日子久了,他總會覺得若有所失,但又不知哪裡不好,不知從何走出轉變的第一步?」
「那應該從哪裡走出第一步?」
「先從妳現在的誠實開始:承認自己不知道想做什麼?」

「那在我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之前,我可以繼續待在家裡嗎?」
「當然不行。這樣妳待到死也不會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妳得要走出家門,去感受風吹在臉上的冰冷,日頭晒到頸肩的灼熱;
妳必須走出家門,才知道一個笑容可以讓妳無眠,一個無視可以讓妳心碎;
妳若不走出家門,如何在世間取得一個角色,與世界達成交換?
因而經歷造化賜予的種種可能,讓妳得以一次又一次的試誤,終而知道自己可以是誰?想做什麼?
但我又何必擔心呢?妳終會走出家門。

就算妳老死不走出,家也會因無常而崩毀。」

Summer afternoon, Taipei

活得有些意思。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

「知道嗎?我有一個很棒的發現:人活著,不是非得覺得好過不可。
誰規定我有快樂的義務?以前我老是以為:如果我覺得緊張或者焦慮或者不快樂,我就非想個法子解決不可。
但我學到這不是事實。負面的感覺害不死我。」—勞倫斯.卜洛克-《八百萬種死法》(易萃雯譯)

「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因經歷而超越,因超越而體悟…)」— 《般若般羅密多心經》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

「 既然好的壞的,苦的樂的,反正一切都會過去,那我們還活著幹嘛?」
「活著經受,感受,享受這一切。
經受來自外在的和風吹拂,暴雨衝打;
感受發自內在的心緒起伏,悲喜無常。
然後妳才能記得,學會享受這些經受與感受。」

「人總會害怕,會失望,會焦慮難耐,會被欺凌壓迫受傷害,這些怎麼可能享受?」
「享受,來自記得自己。
妳要能記得自己,才能沉靜的觀察外在的經受,與內在的感受:
當妳害怕無助時,請記得恐慌不會有任何幫助,妳就能面對恐懼。
當妳因認真而失望時,請記得光是認真,就已經讓這一切有意義了,並不需要當真。
當妳因等待而煩燥時,請記得那些佇立動人的身影,都來自不抱期待的等待;
當妳被傷害被侮辱時,請順從妳所經歷的無常,但不要服從妳的命運。」

「這些事不能靠讀書聽聞就能理解嗎?非得親身經受感受?」
「妳若沒聽過小提琴聲,我能用語言跟妳解釋什麼是帕格尼尼嗎?
妳若只嗜吃甜點甘味,又怎麼體會生而為人的種種滋味?」

「什麼是體會?」
「以前不知道,現在嚐過了。」
「體會了能幹嘛?」
「活得有些意思。」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