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弗列德,我原以為《數學原理》能讓我倆上天堂;但一直找不到穩固的基礎,只能說是身處地獄般的研究。」
「伯第,聽過神話中被神詛咒的三位女兒嗎?不斷的汲水,要灌滿有破洞的水缸才能休息…我們不就像她們嗎?」
—–哲學/數學家伯納德.羅素 & 數學/哲學家阿弗列德.懷德海
「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
這句話適用於一萬年前的荒原,適用於一萬年後的現在,也適用於藍色星球的每一個角落。
但這句話說了等於沒說。
世間流傳的普遍性真理,大多是抹去一切差異來作為「普遍性」,無法證否試誤以成就「真理」。
於是我們從小到大,從古至今,得到海量規模的,以類比形容作為支撐,用情感抒發作為結論的;成本極低,一用再用的「廉價論述」,來混充普遍性真理,並以此為信仰。
猜想「熵」才是唯一的普遍性真理,混亂失序,自始至終,衪是「阿爾發」,也是「俄梅嘎」。
所謂有意義的事物,都必然是建構出的秩序,在此成立,在彼無理。
就像:「明天一定會下雨。」
你有一半機率對,一半機率錯,但這句話是有意義的,因為說這話的人選邊押注表態了。
那些說話喜歡包牌,力求萬無一失的政客們,每一句話都在讓自己的角色逐漸失去意義。
羅素與懷德海兩位天才合作,花了十年時間撰寫《數學原理》,試圖為這宇宙間最無可置疑的先驗規則找出第一因,建立簡單又強大的基礎(羅素用了362頁的篇輻與大量的公式證實1+1=2)。
最後他們承認失敗,他們找不到。
這是我所聽聞的,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失敗。
兩位天才,拼盡人類僅有的才智與生命,反向證偽了我們身處眼見與深信不疑的事物,或只如海灘沙堡…
我們像夏日午後認真玩耍的孩子,相信眼前的這一切是真實永存的,渾不知潮汐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