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

Street Bard, East London

「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那我們又如何成為人?」

—–《水底情深》

Street Bard, East London

「如果依你所經歷的,空間只是某個意識創造出來的場域,那時間又是什麼?」
「如我之前所言:”時間只是空間創造出來後必然的延伸,好讓我們得以經歷與超越。”」
「經歷什麼?」
「經歷會讓我們產生悲傷喜樂,貪婪絕望的各種處境。」
「超越什麼?」
「超越這些讓我們產生諸般感受,成為人身的原始設定,得以進化。」

「幹嘛要這麼累,那個偉大的單一意識讓我們直接升級到2.0版不就好了?」
「剛好相反。我猜想,如果真有那位偉大的,整體的,單一意識存在;也是由我們這些卑微的,個別的,分散的小小意識,由下而上所組成。
我們不進化,衪也無法進化,而進化的途徑,就是得一次又一次的經受無常,沒有近路可抄。」

「可是那些告訴我們加入就可以卸下重擔,離苦得樂的承諾,不就是近路嗎?」
「嗯,那個不算近路,而是途中搭車。」
「途中搭車不好嗎?」
「沒有不好,也是種選擇:得到休息安心,因而歡喜讚嘆。」
「啊不然你是要怎樣?有沒有人跟你說過,你這樣很討人厭噯?」
「有,通常就直接退讚解友了。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猜想,所謂的”我”,是由多條不同的「能量弦」所纏繞而成;因為振動共鳴作用而形成一組有特定頻率,有具體感受,與外界不停交換能量與意識的生命體。
外界的無常是能量的必然失序,而我們面對無常時的做為,卻會將失序的能量重新組合,使其再度有序化。

不管目的是否達成,只要有所做為,能量在反覆失序與有序的過程中,就會被有效的擴散,如沉默大海中的小小漣渏一般,傳遞到宇宙最邊埵的角落。
而我們一些些僅有的神識,也在失序有序,傳遞能量的過程中,因著經歷無常而超越自我,因著超越自我而體悟無常。」

「你又在說謎語了,體悟無常的什麼?」
「無常中那個恒常的。
那個在舊約裡自稱既是『阿爾法』又是『俄梅戛』,在心經中被稱為『菩提薩婆訶』的…。」

Street Bard, East London

客觀觀察與主觀審美

Alley Light and Shadow, Taipei

「 漫染是影,負形是光。 光影間,是隱約流動的空氣。
塊面是結構,是層次,是空間,是我們相信的事物。 線條是形狀,是透視,是我們心甘情願的遮蔽,與無可如何的流逝。」
——課間隨筆


Alley Light and Shadow, Taipei

「當我們將內在的意識安頓好之後,就可以逃離或無視於這個外在的世界嗎?」

「不是不行,只是可惜了。」

「可惜什麼?」

「來這世上一趟的經歷,以及因經歷而昇華的超越。」
「那我們應該如何經歷?」

「經歷蜿蜒如河,梵語言謂:揭締揭締。 河水漫流大地,必然分開兩岸,身處的此岸是主觀的,遠觀的彼岸是客觀的,看似對立,實為一體。」

「什麼是客觀的?」

「在這個時空維度裡曾經發生與存有的事物,也就是事實前提:有沒有這件事?是不是這樣子?」

「那什麼又是主觀的?」

「在妳心裡對這件事物的喜憎好惡,也就是價值前提:這件事對不對?這樣做好不好?」

「客觀與主觀,哪個比較重要?」

「都很重要。但應分前後:客觀在前,主觀在後,事實前提先於價值前提;先搞清楚有沒有這件事?這件事是不是真如妳所聽聞的樣子?再來決定妳的喜惡,發表妳的讚毀。」


「那我們應如何面對客觀的事物?」

「學會觀察,辨識現象。」

「那又如何決定我們的主觀態度?」

「學習審美,知所取捨。」

「客觀事物的觀察,與主觀態度的審美,應該從哪裡開始?」

「藝術教育工作者Andrew Loomis 曾針對古典繪畫,提出10個元素,彼此相關,構成客觀與主觀的呼應。     我猜想我們或可從這裡開始,學習觀察與審美。」

「哪10個元素?」

「客觀觀察,應從”比例(Proportion)”,”透視(Perspective)”,”建構(Construction)”,”輪廓(Contour)”與”塊面(Planes)”開始。


主觀審美,可從”概念(Conception)”,”布局(Placement)”,”樣式(Pattern)”,”特色(Character)”與”一致性(Consistency)”著手。」

Alley Light and Shadow, Taipei

活得有些意思。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

「知道嗎?我有一個很棒的發現:人活著,不是非得覺得好過不可。
誰規定我有快樂的義務?以前我老是以為:如果我覺得緊張或者焦慮或者不快樂,我就非想個法子解決不可。
但我學到這不是事實。負面的感覺害不死我。」—勞倫斯.卜洛克-《八百萬種死法》(易萃雯譯)

「波羅揭締,波羅僧揭締…(因經歷而超越,因超越而體悟…)」— 《般若般羅密多心經》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

「 既然好的壞的,苦的樂的,反正一切都會過去,那我們還活著幹嘛?」
「活著經受,感受,享受這一切。
經受來自外在的和風吹拂,暴雨衝打;
感受發自內在的心緒起伏,悲喜無常。
然後妳才能記得,學會享受這些經受與感受。」

「人總會害怕,會失望,會焦慮難耐,會被欺凌壓迫受傷害,這些怎麼可能享受?」
「享受,來自記得自己。
妳要能記得自己,才能沉靜的觀察外在的經受,與內在的感受:
當妳害怕無助時,請記得恐慌不會有任何幫助,妳就能面對恐懼。
當妳因認真而失望時,請記得光是認真,就已經讓這一切有意義了,並不需要當真。
當妳因等待而煩燥時,請記得那些佇立動人的身影,都來自不抱期待的等待;
當妳被傷害被侮辱時,請順從妳所經歷的無常,但不要服從妳的命運。」

「這些事不能靠讀書聽聞就能理解嗎?非得親身經受感受?」
「妳若沒聽過小提琴聲,我能用語言跟妳解釋什麼是帕格尼尼嗎?
妳若只嗜吃甜點甘味,又怎麼體會生而為人的種種滋味?」

「什麼是體會?」
「以前不知道,現在嚐過了。」
「體會了能幹嘛?」
「活得有些意思。」

Old tree in autumn sunshine, Cotswo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