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恐懼,不是懦弱。

Church under fire, England

「我是個無神論者,就這樣。
我認為人類應該善待彼此、盡可能互相照應。
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

─凱薩琳.赫本

Church under fire, England

「接受恐懼,不就是懦弱嗎?」
「不是。
懦弱是妳可能會失敗,所以妳拒絕去做,這樣就永遠不會有人知道妳究竟做得到做不到。
接受恐懼則是,妳明知道妳可能會失敗,但妳還是願意去嚐試,去經歷這個試煉。」
「然後就會成功?」
「嗯,真的不一定。就我個人的經驗來說,失敗的機率其實滿高的。」
「那我幹嘛啊?」

「妳會得到經歷 。不去試,妳永遠不知道自己的限制在哪裡,不知道以前的成功,到底真的是妳有能力,或只是運氣好?」
「那失敗了怎麼辦?」
「設法逃生,保存日後的可能。」
「等一下,這不是懦弱的行為嗎?」

「不是。連失敗的機會都不給自己的人,才是懦弱;願意接受恐懼,又能從失敗中脫身的人,才有機會打掉重練,從新來過。
如果我們都會恐懼,就表示”恐懼”這個基因是有用的,那些不會恐懼的先民,早就在數十萬年的演化過程中,被風險無常淘汰了。
恐懼會讓我們專注,反思,注意環境的變化與我們自身的關係,並且想像萬一如果結果不如我們預期時,妳應該怎麼辦?」

「那萬一如果結果不如我們預期,我又不知道該怎麼辦時…嗯,怎麼辦?」
「親愛的,那就是妳的勇氣浮出水面的時候了。
妳要學會恐懼,但不要恐慌。
恐懼會讓妳關注外在的世界,恐慌則會讓妳只在乎自己。
恐懼會讓妳做好準備,恐慌會讓妳求神拜佛,把自己該負的責任交給無機生物。
恐懼會讓妳學會深思,即便淪落到社會底層,也可以優雅而有意志;恐慌只能讓妳進退失措,即便有權有勢,也會吃相難看,為了保護自己的那一點利益,而驚惶失措,終日不安。

恐懼會讓妳產生同理心,與群體保持溫度,共生共存;恐慌則會讓妳看待別人時,只剩下”對我有沒有用”這個判準。

當我們學會接受恐懼,我們才有一點小小的勇氣,可以經受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無常。」

Church under fire, England

善待每個人,黑夜會被照亮。

light up the night

「I waited a long time out in the world before I gave myself permission to fail,What did Beckett say?”Ever tried, ever failed, no matter ,try again, fail again, fail better.The world is yours,treat everyone kindly and light up the night.

我結束了多年的等待,因為我開始允許自己失敗。
貝克特那句話怎麼說來著?”嘗試過嗎,失敗過嗎,不要緊,再嘗試,再失敗,這次失敗得再漂亮點”。

世界是你的,善待每個人,黑夜會被照亮。 」

—Peter Dinklage .《冰與火之歌》小惡魔

light up the night

「我們從小到大所學到的,都是如何成功?就算失敗,也沒有關係,只要努力,下一次就會成功。」
「對。這種教育下所養成的價值觀,重點還是成功,而非失敗;最多只是不怕失敗,而非學會失敗。」
「成功不是很好嗎?我們為什麼要學會失敗?」
「因為形塑一個人人格特質的,是失敗的經歷,而非成功。」

「那我們應該如何學會失敗?」
「失敗的路上,山窮水盡,泥濘滿地,我們應該先學會避免踩入陷阱。」
「什麼陷阱?」
「自憐,恐慌,與突如其來的成功所帶來的認同。

失敗必然帶來壓力,過程中難免扭曲變形,為了合理化壓力,最簡單的就是覺得自己可憐無辜。
這種感覺會帶來委屈,讓妳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妳,於是妳再來做出任何卑鄙可怕的事,都只是這個可惡的世界應得的報應。

失敗意味著妳原先的期望落空,於是妳會不知如何是好,在不知有何選擇?乃至沒有選擇時,妳必然會慌張害怕;於是妳會做出任何一種,不計任何代價,不管他人死活,只要是妳覺得可以保護自己的事。

最後,當妳已經慢慢與失敗習慣共處,乃至相信就這樣過完人生時,卻有可能得到一場不知從何而來的成功,這才是終極的挑戰。」
「這不是苦盡甘來嗎?」
「不是。這種成功完全在妳預料之外,妳也無從準備適應,妳會認同這是妳應得的,因而濫用權力與資源,最後跌落比原先妳本已適應的谷底,更為痛苦不堪的深淵。」

「那我們應如何避免這些陷阱?」
「觀察,同理,與自嘲。
妳要學會觀察當妳失敗時,別人對妳的態度變化,與自己的心情起伏。
就像看一場人生起伏的通俗劇,這會讓妳的失敗歷程變得有趣,而不致自憐。

觀察之後,妳應設身處地為別人想,他為何如此?因何致此?
在雲端俯看眾生,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同情是容易且高貴的;但能在谷底時對轉身當作看不見你的人,同理乃至同意其自有為難之處,卻是不易而可貴的。

最後,妳應學會自嘲。
自嘲會讓妳不認同,因而超脫,讓妳學會從旁人的眼光觀察自己,學會善待別人,放過自己;不致於讓一場突如其來的,廉價的成功毀了妳。」

light up the night

進化來自失落

Only losers can change

“You are capable of more than you know. Choose a goal that seems right for you and strive to be the best, however hard the path. Aim high. Behave honorably. Prepare to be alone at times, and to endure failure. Persist! ”

– Edward Osborne Wilson, Biologist

「你的能力超出你的認知,選擇一個看似對的目標並努力成為最好的,不管那條路有多困難。

把目標設高一點,有尊嚴的行事,準備好有時候要一個人,並忍受失敗。」

– 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 (社會生物學家)

Only losers can change

進化者必先與舊有系統脫落

→失去位置→失去資源→失去關係→打回原形

進化者必先失落

而非連結既有系統、繼承位階與資源

成功不提供證否,只有失敗,才提供證否的確認與自身極限的體認

進化者必先失敗,繼而倖存,因而改變,終而進化

Only losers can change

創業永遠不會成功

Street Corner, Taipei

「你現在進去巴斯通,會被德軍的裝甲部隊團團包圍。」
「我是傘兵,本來就會被敵軍團團包圍。」

——Stephen E.Ambrose .《兄弟連》

Street Corner, Taipei

你來問我創業的事,我笑了。
不是笑你,是笑我自己。
看著你熱情又焦慮的眼神,我彷佛看見三年前的自己。

親愛的,別為了成功而創業,創業與成不成功不相干。
不是要創業才算成功,也不是創了業就會成功。
你看到檯面上,上雜誌封面的那些創業英雄,他們只是還沒失敗,或失敗過,又挺了過來。
只要開始創業,就像走入迷人的城市深處;每個街巷轉角,永遠有一個你看不見他臉的傢伙,手上握著一塊磚,等著你走近時,迎面給你一擊。
你倒下去了,創業結束,你解脫了,人生還沒完,拍拍屁股,走另一條路。
你又爬起來了,還堅持走下去,很好,自找的,這路還有很多你看不見的轉角。

創業永遠不會成功,你只是持續一種還沒倒下的狀態而已。
要成功,有很多種方式,你把今天過好,每天心安理得的入睡,就是一種成功了。

噢,也不要以為創業就應該被社會被市場所接受。
創業,如果是既有的產業,那市場早有先進者了,你總得要有不同且更好更新的事物,要不人家幹嘛放棄既有的,來跟你交陪?
如果是以前沒有的產業,那市場又怎麼可能有準備好的資源讓你使用?
創業,註定與現實格格不入。
每一個創業者都是傘兵,只要一開始創業,就是被空投到一個無資源,少接應,多疑而充滿敵意的荒原。

「那你幹嘛創業?」你問。
嗯,我年輕時運氣好,做了一些事,僥倖爬到一個不錯的位置,領了一份不算差的薪水。
但有些事,我不去做,這輩子永遠不知道我做得到做不到。
等到我意識到這事時,已經48歲了。

年輕人創業,是讓自已的可能性轉化成具體的經驗。
不怎麼年輕的人創業,是用自已這輩子所有的經驗,讓這世界變得有其他可能。

我做到了嗎?當然還沒有。
但我還滿高興做了這個決定,以及感念在這個決定之後,所遇見的人,與發生的事。

賈伯斯在多年之後,與宿命敵友比爾蓋茲同台受訪時,有人問他創業之事,他是這麼說的:
「因為創業是如此艱難,所以如果你不愛它,無法從中獲得樂趣,你就一定會放棄,這是每個有理智的人都會做的事。」

Street Corner, Tai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