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色非名」
All material phenomena are independent of your knowledge. Tokyo
「諸色非名」
All material phenomena are independent of your knowledge. Tokyo
「…我開始質疑生命的目的。
我考慮了各種可能,最後發現體驗美的事物可能是人活著最好的理由。
美是一種認識到高階形式時不由自主的反應。窺見我們心智深層的知覺結構甚至也可能是一種美。美是一種「覺悟」,它顯示出森羅萬象的背後有著更根本的東西。
我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過程。
我發現最吸引我的美其實就在眼前,它只是隱藏在不起眼的景象之中。」
—–李歐納.柯仁
「你說:”生命本無意義。正因為無意義,才得以讓我們各自選擇意義?」
「是的。」
「那你選擇什麼意義?」
「我選擇:
體驗美。經歷苦。創造有序。超越無常。」
「開始畫之前・先閉上眼晴,試著用心把繪製對象透視清楚,想一想繪製過程的每個步驟階段,思考這次繪畫的基本構想與目的。
這些凖備事項,稱為”概念”( conception),即對繪製對象確立概念,使其具體成形。」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客觀觀察要從比例開始,那主觀的審美呢?」
「從概念開始。」
「什麼是概念?」
「我的志願。」
「小學的作文題目?」
「對。讓一個尚未碰觸到真實世界的小學生,將自身未來的欲望投射到對世界的想像,這就是概念。」
「這跟審美有什麼關係?」
「因為是想像與主觀的,所以妳志願成為什麼角色,必然跟妳的價值有關:什麼是好的?什麼是美的?什麼是讓我想成為的?而決定這種想像的,常常是來自某個畫面,某種影像所引起的欲望。」
「但每個人小時的志願都不一樣啊?」
「每個人的志願,除了投射出妳的欲望外,也呈現妳對美感的取捨:有些人想成為軍人,因為雄壯與陽剛吸引了他;有些人想當空姐,因為不管如何煩瑣操勞,總是看來優雅從容。
志願與概念一樣,都得包含兩個因素:我與這個世界。然後才會發生這樣的念想:
我是誰?這世界現在是什麼樣子?我想讓這世界變成什麼樣子?我想讓自己在這世界裡成為誰?」
「這跟繪畫又有什麼關係?」
「每個繪者,在他立足於他要描繪的場景之前,也都得經歷類似的過程:
我眼前的世界是什麼樣子?我想讓衪成為什麼樣子?我如何表現我心中看到的樣子?」
「如果主觀的概念太強大了,是否就會改變客觀的世界?」
「不一定。有人在世時就名利雙收,也改變了這個世界對美感的標準;有人終其一生,窮困潦倒,死後卻感動了無數人。」
「為什麼?」
「來自主觀的概念愈強大,與客觀的世界必然愈不相容,落差愈大,摩擦也愈強烈。
有人生逢其時,這世界正等著被改變;有人生不逢時,這世界只能讓他在角落裡自生自滅。」
「哪那位概念強大,又與世界不容,卻又生不逢時的人,不是很倒楣嗎?」
「還記得我以前跟妳說過的?人終歸一死,我們能擁有的,只是經歷。
那人雖然經歷了困頓無助,悲涼自棄;但生命中任何一點小小的溫度,就能讓他感受暖意;
而他那與當世不容的概念,必然伴隨著他的經歷,讓他的生命得以豐厚深沉,不枉人身。」
「客也何為?十八之年,天涯放遊。正高談拄頰,淳於曼倩;新知抵掌,劇孟曹丘。楚漢縱橫,陳隋遊戲,舌在荒唐一笑收。誰真假,笑儒生誑世,定本《春秋》。
眼中幾許王侯,記珠履三千宴畫樓。歎伏波歌舞,淒涼東市;征南士馬,慟哭西州。唯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雪滿頭。關心處,且追陪少壯,莫話閑愁。」
—-吳梅村.《沁園春(贈柳敬亭)》
所謂”姿態”,並非張作招展。
先得有種態度,在時間裡積累層疊,黑白落盡,方得一些姿色。
「唯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雪滿頭。」
「 漫染是影,負形是光。 光影間,是隱約流動的空氣。
塊面是結構,是層次,是空間,是我們相信的事物。 線條是形狀,是透視,是我們心甘情願的遮蔽,與無可如何的流逝。」
——課間隨筆
「當我們將內在的意識安頓好之後,就可以逃離或無視於這個外在的世界嗎?」
「不是不行,只是可惜了。」
「可惜什麼?」
「來這世上一趟的經歷,以及因經歷而昇華的超越。」
「那我們應該如何經歷?」
「經歷蜿蜒如河,梵語言謂:揭締揭締。 河水漫流大地,必然分開兩岸,身處的此岸是主觀的,遠觀的彼岸是客觀的,看似對立,實為一體。」
「什麼是客觀的?」
「在這個時空維度裡曾經發生與存有的事物,也就是事實前提:有沒有這件事?是不是這樣子?」
「那什麼又是主觀的?」
「在妳心裡對這件事物的喜憎好惡,也就是價值前提:這件事對不對?這樣做好不好?」
「客觀與主觀,哪個比較重要?」
「都很重要。但應分前後:客觀在前,主觀在後,事實前提先於價值前提;先搞清楚有沒有這件事?這件事是不是真如妳所聽聞的樣子?再來決定妳的喜惡,發表妳的讚毀。」
「那我們應如何面對客觀的事物?」
「學會觀察,辨識現象。」
「那又如何決定我們的主觀態度?」
「學習審美,知所取捨。」
「客觀事物的觀察,與主觀態度的審美,應該從哪裡開始?」
「藝術教育工作者Andrew Loomis 曾針對古典繪畫,提出10個元素,彼此相關,構成客觀與主觀的呼應。 我猜想我們或可從這裡開始,學習觀察與審美。」
「哪10個元素?」
「客觀觀察,應從”比例(Proportion)”,”透視(Perspective)”,”建構(Construction)”,”輪廓(Contour)”與”塊面(Planes)”開始。
主觀審美,可從”概念(Conception)”,”布局(Placement)”,”樣式(Pattern)”,”特色(Character)”與”一致性(Consistency)”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