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無我」
In all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meanings, I do not exist.Paris

「諸法無我」
In all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meanings, I do not exist.Paris
「諸色非名」
All material phenomena are independent of your knowledge. Tokyo
「保持被動和服從的聰明方法,就是嚴格限制可被接受的意見光譜,但允許在該光譜內非常激烈的辯論——甚至鼓勵更批判和異議的觀點。
這讓我們感覺到自由的思辨正在進行,而系統的預設卻可因被爭論範圍的限制而加強。 」
—諾姆·喬姆斯基
我們的認知建構,大致上或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聽說
所有自胎兒至老死,從外部而來的刺激與訊息,都可概稱為「聽說」,不是自身本有的,而是先有聽聞,才有說法。
二.印象
聽聞輸入後,先會累積成一個「快閃資料庫」。取用快速,無須深思,此即為「印象」,與本能相彷。
每個人接受的「聽說」不一樣,「印象」自然不可能相同。人處世間,大多是以「印象」比對現實,決定好惡取捨,得之於便捷,失之於粗淺。
三.猜想
用「印象」比對現實,必然有缺漏不足,人的大腦就會依據之前印象資料庫所形成的脈絡,自動補足無知的部份,此謂「猜想」,又稱「腦補」。
猜想腦補不一定能猜到真相,補完現實;但通常可以反應當事者的人格特質。
四.推論
猜想之初,通常來自孤證(單一訊息),俟後續相關訊息接踵而來,人自然會將相關訊息比對,形成一組可自洽的,較複雜的猜想,此之謂「推論」。
五.理解
大多數人止步於「推論」。推論之後,少數人會試圖透過邏輯,將其提昇為可適用於其他事物的抽象規則,以便日後在事異理同的事物初始時,即可套用,通達判斷,是謂「理解」。
六.印證
不管多麼理所當然的「理解」,只要與現實碰觸,都會出現落差縫隙。少數人執著認知,拒絕現實,這些人會成為「極端主義者」的種苗。
多數人會屈服現實,拋棄認知,但因著現實無常,時刻變動,這些自命為「現實主義者」,其實也就成為「虛無主義者」。
更少數的人,會一直在「現實」與「認知」之間比對「印證」,尋找合理的解釋。
因著現實只能證否,這些人註定一輩子都不會成功,終生帶著疑惑而遠行。
七.知道
這些終生帶著疑惑的人,有些幸運者,會在生命旅程的某一個狀態,忽然體會到些什麼,但無法言說。
並非疑惑都解決了,而是感念疑惑如此甘美,將自己帶到此刻。
他們只是「知道」了。
「人類總是他們自認的真相的犧牲品。
一旦認定為真,就無法從其中解脫。」
―Albert Camus,《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絕望不是,認為世界不會再給你機會。
相反的,以為自己只是少了機會的人,是如此對自己抱有信心與希望啊…
絕望是指,不再相信自己了。
就算世界給予機會,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
就算世界許予豐盛,也不認為自己配得上享用。
「謹記:過了今生,再無來世。眼前此刻,凡人皆同。
我等虛擲與倖得的,都只是飛逝的光陰。」
—–馬可.奧理略
「你說不懂與好奇讓你快樂,那最讓你不懂與好奇的事是什麼?」
「時間。」
「時間不就是我們每天過的日子?日升日落,光陰似箭,有什麼不懂與好奇的?」
「”光陰似箭”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管你想不想,要不要,我們每天都要往前,所有的東西都會往後消逝不是嗎?」
「那就跟坐火車很像是不是?」
「對啊,我們坐的車廂往前動,窗外的景色一直向後,一直變化。」
「妳有沒有想過,也許真實的情況剛好相反?」
「什麼意思?」
「我們其實沒有動,但外面的世界一直在發生變化?」
「你在發什麼神經?」
「是有了時間,才有變化?還是有了變化,才有時間?」
「當然是有了時間才有變化啊?若是時間停止不動,大家就一二三木頭人,全部凍結在那邊不動了。」
「只要是我們的神識以物質的型態存在時空裡,就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但是妳說的那種情況,卻會出現在當妳的神識跳脫,回望自身與身處的狀態時。
彼時就會出現一連串不同的靜止畫面,像是一格一格,未曾播放的底片。」
「所以你的意思是?」
「先有變化,才有時間。
變化是物質、能量、意識三者合一後,必然的結果,也有人稱為”無常”。
時間是變化的刻度,變化是時間的原因。
日出日落,只是我們用來記錄變化的方式;光陰似箭,是指我們活在這個單向前進的時空方向裡,無法逆轉;我們的物質身體必然從形成到衰敗,也成就了我們經歷一生的幻象。
我們的神識,安坐在某列火車的座位上,像是一格一格靜止的底片一樣,讓造化驅動我們向前,播放在宇宙的銀幕上,讓我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這一生。
但有某些狀態,這個鐵路系統不是完美的,它偶而會在某個荒蕪的車站暫停交錯,讓妳在一剎那間瞥見另一列火車。
妳從這邊看見遠遠的車窗,有人好奇的撩開窗邊的遮幕,跟妳一樣往窗外看,然後在那一刻,妳們四目交錯。
於是妳看見自己安然坐在另一輛列車上,前往另一條路線。」
意識形態-ideology,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也譯作觀念形態、思想體系;
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
—-維基百科
意識形態,是指各式各樣的,由前人/他者所整理過的,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作,並據此判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思考模組。
透過意識形態理解這個世界,就如同用過往的眼睛,看眼前的當下;用別人的記憶,決定自己的選擇。
愈是缺乏現實生活經驗的人,愈需要意識形態。
愈是缺乏自信心的人,愈相信意識形態。
人類世累積了萬年文明,層層疊疊,沒有任何一個個人,有足夠的自身經驗可以理解全盤世界運作的邏輯。
所以我們不得不使用意識形態。
少數自覺而心虛的人,會在用意識形態看世界時,自問那些沒讓我看見的是什麼?
少數狡猾而強大的人,會使用意識形態讓別人相信他,但他自己卻不相信。
「我未曾重複兩次看見同一個景物。」
——保羅.塞尚
輕輕的,閉上左眼,用右眼記住眼前的事物。
再將右眼閉上,用左眼校準剛剛右眼所見。
是不是?事物的所在,悄然移動了。
我們選擇了立場視角時,就已決定了我們能看見的事物。
應懷疑事。
我們所知的事物,隨處侷限,隨時流變。
我們既是那個摸象的瞎子,只能輕觸事物的裙角;
又是那個刻舟的傻子,忘了我們所以為的事實,從我們認知的那刻,就已漂移遠去…
在此刻,我們永不可能知曉事物的現況;在此處,我們也無從得見事物的全貌。
我們,只能對當下疑懼敬慎。
我們眼前所見的現實,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僅有的出發點。
但並非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