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學會恐懼,但不要恐慌。

mermaid street rye uk

「契約無法完全,來自三種成本:
一是預見成本。即當事人有限理性,不可能預見到所有的或然狀態;
二是締約成本。即使當事人可以預見一切,以沒有爭議的語言寫入契約也很困難;
三是證實成本。即對第三方是不可證實的。」

—–奧利佛.哈特(201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mermaid street rye uk

「所以我們只要提出新的語境,並且改變我們的處境與情境後,就可以安安穩穩的等待新的約定到來嗎?」
「嗯,二十世紀初,曾經有一派英國左派學者,認真的研究馬克斯思想後,確認資本主義宿命性的必然會從內部自我崩潰。
既然劇本已經寫好了,那我們只要安靜的坐下來,抽抽煙斗,聊聊天,有一天我們在喝下午茶時,就會傳來資本主義滅亡的消息了不是嗎?」

「不是嗎?」
「當然不是。妳想想看,一般而言,我們簽約是為了什麼?」
「嗯,作生意?」
「對,交易。交易是指什麼?」
「我拿我有的,跟你換你有的。」
「對,那個原本妳有的,要拿去跟人家換的,就叫作代價;妳為了這個妳有的,所付出的心力,叫作成本。
沒有人付出代價,就沒有交易可言;沒有交易,誰跟妳訂新約?」

「所以沒有人想要付代價的話,就沒有新約了?」
「是的。 妳眼前所見的,所有彷如天經地義的約定俗成,都曾經有人因此付出代價。
我們現有的社會環境,來自上一代簽定的契約;為了簽訂契約而付出的社會代價,就是形成我們現有制度的交易成本。」

「我們可以預先知道要付出什麼成本嗎?」
「我們通常在交易前都會以為自己知道,要不妳就不會交易了;但也宿命性的,我們常常要等到簽約後,才知道代價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那不會令人害怕嗎?」
「會的。所以妳要學會恐懼,那是對我們所可能付出的代價,一點小小的敬意;
但妳不要恐慌,一來恐慌對妳一點幫助也沒有;二來,妳要知道,沒有代價是我們付不出來的,付不出來的,就不會成為代價了。」

mermaid street rye uk

產出前所未有價值的人

Globalization, Shanghai

「一件貨物的完整代價應包括三種因素:
一.銷售價格
二,尋貨成本(通常是時間)
三.貨物使用期限」

——— Gary S. Becker & Richard A. Posner .《說真相的勇氣》

Globalization, Shanghai

「 初始,我們用刀破壞了原始世界;接著,我們在鏡中發現每個人都不一樣;然後,我們用文字將想法傳遞給遠方與後世的人;文明到這個階段,工具終於備足了嗎?」
「快了,但還得等最後一項工具登場,文明的要件才算到齊。」
「那是什麼?」
「貨幣,也就是我們通稱的錢。」

「我們什麼時候開始需要錢?」
「當我們取用了自然的材料,生產我們所需要的糧食,衣服,器物;又因著每個人的天份,而各自生產了不同的貨物時,我們自然就需要錢了。」
「以物易物不是很好嗎?」
「今天妳織的衣服換了三條魚,明天妳想換個口味了;但那個種芋頭的傢伙衣服夠多了,他比較想要一個水盆,可是做水盆的也不想要妳的衣服,妳這時該怎麼辦?」
「我應該讓我的衣服去換成一種大家都需要的東西?」
「對,那就是錢。
貨幣是一種奇妙的東西,它先把我們所有做的事量化成一個標準,再用這個統一的標準,讓我們能各自去發展自己想做的事,不用一個一個去問人家要不要?」

「那人應當如何扮演貨幣的功能?」
「首先,那人必需有能耐把不同的人聚合在一起,愈不同愈好,他得讓這些不同的人發揮他們各自的才能,這是資本的第一階段:生產。

第二,就像打橋牌一樣,他得讓這些來自不同人的生產,組合為一種有意義的事物,投入外部的世界時,會得到具體的回饋與報酬,這是第二階段:價值的實現。

第三,當他從外部取得回饋與報酬時,他得公平但又有前瞻性的偏頗,將這些資源分配給這些生產者。
分配不當或完全均衡,會讓組織崩壞或停滯,只有前瞻性的偏頗分配,才能讓大家將心力放在未來那個尚未實現的,更美好的事物上。

最後,這些生產出來的價值,回饋得來的資源,與這些人熟練後的經驗與智慧;是否能形成一種穩定的模式與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與其他的事物或模式結合,像物種結合一樣,創造出新的物種?這就是資本的最後一個階段:價值的再創造。」

「這樣的人是什麼樣的人?」
「能讓不同的人為了同一個理想走在同一條路上,卻又能各自發揮所長,彼此組合互補,產出前所未有價值的人。」
「那這樣的人什麼時候會失敗?」

「當他習慣用投資報酬率去看待世界時,以為萬事都能量化;忘了他所帶領的,不是資本,也不是貨物,而是人。」

Globalization, Shanghai

做買賣,先得學會做人。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要用兩倍於自己說話的時間去傾聽對方講話。」—-塔木德經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買賣做得好不好,
不看做的多大?賺了多少?
看做完這筆買賣後,生意是不是愈大?機會是不是愈多?關係是不是愈好?

不要以為買賣做大了,就可以幫客人決定不是買賣的事。

有人賺了買賣,賠了生意。
有人賠了買賣,賺了生意。
說到底,做買賣,不是做生意。

但,做買賣,先得學會做人。

http://ibabel.tw/fair/index/228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做買賣的,是人。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那些最佳的買賣,剛開始的時候,從數字上看,幾乎都會勸告你不要買。」—–華倫.巴菲特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買賣。
買的是價格,賣的是價值。
買賣的,是東西,是服務,
做買賣的,是人。

東西的買賣是一時的,人的關係是一輩子的。
做完買賣,關係才開始。
買的人感覺不值,體驗不好,
就不會有一輩子的關係。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買賣的東西有多好,注定了買賣的檔次。
買賣的東西有多少,決定了買賣的規模。
做買賣的人,得知道東西好在哪裡?得掌握這樣的好東西有多少?
不知道好東西,手上沒有好東西,都做不了買賣。

東西好不好,不是做買賣的人說了算,而是客人買不買單。

http://ibabel.tw/fair/index/227

Colonial Old Market, Taipei

不佔便宜,不做功德

Autumn lotus pond, Wuzhen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

—–《哥林多前書六章十二節》

Autumn lotus pond, Wuzhen

「『言應證否,行當試誤』是為了追求知識。
『非問不說,知謊不言』,是為了防止本能搶了理性的位子,而控制本能,守護知識。」
「是的。」
「那第三條呢?」
「『不佔便宜,不做功德』。」

「不佔便宜我懂,但不做功德是什麼意思,從小到大,不都是說要做功德,積陰德嗎?」
「因為佔人便宜,與做我功德,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同樣的起心動念。」
「哪一件事?」
「做買賣。」

「為什麼是做買賣?」
「所謂買賣,無非是以我之有,易我之無,以我之餘,兌我之缺;日中為市,各得所需,社會因而運行,文明始得積累。」
「這樣不好嗎?」
「這樣很好,也是生物與外界交換能量的必然要求。但交換之餘,難免互有落差,於是誰吃了虧,誰又佔了便宜。」
「這種事天天在發生吧?」
「如果我們知道『能量守恒』這條定律,一樣適用於此,我們就明白,這邊佔了便宜,總有一天在哪邊就得還回去。」
「這就是你不想佔人便宜的原因?」
「對。不是我多有道德節操,而是懶得在這種業力運作下浪費心思情緒。」

「那不做功德呢?」
「什麼是功德?」
「做好事會有好報啊?」
「我們做好事是為了要有好報嗎?」
「啊不然咧?」
「那就是做買賣了不是嗎?」
「那沒有好報為什麼要做好事?」

「對,這就是不應『做功德』的原因。
做好事,只是為了那件事是好的,應該有人要去做它,去讓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而不是做這件事時,去想受我恩惠的人將來應該如何報答我;或是我死後有個好花好樹,好鳥齊鳴的天堂淨土在等著我。

當妳在夏日街道上,搖下車窗,買了一束30元的玉蘭花時,妳只是為了讓車內有著新鮮玉蘭的香氣,如此而已。
不是因為可憐歐巴桑在太陽底下站了很久,更不是妳的同情會讓妳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做了件好事是個好人等等…。

作為進化末端的生物,與世界交換能量,彼此間交易資源,本來就是我們必然會做能做該做的行為。
但若是念茲在茲,做了些什麼事就惦著佔了什麼便宜,做了哪些功德,只會把我們的神識拉回到生物進化樹的底層根部,打回原形。

『不佔便宜,不做功德』,是在『行為』這件事上的自我要求。」

Autumn lotus pond, Wu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