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說到知道的七個階段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保持被動和服從的聰明方法,就是嚴格限制可被接受的意見光譜,但允許在該光譜內非常激烈的辯論——甚至鼓勵更批判和異議的觀點。 

這讓我們感覺到自由的思辨正在進行,而系統的預設卻可因被爭論範圍的限制而加強。 」

—諾姆·喬姆斯基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我們的認知建構,大致上或可分為七個階段:

一.聽說

所有自胎兒至老死,從外部而來的刺激與訊息,都可概稱為「聽說」,不是自身本有的,而是先有聽聞,才有說法。

二.印象

聽聞輸入後,先會累積成一個「快閃資料庫」。取用快速,無須深思,此即為「印象」,與本能相彷。

每個人接受的「聽說」不一樣,「印象」自然不可能相同。人處世間,大多是以「印象」比對現實,決定好惡取捨,得之於便捷,失之於粗淺。

三.猜想

用「印象」比對現實,必然有缺漏不足,人的大腦就會依據之前印象資料庫所形成的脈絡,自動補足無知的部份,此謂「猜想」,又稱「腦補」。

猜想腦補不一定能猜到真相,補完現實;但通常可以反應當事者的人格特質。

四.推論

猜想之初,通常來自孤證(單一訊息),俟後續相關訊息接踵而來,人自然會將相關訊息比對,形成一組可自洽的,較複雜的猜想,此之謂「推論」。

五.理解

大多數人止步於「推論」。推論之後,少數人會試圖透過邏輯,將其提昇為可適用於其他事物的抽象規則,以便日後在事異理同的事物初始時,即可套用,通達判斷,是謂「理解」。

六.印證

不管多麼理所當然的「理解」,只要與現實碰觸,都會出現落差縫隙。少數人執著認知,拒絕現實,這些人會成為「極端主義者」的種苗。

多數人會屈服現實,拋棄認知,但因著現實無常,時刻變動,這些自命為「現實主義者」,其實也就成為「虛無主義者」。

更少數的人,會一直在「現實」與「認知」之間比對「印證」,尋找合理的解釋。

因著現實只能證否,這些人註定一輩子都不會成功,終生帶著疑惑而遠行。

七.知道

這些終生帶著疑惑的人,有些幸運者,會在生命旅程的某一個狀態,忽然體會到些什麼,但無法言說。

並非疑惑都解決了,而是感念疑惑如此甘美,將自己帶到此刻。

他們只是「知道」了。

dark night street corner

絕望

About despair

「人類總是他們自認的真相的犧牲品。

一旦認定為真,就無法從其中解脫。」

―Albert Camus,《The Myth of Sisyphus and Other Essays》

About despair

絕望不是,認為世界不會再給你機會。

相反的,以為自己只是少了機會的人,是如此對自己抱有信心與希望啊…

絕望是指,不再相信自己了。

就算世界給予機會,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實現;

就算世界許予豐盛,也不認為自己配得上享用。

About despair

是有了時間,才有變化?還是有了變化,才有時間?

The first machine vision

「謹記:過了今生,再無來世。眼前此刻,凡人皆同。
我等虛擲與倖得的,都只是飛逝的光陰。」

—–馬可.奧理略

The first machine vision

「你說不懂與好奇讓你快樂,那最讓你不懂與好奇的事是什麼?」
「時間。」
「時間不就是我們每天過的日子?日升日落,光陰似箭,有什麼不懂與好奇的?」

「”光陰似箭”是什麼意思?」
「就是不管你想不想,要不要,我們每天都要往前,所有的東西都會往後消逝不是嗎?」
「那就跟坐火車很像是不是?」
「對啊,我們坐的車廂往前動,窗外的景色一直向後,一直變化。」
「妳有沒有想過,也許真實的情況剛好相反?」
「什麼意思?」
「我們其實沒有動,但外面的世界一直在發生變化?」
「你在發什麼神經?」

「是有了時間,才有變化?還是有了變化,才有時間?」
「當然是有了時間才有變化啊?若是時間停止不動,大家就一二三木頭人,全部凍結在那邊不動了。」
「只要是我們的神識以物質的型態存在時空裡,就不可能不發生變化。
但是妳說的那種情況,卻會出現在當妳的神識跳脫,回望自身與身處的狀態時。
彼時就會出現一連串不同的靜止畫面,像是一格一格,未曾播放的底片。」
「所以你的意思是?」

「先有變化,才有時間。
變化是物質、能量、意識三者合一後,必然的結果,也有人稱為”無常”。
時間是變化的刻度,變化是時間的原因。

日出日落,只是我們用來記錄變化的方式;光陰似箭,是指我們活在這個單向前進的時空方向裡,無法逆轉;我們的物質身體必然從形成到衰敗,也成就了我們經歷一生的幻象。
我們的神識,安坐在某列火車的座位上,像是一格一格靜止的底片一樣,讓造化驅動我們向前,播放在宇宙的銀幕上,讓我們相信我們正在經歷這一生。
但有某些狀態,這個鐵路系統不是完美的,它偶而會在某個荒蕪的車站暫停交錯,讓妳在一剎那間瞥見另一列火車。
妳從這邊看見遠遠的車窗,有人好奇的撩開窗邊的遮幕,跟妳一樣往窗外看,然後在那一刻,妳們四目交錯。

於是妳看見自己安然坐在另一輛列車上,前往另一條路線。」

The first machine vision

意識形態-ideology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意識形態-ideology,意為「理念或想像的學說」;也譯作觀念形態、思想體系;

若將意識形態視其為一種無價值偏見的概念,意識形態可視為是想像、期望、價值及假設的總合;若考慮政治的層面,則意識形態是「所有政治運動、利益集團、黨派乃至計畫草案各自固有的願景」的總和。

—-維基百科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意識形態,是指各式各樣的,由前人/他者所整理過的,解釋這個世界如何運作,並據此判定什麼是好?什麼是壞?的思考模組。

透過意識形態理解這個世界,就如同用過往的眼睛,看眼前的當下;用別人的記憶,決定自己的選擇。

愈是缺乏現實生活經驗的人,愈需要意識形態。

愈是缺乏自信心的人,愈相信意識形態。

人類世累積了萬年文明,層層疊疊,沒有任何一個個人,有足夠的自身經驗可以理解全盤世界運作的邏輯。

所以我們不得不使用意識形態。

少數自覺而心虛的人,會在用意識形態看世界時,自問那些沒讓我看見的是什麼?

少數狡猾而強大的人,會使用意識形態讓別人相信他,但他自己卻不相信。

Colonial Taiwan Museum, Taipei

應懷疑事。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我未曾重複兩次看見同一個景物。」

——保羅.塞尚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輕輕的,閉上左眼,用右眼記住眼前的事物。
再將右眼閉上,用左眼校準剛剛右眼所見。
是不是?事物的所在,悄然移動了。

我們選擇了立場視角時,就已決定了我們能看見的事物。

應懷疑事。
我們所知的事物,隨處侷限,隨時流變。
我們既是那個摸象的瞎子,只能輕觸事物的裙角;
又是那個刻舟的傻子,忘了我們所以為的事實,從我們認知的那刻,就已漂移遠去…

在此刻,我們永不可能知曉事物的現況;在此處,我們也無從得見事物的全貌。
我們,只能對當下疑懼敬慎。

我們眼前所見的現實,是認知這個世界的,僅有的出發點。
但並非終點。

Heart like an orchid, eyes like stars

時移事往,沒有不變的立場。

Back Alley, Taipei

「說穿了,天分就是某種知識的能力,以及對那種知識有幫助的事實充滿強烈的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能把知識做最好應用的人,是那些辛苦取得知識的人,而不是那些輕易取得知識的人。 」

—–安德魯.路米斯 《畫家之眼》(陳琇玲譯)

Back Alley, Taipei

現實世界裡,是沒有「線條」的。

「線條」,來自物體遮蔽掩映,再由光所兌現出來的「侷限」。

我們站在哪裡,看向何處,決定了這些「侷限」,也形成了眼前景色。

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我們所堅信不疑的事物,無非也是由身處現在,這裡;所形成的「立場」視角所構成。
時移事往,沒有不變的立場。

繪者,以其肉身住世,必得佔據時空一角,方可觀察描摹。
繪者體悟認知的侷限性,才可能透過這些「侷限」的微影縫隙;得以一瞥其中,隱約流動的空寂光陰。

Back Alley, Taipei

當世界讓我們看見時

Lines are an illusion

「人在觀看眼前場景時,會有先看到什麼,再看到什麼,又看到什麼了的問題。
但對照片而言,所有事物一下子全都看到了,是鏡頭從一個視點”咔嚓”一下拍到的東西。

人看事物不是這樣的。
觀看需要時間,正是這個事實創造了空間。」

——大衛.霍克尼-《觀看的歷史》

Lines are an illusion

觀看。
先於認知,先於語言,先於解釋。

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決定於我們觀看的立場與取捨。
你選擇站哪邊?決定了你看見什麼?
而非你看見什麼,再來選邊。

為了明確辨認事物,我們必得要看見輪廓,看見線。(我們是如此害怕曖昧與不確定啊…)

但,現實是沒有線的,線只是事物重疊遮蔽的結果。
當我們看見線,就一定有些什麼在線的後面沒被看見。

線來自於面,面來自於體塊,體塊來自世間流轉的,一點一點凡塵積累。
當世界讓我們看見時,我們何妨低聲自問:

「沒看見的,是什麼?」

http://ibabel.tw/fair/index/380

Lines are an illu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