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面對,誠懇觀察。

River Thames in autumn, London

「選好觀察點・並確定布局後,此時要注意的基本繪畫要素是”透視”( perspective)。
描繪景物時,絶對不能遺漏掉透視此一元素,透視也是畫家會遇到的第一個大難題・

所有畫作都與視平線( horizon)脫不了關係,畫家有責任要了解這層關係。」

—安德魯.路米斯.《素描的原點》

River Thames in autumn, London

「基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概念,並作好我們心中的布局,這些都是主觀的審美,然後呢?」
「然後回到客觀觀察的基礎:立足點。
站好立足點後,妳會看到世界遠近大小不一的比例,但妳得決定視平線,才能看清楚這個世界空間與物件之間的關係;這就是透視。」
「視平線與立足點的差別在哪裡?」
「立足點是妳站在哪裡看這個世界,視平線是妳站得多高看這個世界。」

「我們站得多高不是天生就被限定了嗎?啊我長得多高,我的雙眼就在多高的位置上?」
「大部份人是這樣的,但妳如果仔細觀察不同畫家的作品,就會發現並非每個人都受限於肉身雙眼的高度。」
「真的嗎?@@」
「真的。有些人的雙眼彷彿長在心口,望向世界時,像虔敬的信徒仰首讚嘆造化萬物;有些人卻如出竅靈魂般,目光總在頭頂三吋處往下俯視;又有人老是在眨眼,左眼右眼輪番上陣,搞得物件的位置不停移動,從而創造出後世稱為”立體派”的風格。」
「這三種哪種比較好?」
「沒有好壞。視平線愈低下,妳就有機會觀察到更多事物的細節與質感;視平線愈高,妳就可能看到更遼闊的整體與完整的結構;老是切換視點的位置,也許妳就會感受到光線的變換與世間的流動無常。」

「那如果這三種我都做不到,只能受限於我肉身給予我的視平線位置呢?」
「那也很好,就老實面對,誠懇觀察。」
「觀察什麼?」
「消失點。」
「什麼是消失點?」
「妳眼前的事物,由近到遠,最終必然有一個妳再也看不見的收斂之處,就是所謂的”消失點”。」
「消失點有什麼意義?」
「消失點是由妳眼前的世界隨機排列組合後,所必然出現的一個結果。
看見那個看不見的”消失點”,看見這個必然的結果,就如同覺知到事物無常,畢竟消亡。
我們就有機會,在所處的當下,看出構成眼前所見的原因與關係。」

「看出原因與關係?」
「是的,所以這被稱為”透視”。」

River Thames in autumn, London

時移事往,沒有不變的立場。

Back Alley, Taipei

「說穿了,天分就是某種知識的能力,以及對那種知識有幫助的事實充滿強烈的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通常能把知識做最好應用的人,是那些辛苦取得知識的人,而不是那些輕易取得知識的人。 」

—–安德魯.路米斯 《畫家之眼》(陳琇玲譯)

Back Alley, Taipei

現實世界裡,是沒有「線條」的。

「線條」,來自物體遮蔽掩映,再由光所兌現出來的「侷限」。

我們站在哪裡,看向何處,決定了這些「侷限」,也形成了眼前景色。

我們所認知的這個世界,我們所堅信不疑的事物,無非也是由身處現在,這裡;所形成的「立場」視角所構成。
時移事往,沒有不變的立場。

繪者,以其肉身住世,必得佔據時空一角,方可觀察描摹。
繪者體悟認知的侷限性,才可能透過這些「侷限」的微影縫隙;得以一瞥其中,隱約流動的空寂光陰。

Back Alley, Taipei

全然的看與畫,流淌著萬年的光陰

Composition comes from stand

「距今3萬6千年前 ……其中有53幅「動態」圖畫,呈現動物在慢跑、快跑、搖頭晃腦、用頭碰尾巴等動作;尤其當燈光晃動時,動物圖像在岩壁上不停移動,形同最早的影像藝術。

法國考古學家研究認為,這畫法用以表現史前人類的移動場景。」

————《肖維岩洞-Grotte Chauvet》.維基百科

Composition comes from stand

數萬年前的歐洲岩穴裡,粗礫不平的石壁上,先民們繪下眼中所見。
奔馬,走象,耽耽靜視的獅子,流血受傷的野牛…
先民用木炭、赭石,畫下紅色的線條,黑色的陰影;用浮凸的層塊,表現立體與透視;甚而用數十張連畫,刻畫出時間流變裡的動作體態。

火煙燎燻的搖光中,一整片壁岩彷若無止盡的草原,動物們或散或眾,層疊不窮…
但,沒有「構圖」。

沒有「構圖」,是因為沒有「視點」,沒有「視點」,是因為畫者,只是安靜的繪下所見:
今天見著的,就畫在昨日所見的下面,明天要畫的,前日的那隻上方還有些空白。

先民們不「活在當下」,因為沒有一個「我」站在那裡,沒有觀看的視點,自然也沒有構圖。
全然的看與畫,流淌著萬年的光陰。沒有此時彼地,而是隨時隨地。

若我們能瞥見時光在眼前洶湧如潮,便知先民的岩壁就在念念不住的當下:
是轉折如淵的巷角,是空無一人的街道,是歷史薄霧後的樓簷,是清晨打烊的咖啡店。

http://ibabel.tw/fair/index/347

Composition comes from stand

沒有一張畫不是帶著被看見的渴慕,被聽聞的希望而生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畫出所見之物很好,但更迷人的是,畫出那些只存在回憶裡的事物; 在那裡,回憶與幻想糾結纏繞。」———竇加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當我們走出幽微的洞穴,來到透光的廳堂,面對粉白的灰壁或攤開的紙面時,我們開始不滿足於只畫下一個個單一的主體,我們想畫出他們之間的關係,看他們發生了什麼事?

於是有了主從,有了配置,有了透視,有了構圖。

有了構圖,就有了視點,我們遂意識到要有一個誰站在那裡,為看畫的人觀看這個場景事件。

構圖,是框架,是限制,畫的是關係,是時間,是存在事物之間的「不在」。
構圖,是畫者的態度,是我們在觀畫者身邊或呼喊或低聲的言語。

沒有一張畫不是帶著被看見的渴慕,被聽聞的希望而生的。那些畫了之後被扔置於暗室的畫,只是畫者的心碎日記。

這些畫面,那些景像,為你呈現的華麗迷茫,說到底,說的只是那個畫的自已。

http://ibabel.tw/fair/index/349

( From “Chien Chung Wei” classroom)

好好畫一幅畫,安靜下來。

Art Museum in Autumn Rain. England

「在藝術上,文學不能太傻的;音樂我也很難相信一個憨傻的人在作很好的音樂;但繪畫可以,他一筆下去就是憨,下一筆下去還是憨。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憨字,我自己畫畫,我們知道,畫畫要畫得巧,不是那麼難。

你有才華,然後經過刻苦的磨鍊,你有可能熟能生巧,而越畫越巧,是有可能的。

可是有一種畫,他好就要好在憨,沒法學了。那個不是才能,那個是天分,你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沒法學。」—-陳丹青 《論梵谷》

Art Museum in Autumn Rain. England

一紙畫面,讓觀者如臨如在,來自示現的景深與隱約的觸及,而非宣告或解釋。

或因要在紙面上堆疊重構一個空間,畫時常覺察到時間的流動與無常。
而因著流動與無常感,畫面遂安靜隱約的呈現出音樂性…

現實世界裡,是沒有「線條」的。
「線條」,來自物體遮蔽掩映,再由光所兌現出來的「侷限」。

我們站在哪裡,看向何處,決定了這些「侷限」,也形成了眼前景色。
而我們,終得透過這些「侷限」的微影縫隙;才得以一瞥其中,隱約流動的空寂光陰。

好好畫一幅畫,安靜下來。

http://ibabel.tw/fair/index/159

Art Museum in Autumn Rain. Eng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