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聽另一個故事嗎?

Summer Ocean Travel, Okinawa

「我們想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
「所以,你們是想聽另一個故事。」
「不,不。我們想知道的是真正發生的事實(fact),不是故事(story)。」
「但當我們說些什麼?它就一定會變成故事,不是嗎?
這世界並非只有事實,而是我們所認知的它,不是嗎?
而且當我們在認知這世界的事物時,總也難免在裡面添加了一些東西,不是嗎?」

—楊.馬泰爾(Yann Martel).《少年Pi的奇幻漂流》

Summer Ocean Travel, Okinawa

讓我試著說清楚這事:

一.我們所認知的這世界,受限於線型時間,只有過去,現在,未來。
二.描述過去時,除了親身碰觸的事實外,也必然摻雜了個人的感受與觀點,這註定成為故事(發生過的事)。
三.想像未來時,也必然站在眼前的現實基礎上,去延伸、發展、猜測未來,而這又是另一種故事了(story)。
四.我們真正能碰觸的,只有現在,也就是所謂時時流動,念念不住的當下。

五.當下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意義」是一種後設事物,必須先有指涉的對象,我們才能加諸以「意義」,但當下時刻在發生,我們其實是用過去與未來的兩個不存在的立足點去給當下「意義」:
a- 「因為昨天沒睡好,所以現在情緒不好」→這是用過去解釋當下。
b- 「因為明天要考試了,所以今天得早點睡。」→這是用未來決定當下。

六.所以,當我們煩憂難耐時,或問:這煩憂從過去而來?因未來而致?
a- 若從過去而來,則時空流轉,物是人非,稀微如此,煩憂已逝。
b- 若因未來而致,則來日禍福,有晴有雨,造化如常,煩憂何來?

七.且幸當下是沒有「意義」的,它才能安放人所給它的任何意義。
如果我們不認同此刻所處的境遇時,只需輕輕提醒自已:

「你想聽另一個故事嗎?」

http://ibabel.tw/fair/index/532

Summer Ocean Travel, Okinawa

呆若木雞

Autumn Morning Cafe, Liverpool

「紀渻子爲王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已乎?”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向景。”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莊子·外篇·達生》

Autumn Morning Cafe, Liverpool

「你在我這個時候,有沒有遇過很討厭的人一直來煩你?」
「有。」

「那你都怎麼處理?」
「我當時不會處理得比妳現在好。但現在如果讓我回到那個時候,我猜想應該知道怎麼處理了。」
「那你現在會怎麼處理?」
「呆若木雞。」
「什麼意思?裝笨嗎?」
「不是。但不明白的人會以為就是裝笨。」

「如果不是裝笨,那是什麼?」

「 首先,不被對方的行為或言語所驅動,取回主動權。」

「然後,不給對方任何可辨識你目前狀態或情緒的訊息,讓他無從使力。」

「最後,安然觀察對方的狀態:想像妳正坐在某間咖啡店用早餐看書,偶爾抬頭,看著對方隔著玻璃站在窗外比手畫腳,享受觀察的樂趣。」

http://ibabel.tw/fair/index/522

Autumn Morning Cafe, Liverpool

薛丁格概念的國家

On the Road to the Nation

「履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剛中在下,无應於上,故為履道平坦,幽獨守貞之象。

幽人履道而遇其占,則貞而吉矣。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On the Road to the Nation

「 你說:我們有健壯的社會與文明,去實踐這條國家與秩序之路?」

「是的。」

「我不懂,不都說我們早已經是個國家了嗎?」

「當我們說我們是個國家時,人家就會搖頭說我們不是;當人家說我們不是個國家時,現實又會證明我們作為國家的存在。」

「靠,這是薛丁格概念的國家嗎?」

「呃…妳要這樣說也不是不行。

但也正是如此曖昧不明的國體,讓我們得以在不確定因素下茁壯了社會實體;由下而上,在四百年外來國體的輸入秩序下,建構了屬於我們自己特色的文明。」

「這是優勢嗎?」

「是的。相較於許多戰後去殖民地化,模彷西方民主或延續古老部族傳統成立的新國家,這樣的困境,反而形塑了我們的優勢。」

「那劣勢呢?在國家嗎?」

「天底下沒有那麼便宜的帳本,資產在我,負債都在你。優勢在社會,劣勢也必然在社會。」

「那我們社會的劣勢是什麼?」

「還記得之前說的嗎?社會與國家不同之處,在於社會是個由下而上的有機體,不在乎數據管理,在乎的是一個一個有名有姓的個人。」

「這是好事啊?為什麼是劣勢?」

「相較於以秩序為先,可以「舉國辦大事」的強國而言,我們相對無法強制控管,因應危難時必要的無情處置。」

「所以威脅是?」

「跟歷史上所有民主國家一樣,我們無法逃避組成社會多樣性的分歧意見,當外來的侵略重擊家門時,我們還在吵成一團,而敵人就是深悉我們的弱點,才會一再敲我們家的門。」

「那…總有機會吧?」

「每一次外來的重擊,只要社會與文明的核心不變,我們就可以撐過恐慌與焦慮;面對愈來愈強的重擊扣門,每一聲都會敲掉那些害怕而從後門離去的人,而留下願意承擔面對的人。

直到有一天,眼前不確定的迷霧逐漸散開,歷史帶著我們站到另一個世界的轉折點,我們總要記得,我們先是一個社會共同體,有一個包容各種外來者的文明,然後才走向一個國家之路。」

On the Road to the Nation

幸福過量,有害健康

superstitious happy city

「在商業手法的世界裡,人與生活的負面因素全被排除在外。
商業手法的世界觀要大眾歡樂,,所以人類與生俱來的憤怒心必須被去除。有歡樂,不能有悲傷。
所以商業手法的世界裡,欠缺怒與哀的喜樂之人如洪水般氾濫。

這種『幸福感過多症候群』的危險性,在於排除侵襲自己幸福感的一切外在因素,患者會因為聽見隔壁鄰居的聲音,覺得自己的幸福感被侵犯,因而煩燥不安,乃至動手殺人。」

— 藤原新也.《東京漂流》

superstitious happy city

「要幸福喔!」
臉書上有人新婚,好友們紛紛送上祝福,毎次看到這句來自90年代台灣富裕時期的禮餅廣告詞時,總是不寒而慄。
這是叮嚀還是祝願?她幸福了我們與有榮焉?她不幸福了我們多少有些責任?

「幸福-こうふく」,來自和製漢語,意味著快樂,滿足,豐盛與無憂。
「幸福」是個人主觀的感受,常常是剎那片刻之感。當社會進入衣食無缺的時代,要讓我們再多買一件什麼物事,就得賣些超出這個商品物質之外的,而我們平常無法自我產生的事物。
幸福感。
消費主義的社會,不免成為幸福感氾濫的社會。

1945戰後,賣東西給全世界的國家,都輪流成為消費主義社會,50年代的美國郵購目錄,70年代的日本流行雜誌,90年代的台灣電視廣告,以至現在的中國網路商城,都充斥著消費與幸福相關的文字影像。

但幸福感這種東西,與吸毒類似,當邊際效益遞減後,你得花100倍的代價,才能取得當初第一次消費時的滿足感,而且存在的時間變得更短,你得很快再消費下一次,才能「恢復正常」。

但「幸福」,其實是「不正常」的。
正因為幸福並不常見的,不是理所當然的,它才會是讓我們為之感動的「幸福」。
當幸福變成消費即可取得的事物,它不免就會變得廉價而過量。
而幸福過量,是有害健康的。

http://ibabel.tw/fair/index/526

superstitious happy city

這世上有些事是不能做弊的。

Old Town Street Trees, Taipei

「做弊實驗顯示:相信自由意志者,比宿命論者更不容易做弊。
而有神論者中,相信神是慈愛寬容者,又比相信神是無情公平者,更容易做弊。」

— 布魯斯.施耐爾 《當信任崩壞》

Old Town Street Trees, Taipei

「那如果有人做了對不起你的事呢?你還能呆若木雞嗎?」
「當時不能。」
「現在呢?」
「現在就記不得了。反而不確定人家有沒有對不起我,覺得當時一定有原因,讓人家做出那些事。」

「噢,那你有沒有做過對不起人家的事?」
「當然有。」
「那現在也不大記得?也覺得一定有原因讓你當時不得不做嗎?」
「剛好相反。
有些事,現在想來,當時也就是一念之間,也沒那麼不得不做。
但總有些畫面,會在日後不時回來,讓你羞愧不已,無地自容。
最糟糕的是,你無法回到當時,改變那一刻的決定。」

「 是喔。啊就找到人家道歉,請人家原諒你就好了呀?」
「問題不在人家,在我自已。
有次在街上遇到一個人,從她看我的眼神中,我猜想她一定忘了或已經不在意我當初做過的事。
然後她問我有沒有空?找個地方聊聊?」
「你去了嗎?」
「我說有事很忙啊啊看到妳很好就好了真的很高興哈哈哈…」
「你沒跟人家道歉喔?」
「沒有。」
「好爛。」

「嗯,活到現在,我才知道,小時以為人家傷害你的事,當時很難過,但後來就愈來愈淡,記不大清楚了;
反而是那些你傷過人家的事,不管有意無意,當時沒放心上,但多年之後,反而不時回來提醒你,你曾是那樣的人。」

「所以,這故事告訴我們…?」
「這世上有些事是不能做弊的。」

http://ibabel.tw/fair/index/524

Old Town Street Trees, Taipei

現實永遠比認知神秘

Reality is more mysterious than perception, Hastings

「神秘的,不是這世界應該怎樣?而是,它竟然就是這樣。」

— — 維根斯坦

Reality is more mysterious than perception, Hastings

我們眼前的世界,是由印象所構成。
印象來自事物的輪廓,輪廓來自線條;
線條,來自現實被遮蔽。

迎光而抗拒重力的,是線。
背影而承受重力的,是條。
線條因空間而成形,因時間而呈現不同的節奏。

輕。重。緩。急。

線分「輕緩」與」「輕急」:
「輕緩」如午後南風,若有即無;
「輕急」似冬日破曉,剎那鋒利。

條有「重緩」和「重急」:
「重緩」如長河落日,悠遠推移;
「重急」似飛瀑怒潮,千仞破碎。

我們眼前的世界時刻在崩解重組,現實永遠比認知神秘;
因為認知必需固著在某種穩定狀態,我們才能理解,但現實永遠處於流動狀態,如同深淵,若有水聲,沉不見底。

看見,但不被遮蔽現實的線條所騙,我們才有機會揣想線條後的現實。

http://ibabel.tw/fair/index/519

Reality is more mysterious than perception, Hastings

從妳的腳下開始。

starting point of travel

【履 初九,素履,往无咎】

以陽在下,居履之初,未為物遷,率其素履者也。
占者如是,則往而无咎也。

《象》曰:素履之往,獨行願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tarting point of travel

「如你所言: 社會對待國家,要如同行人踩過老虎尾巴一樣小心。
那從現有的社會去建構出新的國家,要從哪裡開始?」
「從妳的腳下開始。」
「什麼意思?」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想再多,還不如親身下去體會,去走那條很多人已走過,但妳還沒走過的路。」
「那萬一走錯了,迷路了,遇到危險了怎麼辦?」

「這一局初始,妳一無所有,所以也沒有什麼好損失的,這是妳的優勢。
相對的,妳也一無所知,別人之前的經驗也都不適用於妳,無所依憑,這是劣勢。
雖然一無所知,但也不會被既定的認知所制約,反而會創造新的可能,這是機會;
威脅是必然存在的,但不往前走,威脅也從來沒少過,所以這是固定成本,做不做都要付出的風險。」

「聽起來就是無知者無畏,光腳的不怕穿鞋的意思嗎?」
「說是這樣,但妳其實有一雙健壯的腿去實踐這條國家與秩序之路。」
「什麼是這雙健壯的腿?」
「同體一命的社會,包容多元的文明。」

starting point of tra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