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痛苦,既不給予廉價的意義,也不轉身逃避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則只是被淋濕。」—-Bob Dylan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你說的這些局外人,跟我們一般人有何不同?」
「他們創造自己的『場所』。」
「什麼意思?」
「一般人,時時刻刻認同自我,身在局中,也因此被棋局的形勢與自身的業力所控制流轉,至死不息。
局外人,因著不認同自我,反而能感受情境,覺察處境,控制語境,終而創造讓別人也感同身受的意境,改變棋局。」

「控制語境,創造讓別人也感同身受的意境?這不就是傳說中,賈伯斯的『時空扭曲力場』?」
「嗯,類似吧,但他是由極大的自我認同,產出極強的愛憎能量,再逆轉出由他所主導的『場所』。」
「他如何做到這些事?」
「我猜想,源自於他極深的感受力,與因此而來的痛苦。」
「可是我們一般人也都很痛苦啊?」
「我們一般遇到痛苦時,只有兩種選擇,通常是給予意義,說服自己接受:比如說這是報應,要還以前欠的債;或者這是投資,將來總會收成。」
「那另一種呢?」
「另一種就是轉換意識,讓自己逃離痛苦:形而上者透過旅行,藝術;形而下者借助酒精,藥物。」
「那你說的這些局外人呢?他們怎麼處理痛苦?」
「直視痛苦,既不給予廉價的意義,也不轉身逃避。」
「哇靠,這是幹嘛啦?不會搞到自我毀滅嗎?」
「的確也有搞到自毀的案例。但如果倖存下來了,那他就成就了『自願性的受苦』。」
「什麼叫『自願性的受苦』?」
「可以不受,但選擇了受。不因為天意環境相逼,也不來自親友敵人勒索,而是自由意志。」

「就像你之前所說的,這些人選擇了去做那些不合理的事?」
「是的。
這些人選擇去做那些事,但並不選擇對象。因為有了特定的對象,就有了愛憎的我。
這些人選擇去做那些事,但並不選擇條件。因為有了對價條件,就成了交易。
這些人選擇去做那些事,但並不選擇代價,因為最大的代價無非是『我』,而這個『我』只是他行那些事的工具。
這些人選擇去做那些事,也就是選擇了『我在(I am)』。因為當你行過曠野,放棄了一切『我』的事物後,那些『與我無關』的事,反而讓你瞥見最終那個實存的…。」

Some people feel the rain. Others just get wet.

懂事,聽話。

Small community in autumn, Taipei

「 蒙 六五,童蒙,吉。

柔中居尊,下應九二,純一未發,以聽於人,故其象為童蒙,而其占為如是,則吉也。

《象》曰: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Small community in autumn, Taipei

「你說在困境中要求生,就得設法依附一個已經成功的模型,跟他建立共生關係?」
「是的。」
「為什麼?自立自強不好嗎?」
「自立自強當然好,但困境中先倒下來的,通常都是只顧自立自強,而無法跟外部交換資源的物種。
現實中已經成功的模型,通常也是掌握資源與知識的勢力,不可複製無法模彷,但卻可以透過共生關係,從他那邊取得資源與知識,壯大自己。」
「那跟這種強大的勢力建立關係,最重要的是什麼?」
「懂事,聽話。」

「TMD,這算什麼?」
「這算是妳此時的優勢,又稱為”識時務”。」
「那還有劣勢機會威脅呢?」
「劣勢是妳心裡,或者你的同伴,多少心有未甘,總是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是可以自立自強的。」
「噯,這很正常好嗎?怎麼算劣勢?」
「要付出之前沒想到的代價,甚至破壞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共生關係,就是劣勢。」
「好吧,這算劣勢,那威脅呢?」
「如果這個共生關係建立起來了,就表示妳已佔據某個好位置,而這個位置,一定也有別的,跟妳一樣的角色想要,想把你踢掉,這是威脅。」
「機會呢?」
「在這個位置上,懂事,聽話;持續的交換資源,吸納知識,直到自己發展出另外一種可以成功的新模式。」

「那我這個懂事聽話要懂到什麼程度?聽到什麼時候?」
「懂事到懂得人家為何對你有欲望?聽話到你對人家慢慢的不再有欲望。」

Small community in autumn, Taipei

你時時刻刻在做的,是選擇?還是比較?

Melaleuca leucadendra, Taipei

“I am who I am today because of the choices I made yesterday.”
— Eleanor Roosevelt, Former First Lady
「今天的我,是過去的我所選擇的結果。」

–—– 埃莉諾‧羅斯福 (美國第一夫人)

Melaleuca leucadendra, Taipei

你時時刻刻在做的,是選擇?還是比較?

「這兩者有何不同?」你問。

選擇,是從你的需要,你的感受作判準,問的是:
「你真心想要的是什麼?」

比較,是從眼前事物之間的差異作對照,問的是:
「哪一個比較上算?買到賺到?」

因著搜尋之利,我們不免將所有相關事物放在一起,比對規格,計較價格;
我們津津樂道什麼事物C/P值高,性價比好;

但價值從來是無法比較出來的。

開天闢地以來,天下地上之間,你是那獨一無二的人;
你的選擇,來自你心中幽微,卻明白清楚的低語。

http://ibabel.tw/fair/index/412

Melaleuca leucadendra, Taipei

遇到磨難時也會痛苦無助,遇到誘惑時也會惶然心動

Paris.1942

「局外人總是會認出局外人。」

—–史蒂芬.金《The Outsider》

Paris.1942

「你說:『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是因著每個世代,都有人選擇去做了不合理的事,才一再的被創造,救贖,延續至今。』?」
「是的。」
「那這些人去做了哪些事?」
「在失序角落重建有序,在滅絕之處保存生機,在迷眛世代啟蒙實相;在時空轉折的節點,讓我們身處的宇宙,走向開放且有更多可能的路徑。」

「哇嗚,聽起來是聖人事業嘛?等一下,你不是說世上沒有不用付代價而能成就的事嗎?那這些人有付什麼代價嗎?」
「這些人付的代價,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認同的『我』。」
「是喔?這些人都那麼超脫了都畢業了嗎?啊都沒有實習生嗎?」
「呃…其實,我猜想大多數都是實習生,那些畢業的學長學姐,才懶得回來重修學分。」
「那他們遇到磨難時也會痛苦無助,遇到誘惑時也會惶然心動?」
「都會。一個也跑不掉。」
「那他們怎麼處理面對?」
「與我無關。」

「什麼意思?他們的死活與你無關?」
「嗯,這樣說也行。
但我的意思是,遇到磨難時,觀察自己如何經歷這些痛苦,自然會出現另一個彷佛身在局外的我,一個與我無關的意識,讓你知所進退。
遇到誘惑時,觀察自己如何猶豫不決,彷佛與我無關,就會瞥見不同的時空走向,呈現不同的結果,那個不是我的我,自然也會有所取捨。
當妳可以跳脫自己,他觀此身,妳就成為一個旁觀者。
只有先成為自己的旁觀者,才有機會,在這個人世中,成為一個局外人。」
「局外人?」
「嗯,只有將自己視為棋子,才能成為棋手。
只有身在局外,才能改變棋局。」

Paris.1942

認識一個人

Get to know someone.

「認識一個人唯一的方式,就是不抱任何希望地去愛那個人。」

—— Walter Benjamin

Get to know someone.

「你說整體由個體組成,即便是再怎樣奇怪討厭的偏差個體,也都是整體重要的資產。」
「是的。」
「可是你好像只要求整體,對個體都沒意見?」
「這世上有訓勉規勸以來,多是針對個體的,累積了千言萬語,不差我這一些碎念。」
「既然不差,你又何妨說說?」

「每個能感受、意識到『孤獨寂寞』的,不管妳其實是由多種因緣假合,不具實存;都可暫以此意識,稱為『個體』。
只要是自覺的個體,當可思維如下四句:

業須自了。
能量守恒,世上沒有不用付出代價的利益,也沒有不用承受後果的行為。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妳今天憑靠地上的權柄或天上的大能所換來的成就,有天終得付出代價,還諸天地。

慧當自悟。
學習與演化一樣,始於複製,成於變異。
造化喜新,妳從教育與閱讀所得的,只是作為妳反思的培養皿、對照組。
如果不能與妳所接受的知識對話,乃至質疑反駁,就不可能得到否定後的暫時確定,與一點無法言說的『知道』。

法應自證。
宇宙成形於妳的意識,世界成就於妳的行為。
宇宙註定持續的失序,但在失序中,能逆轉能量,形成有序的,來自生物行為所成就的世界。
天道酬易,與這個世界交換能量,實際下場去做些什麼事,不管那事是否成功,妳才能體會如何形成有序的規律。

來去自如。
妳此刻身處這裡,有其因由,但非困境。
妳可以在一念之間超脫此處,旁觀自身,像個局外人一般,讓自己行諸般妳願盡的事。
試上高峰窺皓月,偶開天眼覷紅塵,悲欣身是眼中人。
當妳覺察到自己身在當下,妳就已經不在當下。
當妳理解當下並無意義,妳就可以創造諸般意義。

自了自悟,自證自如,依此自由,得彼自在。」

http://ibabel.tw/fair/index/1019

Get to know someone.

當你開始「找一本書」,你就無法「逛書店」了。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弘一和尚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你曾經在「逛書店」時,去「找一本書」嗎?
當你開始「找一本書」,你就無法「逛書店」了。

「搜尋」與「瀏覽」,是兩種無法同時共存的行為。

搜尋,是你的心中已有一個明確的,已知的標的,然後不停的比對所見事物,不是的不像的,便即捨去。

而瀏覽,如同《金剛經》中所言:「應無所著而生其心」,心中沒有預設的標的,才可能對一冊一冊映入眼中的封面、書名,產生好奇與興味。

讀書如交友。弘一和尚臨去時提醒我們了:「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不找書,逛書店才會是有趣的驚喜與幸福,而非焦慮的尋索與比對。

Missing the forest for the trees

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沒想到

winter night village

「 蒙 六四,困蒙,吝。

既遠於陽,又无正應,為困於蒙之象。占者如是,可羞吝也。
能求剛明之德而親近之,則可免矣。

《象》曰:困蒙之吝,獨遠實也。

——《周易本義[宋.朱熹撰]》

winter night village

「你說:”當我們因交易而啟蒙後,最重要的事是資訊”?」
「是的。」
「我不懂,啟蒙最重要的,不是知識嗎?為何是資訊?」
「在啟蒙前的交換行為中,需要辨識交換的物種屬性,所以知識當然是重要的。
但啟蒙後,知識普及了,你知道的我也知道,這時形成的交易系統,資訊就比知識重要了。
知識重深度,資訊看速度。所謂”千金難買早知道,萬般無奈沒想到”,這都是指資訊不對稱,而非知識不均衡。」

「所以這個狀態下會怎樣?」
「這個狀態,是指人剛從自我碰觸外界,進入某種要開始交易的情境。
優勢是,由於上一局的重心是積累,所以人進入這局時,是有交易本錢的。
劣勢是,這個人對外界一無所知。
機會是,無知者通常無畏,如果這人運氣好,也許還真會闖出什麼名堂。
而威脅就是,沒有人的運氣永遠這麼好,一次兩次三次,一直脫離現實,原先擁有的資源也就磨損殆盡。」

「那怎麼辦?」
「資訊不足時,就要找一個在現實世界中,已被證實可行的模型…」
「然後模彷嗎?」
「妳說的模仿已經有人試過了,那叫”標竿學習”,上個世紀80年代時很紅,後來幾乎都失敗了。」
「啊你不是說要找個現實中可行的模型?」
「如果這個模型是成功的,那他當初成功的條件中,一定沒有一個像他同類型成功的模型,所以他才得以成功。
模彷複製,初始條件就已經不一樣了,怎麼可能成功?
我們該做的,是試著建立與這個模型合作的共生關係,而非模彷複製。」

winter night 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