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尼采
—————————–
大集團,連鎖通路,彷如帝國。
小公司,在地小店,宛似部落。
帝國對環境的影響力大,帝國只要做對一件事,部落之前做對的事都可以失效。
公平的是,帝國做事,做錯的機率與風險成本,遠比做對來得高。
聰明的帝國官僚,就會選擇「不做」,把挑戰留給下一任。

因此,當帝國出手時,常常就是不得不出手之時,也就是失去主動權,時不我予之時。
所以,部落要一直「流動」,要「做錯不會死,做對變更強」,從流動中找變動,從變動中拿主動。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
—尼采
—————————–
大集團,連鎖通路,彷如帝國。
小公司,在地小店,宛似部落。
帝國對環境的影響力大,帝國只要做對一件事,部落之前做對的事都可以失效。
公平的是,帝國做事,做錯的機率與風險成本,遠比做對來得高。
聰明的帝國官僚,就會選擇「不做」,把挑戰留給下一任。
因此,當帝國出手時,常常就是不得不出手之時,也就是失去主動權,時不我予之時。
所以,部落要一直「流動」,要「做錯不會死,做對變更強」,從流動中找變動,從變動中拿主動。
「有一位女士來店裡點鱘魚,但是當他們開始切的時候,她說:
『不,不,不。我不要你們的普通鱘魚。我想要你們的私藏鱘魚。』 」
私藏鱘魚當時並不存在,但是切鱘魚的廚師熱心地給她找了一條特別肥美的鱘魚。
從那以後,最肥的魚被放在櫃檯下面,留給那些不滿足於普通鱘魚的顧客…
—–紐約「Russ & Daughters Cafe」店主
————————–
品味不是感受。
感受是直接的,品味則需要一層一層不同的感受、經過時間積累、辯證後,所留下的一點點,對這件事物價值上的信念。
找一個未受污染之島,找100個原住民,用玻璃杯倒100杯可樂與100杯波爾多紅酒給他們,問哪種好喝?
你會得到有民意有市場支持,來自對可樂的「美好感受」。
但那不是品味。
不考慮材料的前提下,「精品」有四個條件:
1/ 工序多
2/ 良率低
3/ 有專利保護或別人不易複製的技術難度
4/ 讓使用者使用或擁有時,有美好的體驗與滿足感。
前兩項是成本因素,後兩項是價值因素。
所謂「平價精品」,是指沒有前兩項條件制約,而直接做到後兩項條件。
——————————————-
作買賣的人,要知道:什麼是好東西。
不知好東西因何而好,?如何是好?買賣作得再大,終究差了一個檔次。
如同先民在焰火餘燼中,發現第一塊玻璃時的興奮…
好東西,應許了消費者,一種更好的生活可能。
「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
――賈西亞•馬奎茲《百年孤寂》
當你試著創造一件新事物時,意味著三件事:
一.造化將此事交到你手上,不是因為你是義人。
而是此時此處,你是最有可能完成此事的人。
你之前所有的歷練,都在為此事作準備。
二.你所作的準備,不保證此事會成功。
但因你所示現的歷程,會為下一個人帶來啟蒙與信念。
三.如果這事成了,只是因為造化見這事是好的。
而你還在路上,尚未行走到最終的邊境,領受甘美的遺憾與未成。
如同文字、詞語與故事,傳遞著一種認知與態度。這事因你而起,但不會因你而止。
山窮水盡處,華枝春滿時。
「我們嗅聞著牠的味道,來到了隱密的叢林中,但牠的足跡卻在一片泥地中消失。我們忽然覺得恐慌,轉身一看…」
臉上帶著泥污的小臉,睜大著期待的瞳孔看著勇敢的父輩,等待下一個驚險而英勇的場面…。也許,這就是我們袓先,在萬年前的暗夜中,在火光映現裡所聽到的故事。
一個好故事,需要一種確定,跟一種不確定。
確定有個主角,被聽者所認同,跟隨其處境與心情。
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讓聽者被吸引,為其期盼與擔憂。
閱讀,能為我們帶來的,無非是知識與感動。
神奇的是,知識與感動,卻總是被內涵隱融於一個個令人心醉神迷的故事裡。
「…美與遺憾ー
這是我能為藝術下的最精確的定義。只要美存在的地方,就伴隨著美終將消失的遺憾。
美總是要消失的。」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文學講稿》
———————————————-
災難讓我們害怕,不在於死亡或毀敗,而在於迫使我們一瞥真相:
我們的生命或文明,都建立在一個虛幻的假設上,以為明天會繼續,以為明天和今天一樣。
不如此,我們無以為繼。
我們只是在潮汐不定的大海邊築沙堡的小孩,滿心歡悅,文明燦爛。
「在心靈之中我們找到三種他處所無的時間:
思考着過去的現在是記憶,
思考着現在的現在是對當下的察醒,
思考着將來的現在是期望。」
—–奧古斯丁,《懺悔錄》,卷十一
彼時,約莫是1969年的某個午後,在士林廟口旁的雜貨店裡,如常無事。
阿公若有所覺,便拉著五歲的我,行至空無路人的街垣上察看屋脊。
才行出樓簷,忽而看見不一樣的景象:
自己站在街角彼側,安靜的看著那小孩與阿公佇立的身影。
長街微光,流變無常…
昨日不在。今日不住,念念即是明日。
衰老是我們的救贖。
「在我的眼裡幾乎不存在沒有興趣的東西,須要時常保持目光敏銳,思考周密,能從習以為常的事物,發現別人視而不見的東西。」
──達文西
———————————
畫畫一事,或有三個層次…
一.她是現實的
你見到什麼?忽視什麼?以為是什麼?
畫筆之下,無所謊辯遁逃。
二.她是不實的
分明是平面,不透明的紙張;一筆下去,拉扯堆疊,構築出一個立體,透明的窗戶。而這扇虛幻的玻璃,滲雜了多少作畫者的偏見餘光。
三.她是真實的
線條、層塊、明暗,聚散而成的畫面,卻能呼引出觀畫者心中起伏不定的情感,喚醒生命中剎那光影。彼時,畫如手指月,因觀畫者的感動而真實。
觀畫者之於畫,如伊斯蘭宣禱文開天闢地,朗朗乾坤的起句:「我作證…」,使遠古森林中倒下的巨樹迴音,得以被人聽聞。
畫,因作畫者而生,為觀畫者成真。